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宝典』第九卷 乐观与达通
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达观的心态,人才能长寿,我们的祖先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古时的养生家,无不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事实上,从来没有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的人能获得长寿。我们应当在生活中寻找那些美好的东西,去感受无穷的乐趣,时时拥有它们,就能让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情。生活中有诸多不如人意的东西,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得志也好,失志也罢,都要以一种平常的心去看待,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可能有乐观与达观的。特别是面对人生的困境与不幸,我们尤其应当有达观的心态,不必自叹,不必自怜,更不必自弃。其实拥有生命就是人最大的幸运,其他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情,达观的心态,珍惜生命,才是我们应当注重的。
悦其志意人的性情是: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丽声,口舌要品美味,心志神气要充沛。人活到上寿是一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除去患疾死伤忧患的时日,能够开口一笑的,一月之中也不过四五天的时间。苍天和大地的寿命是无穷尽的,而人的生命却必有终结的时候,将时日有限的身躯,寄托在这杳无穷尽的天地宇宙之间,其时间之快,就像良驹过隙一般。因此,不能使神志心意愉悦、使寿命得以保养,都不是精通养生之道的人。
〔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自乐其身古时善于保养自身的人,以德行高尚为快乐,忘却贵贱,因此虚名不能转移他的心志;以修行养生之道为快乐,因此利禄不能使他心动。名利充斥天下,都不足以放在心上,所以能清廉快活,安静平淡。因此只有那些修身的人,才可以同他谈养生之道。从出生之日到上古蛮荒的时代,时间太久远了;从身死以后到天地无穷的未来,时间也很久远。人若以几十年的生命,去忧虑天下的纷乱,犹如忧虑河水太少,流下眼泪使它涨起来一般。龟活三千年,而蜉蝣却只能活三天。想让蜉蝣也像乌龟一样活上三千年,因这不可能而怀疑养生功效的人,世人必定会讥笑他。所以对那些不忧虑天下的纷乱,而以修身为乐的人,才可以同他们谈论养生之道。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数种快乐快乐有几种:修养德行的快乐,是琴瑟的音韵;调人性情的快乐,是笙箫的乐音;发人志气的快乐,是鼓鼙的声音。《礼》说:“君子一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能作将帅的臣子。”因鼓鼙的声音激烈奔腾,能催发人的雄心、振奋人的斗志,是其他乐声不能比。所以我生平最爱听鼓声。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人生三乐人生有三乐:有志气之乐,有形体之乐,还有性命之乐。事业、功名、权势、爵位这些东西,能使志气快乐;酒色、衣食、奴仆、车马这些东西,能使形体快乐;仁义、理智、忠信、孝悌这些德行,能使性命快乐。然而,事业、功名、权势、爵位,得势的人才能拥有它们;酒色、衣食、奴仆、车马,富贵的人才能具备它们;只有仁义、礼智、忠信、孝悌,虽然我未得其时,也并不富贵,但我却拥有了它们,它们是穷困君子所拥有的。现在我既未得势而享受志气之乐,也不富贵而享受形体之乐,居住在荒山僻野之中,每天只靠粗茶淡饭来度日,所享受的丝毫没有超过他人,如果我舍弃性命之乐又怎能快乐呢?
