雄安新区,今天与未来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可能贡献
字数统计:1449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3分钟
雄安所面临的所有制约,亦是其责任所在,其意义所在。这或者是一个知难而上,针对京津冀腹地长期孱弱的猛药,甚至倒逼河北工业转型提升,彻底解决京津冀城市群系列生态、产业、区域迷局的一子。正如很多业界人士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南部选址才是促进北京都市圈平衡的合理举措。
集中矛盾,集中解决。
此外,借助雄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新兴战略思路,被提出:
1. 城市vs区域
借助新区,调整城市群级别的发展战略,这是非常前沿意义的国家空间战略思路。无心插柳,但40年后深圳今天已经构成了湾区城市群的另一极。已经有学者预言,未来雄安在理想情境下,将构成与北京创新资源的共享、融合、协调机制,推动在京津冀区域内构建“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三大群落,形成合理的区域创新分工。
2. 城市vs社会
“人民城市”这一理念在北京副中心出现,在雄安得到了一个高层级的表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远远不仅是其物理实体,而是一个社群的集合。由于雄安新区的腹地孱弱,未来的创新人群的来源是其最核心的挑战。这个社群的智慧、活力与价值观,决定了这个城市的价值所在。以人为核心的政策制定、规划设计,自雄安之后,开始成为各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导向性目标。
3. 数量vs质量
目前看来,吸引未来创新人群的核心举措,就是雄安标杆性的城市质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认为雄安模式的首要特点是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这与西欧新城发展模型价值观在1990年代的重要转折点契合——从一个“多快好省的经济模型”,向一个“塑造一个理想生活模型”转变。这奠定了整个新世纪西欧新城在大都市与区域中的城市文化旗帜作用。
4. 土地财政vs产业财政
雄安新区计划推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新变革,回归土地全民与集体共有,由土地财政向实体经济转变,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目标。这一模式是否会斩断中国当代新城最核心的财政源泉?孟广君指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土地有偿使用经济推动城市发展这一传统路径的重要变革,指引城市转向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新路。
此外,雄安新区提出了一个“以器显礼”——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城。
在此之下是两个空间骨干体系——小街区密路网的紧凑城市与人性尺度,返璞归真;与生态价值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构建与白洋淀共生的海绵城市。城市设计作为一项本体性价值。周俭对雄安新区的最大感悟是:把城市规划成一个“真正的城市”,返璞归真,回归城市的基本属性。
雄安肯定还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雄安是谁的雄安?河北雄安新区,由中央支持,承接北京非首都职能;未来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背景下,自上而下的资源调配是否能如臂使指;这一项目是否能真正成为高铁轴带式的推动+系列微中心,还是以两端独大为特征?等等。
不过总体而言,我们并不认为超过深圳特区当年的复杂问题——借助实验空间与制度设计,突破政治、经济、社会的重重桎梏,这一案例同样没有先例,并远远超过了一个新城的空间规划领域。多位学者指出雄安一方面要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职能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则主要是通过获取内部一体化与自主创新获取发展动力。
自主创新需要一个深具活力的人群支持。有专家明确提出雄安新区需要构建两个市场,一是区域性统一市场,另一个是思想自由交流市场。在经济体系与城市文化价值两个方向构建新一阶段改革开放的基石。“改革开放是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朱子瑜对于雄安新区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笔谈中,如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