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让孩子变得消极 父母可以这样帮助他
什么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我们一般说孤独指的就是一个人独处时体会到的比较消极的感觉,但有的时候在很多人的环境中,由于情感方面的无从诉说,也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杰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就是孤独的写照。
在孩子心里:
孤独就是爸爸在擦洗车子,妈妈在准备晚餐,姐姐去同学家玩了,就连小狗都在垫子上呼呼大睡,我想和人一起呆着,下我最喜欢的军棋,但身边却没有一个人。
到了一个新环境,我会很孤独。搬家或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我们会觉得孤独。孤独的时候,就像肚子饿了,心里空空的,却没有食欲。
“我不太知道什么是孤独,但是我应该是孤独的吧。”
关于孤独,你应该告诉孩子这些事
独处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就像每棵大树都是分开生长的一样,人本质上都是一个人生活的。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死去。我们有家人和朋友,但即使大家一起吃饱,一起睡觉,一起玩耍,也没有一个人跟自己同呼吸,同感受,你见过谁能替你感冒发烧、替你吃饱睡觉吗?谁也代替不了我自己。所以,我们不必为独处时的孤独而焦虑、害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处也是一种常态。
有时候,偶尔的孤独也是好事。
孤独让我们安静下来,给我们冷静审视自己的时间。没事可做的时候,我们会想是不是假期作业还没有做完?妈妈交代的事情是不是都做了?我的朋友是不是珍贵的存在?孤独能让我们想明白好多事情,也能让我们重新起身去做一些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有的工作,就需要孤独。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想一想,画家、音乐家、作家,这些人从事的工作,都是在孤独中完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当一位艺术家,他首先要学会不怕孤独,享受孤独。
咱们中国的原创无字绘本《独生小孩》获得过《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作品,囊括美国八项年度童书大奖,完成这本世界级绘本的作者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叫郭婧,她说自己是一个雪人,太过温暖的状态会融化掉自我;选择清静孤独,才能呈现属于自己的形状。
孤独的时候,孩子可以做些什么?
重读以前看过的书,就像遇见老朋友一样的感觉。书架上放满了书,其中很多是以前读过的,就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孤独的时候,把它打开,重新读上一遍,字里行间会回想起以前阅读时的种种感受,一点未变,也许还会发现里面有不一样的风景,那是成长的烙印。
家人出去办事,我一个在家很孤独的时候,我会整理房间。
帮妈妈把花都浇了,等妈妈回来的时候,我会很开心地听妈妈说:“真是一个好孩子。”唔,我本来就一直是个好孩子嘛。
不要一直一个人待着,心情会不好。
如果孤独的时候太长了,我一定要赶快找点事做,到阳台上看看云,看看路人勿勿而过;或者画幅画,把它挂在自己房间的墙上;或者到院子里,帮助爸爸把车子快快洗完,然后说:“爸爸,一会儿我们一起下棋吧!”
孤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主动。
在陌生的新学校,我们主动搭讪:你好,请问图书馆怎么走?或者:你好,你也喜欢这本书吗?孤独的时候,我还可以想想,有没有和我一样孤独的人,那么,我就会去陪陪他,我们就都不孤独了。
孩子孤独的时候,父母该做些什么?
01 观察与判断
孩子的内心都是极为敏感的,对于孤独的感觉很强烈,只是有时候没有能力表达。但孤独的形成会让孩子自我封闭,少言寡语,害怕与人交流,不仅在性格上会产生扭曲,根据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发现,孤独之人的免疫系统会专注于攻击细菌而非病毒,这意味着孤独之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孩子的孤独感,并找到原因,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孤独。
孩子的“孤独感”,大致分两种:
其一:人际交往中的孤独:
人都是社会属性的动物,如果孩子身边没有可以去交流、倾诉的对象,就会产生极为强烈的孤独感。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无人述说会放大这种孤独感,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诱发抑郁。
其二:情感体验中的孤独:
每个人的情感都需要分享、宣泄,如果将情感过度压抑,无人倾诉,特别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熟视无睹,孩子就会产生非常孤独的感觉,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02 不让孩子孤独,父母有事做
给孩子创造独处的空间,帮助他孩子战胜独处的恐惧。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独处是现代人的一种常态,不管人生有多少热闹,有多少朋友,有多少人爱你,独处也是一个人生活中最经常发生的事情。父母要告诉孩子独处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孤独的人才独处。
排解独处时产生的孤独,最好的办法是阅读,一个人独处时,捧读喜欢的图书,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在经典中感受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智慧人生,阅读,让孩子能够学会战胜孤独,逐渐养成独处时坚持阅读的习惯。
发现孩子有情感方面的孤独,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每天都关心孩子的学习,周到地安排吃穿用度,为什么他们还会感到孤独?这说明父母的陪伴是低质量的陪伴,没有真正关心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想法,孩子自然会感到孤独。
同时,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鼓励、表扬少,批评、要求多,孩子每天都要听到来自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的批评,心里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自然就形成强烈的孤独感。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孩子向父母和其他人表现自己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多认可、少否定,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理解后,内心的孤独感就会渐渐消除。
发现孩子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孤独,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结交好朋友。
人是社会属性的动物,社交能力也是每个孩子必须学习的一种社会技能。所以家长不要以担心孩子安全为由,把孩子一直绑在身边,而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孩子营造社交环境,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这样,他们就不会总是感到孤独了。
最后,如果孩子依然感觉孤独,请无条件地陪着他。“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说,“真正的陪伴,不拘泥于时间的长短,也不限制方式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陪伴。”
更多文章,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