〔金〕刘祁:《归潜志》卷12《辩亡》
男女交合,有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的区别。因精神之爱而交合,所生的子女一定聪慧。男女自择配偶,交往数年才结婚的,甚至交往十几年才结为夫妻的,都是精神之爱。因此凌霄说:“人生有三乐,一是男女之乐,二是山水之乐,三是读书之乐。”
然而前面所谈的三乐,都不是凡夫俗子所能享受的。为什么呢?天天出入声色场所和酒食宴会的人是不知道男女之乐的;天天在江河湖海打鱼或深山幽谷中打柴的人,是不知道山水之乐的;每天沉湎在繁琐纷杂的考证事务中的人,是不知道读书之乐的。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肉体之乐与精神之乐大凡天下的乐事,都有肉体之乐和精神之乐的区别。就用看戏来论证它,戏中人物衣甲华丽,威风凛凛,仪态伟岸,光彩照人,可以使眼睛愉悦;丝竹之声,激扬动听,歌声婉转起伏,可以使耳朵愉悦,然而都是肉体之乐。所以善于看戏的人,一定要求演戏的人动作神态绝妙逼真,动静合乎自然,音韵流淌,如有灵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心中的欲望。为什么呢?如果不这样,就算不上是精神之乐。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安乐的关键高子说:“人生起居,是祸患和安乐的关键。人若能安于境遇,遵循养生的规律,不因得失而使身心劳累,不因荣辱而使躯体疲劳,沉浮自如,乐天知命,没有哪一天不是安闲自得,心情舒畅的,这不就是安乐吗?如果他周旋于世俗,追逐显官要职,胡思乱想,神魂不得片刻安宁,就会使他吃饭时却忘了味道,睡觉时却忘了就寝。不知道养生有方,日常生活有所顾忌,劳累身体迷惑心志,犹如枕着刀睡觉,踩着刀刃走路,祸患就乘之发生,还能不知有所警戒吗?”因此我说:“懂得恬淡安闲能自我满足的人,是得到了安乐的根本;审察居室而安然居住的人,是得到了安乐窝;每天早晚怡养的人,是得到了安乐法;一有空闲就悠游山水的,也是得到了安乐法;知晓天地人之间关系而有所避忌的人,是懂得了安乐戒;严格把握朋友交往的,是懂得了安乐之助。再加上体内调养有方,吃灵丹妙药,活上八九十岁,乃至百年上寿,又有什么困难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8《起居安乐笺下》
乐者昌强用快乐来调理身体保养形体,理顺思绪驱散忧虑,可以消除病灾。快乐,对养生有什么作用呢?快乐可以使阴阳调和,默默做事,可以使人获得养生的根本。所以元气快乐,生命就强盛;自然快乐,万物就强盛;苍天快乐,日、月、星辰就光明;大地快乐,收获就正常;五行快乐,五行互不冲犯;四时快乐,四时所生万物就旺盛;君王快乐,天下百姓就没有灾难;万物快乐,就各自遵循生命的规律;人快乐,就不会愁肠千结;鬼神快乐,就有利于帝王事业。所以说快乐是天地善气、精气聚合而成的,可以使心神明亮,因此安静可以生光明,光明又可护助心神。人若能通神明,又施行养生之道,就可以获得高寿。
〔汉〕《太平经抄》乙部《以乐却灾法》
乐观的人长寿如果心中喜悦,那么就会志意畅达,饮食大增而不会伤食,血气调和而不郁结,自然不会生病,身体强健又怎么不能长寿呢?
〔明〕吕坤:《呻吟语》卷1《伦理》
莫作薄福人处在快乐的境遇而不能享受的人,终究还是薄福的人;处在困苦的境遇却反觉快乐的人,才是真正修道有成的人。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卷7《颐真》
郁结生百病郁结就是滞结不通的意思,百病都生于郁结。如果血气调和,疾病又从何而来呢?如果心情忧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要么郁结在气中,要么郁结在血里,病就这样发作了。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18
心情愉悦可消除疾病东垣说:“心是像君主一样重要的器官,精神从心中来。凡是愤怒悲忿、忧思恐惧,都有损元气。心是精神归附的地方,心神不宁,就化成火。火太旺会使土焦,损脾胃之神。”因此说:阴火太盛,经营之气就不能颐养心神,于是脉生病。人的心神,就是真气的别名。真气得血就生,血生就会脉旺。脉是神归附的地方。如果心生凝滞郁结,那么七神离开身体,而脉中只剩下火了。擅长治病的人,只有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暖和,或室内温和,或饮食有味,或见到可生欢欣的人和物,那么人就会清爽,好像没有生病一样,这是因为胃中元气得到舒伸的缘故。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18
顺境快乐,逆境也快乐章枫山先生说:人处在顺境之中快乐很容易,处于逆境之中快乐就难了。像曾点在沂水洗澡,邵雍作击壤之乐,都是在顺境之中的快乐。唯有井水取干的时候还在弹琴,孔子绝粮的时候还要唱歌,以至于曾参捉襟见肘的时候高歌《商颂》,颜回箪食瓢饮之际不改乐观态度,这些才是真正的处在逆境之中还快乐,这难道是世人能轻易达到的吗?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1《崇训》
穷也乐,通达也乐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有七天未能生火煮饭,藜菜羹汤里连米粒也没有一颗,但他依然在屋里弹琴高歌。子路和子贡一同对孔子说:“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去,禁止在卫国居留,被宋国罚去砍树,在商、周穷困潦倒,在陈蔡又受到围困。杀害先生的没有罪过,抢劫先生的不受阻止。然而先生还在唱歌弹琴,未曾停止,君子的不知羞耻,就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能与道通达的叫做'通’,不了解道的叫做'穷’。现在我满怀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这哪有什么'穷’?所以内心反省对道无所欠缺,面临危难而不丧失道德;寒冬来到,霜雪降落,因此才知道松柏为什么这样茂盛!因此,陈蔡的困厄,对我来说真是太幸运了。”孔子又安详地拿起琴弹唱起来,子路兴奋地操戈起舞。子贡说:“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古时候得道的人,穷困时也快乐,通达时也快乐。他们所快乐的并不是穷困和通达本身。只要从中获得道,那么穷困通达也就成为与寒暑风雨一样循序变化、转瞬即逝的东西了。
〔战国〕庄周:《庄子·让王》
有物乐,无物也乐有一天我心中不高兴,忽然感慨地说:“心中有事就不快乐。也就是心体上不可加一物。然而,玩物会快乐,离开玩物以后就不快乐,这样的人本来就是不能快乐的人;无物能快乐,有物却不快乐,这样的人也不是能快乐的人。颜回住陋巷箪食瓢饮能快乐,反之也快乐,这是多么的快乐!正应当学习体会这种有物无物都快乐的态度。
〔清〕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第二》
清闲安静,意常欣欣天地自然用安定来使身体得以确立,用气来固守它,用养生之道来健壮它。所以人如果能清闲安静,固守精神,思虑不失,那么凶邪之气就不会侵入人体。真气存在于体内,能使人时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快乐愉悦而不贪求财宝,不好争讼,不追逐功名,久而久之就能感觉到神的存在,如果心中稍生邪念,那么方寸必将大乱。于是真气就会周流全身,比雷电还要迅猛。此时急急收回心神,让真气来调理体内,所以病就自然痊愈、人就自然健康了。因此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是上寿,八十岁是中寿,六十岁是下寿,如果连下寿也活不到的话,就是夭折。这是因为心神游离在体外、疾病攻进了体内的缘故。思索万物的根本、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人和善爱护他人。古代的人追求长寿,并没有失去道行。天地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可离开它们这一根本。所以要求安康长寿的人,不要忘记道行的本源。
〔汉〕《太平经抄》癸部《盛身却灾法》
内有自得,外有所适这里虽然与兄弟亲戚相距太远,但是我的伏腊用品稍有充足,居室稍有宽敞,又没有终日应接奔走的劳苦,眼耳清静,待人不内藏心机,心里安闲身体舒放;漏壶到了三商时我就睡觉,傍晚时分我就起床,在静静的院子里,明亮的窗台下,罗列图史琴尊,用以自娱;一月多不进公门,兴致来了就泛舟,在山河之中吟啸观赏;清茶果酒,足以消除心中忧虑;鲈鱼田蟹,足以适合口味;还有众多高僧隐士,佛庙胜地;家中有园林,奇花异石,曲池高台,鱼鸟流连,不觉间日头落山。人生只要内有自得,外有所适,也就快乐了!何必定要高官厚禄,受人侍奉才能快乐呢!
〔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0《答韩持国书》
中心融融,自有真乐众人都在喧闹不已,我独自默不做声。心中快活,自有真乐。这是由于我的心超然在尘世之上,与造物者一同神游去了。
〔明〕王守仁:《传习则言》
顺自然之性,法自然之理眼睛好色,耳朵悦声,口舌嗜味,身喜安逸,这些都是人的欲望,我认为是自然的。好色但不纵情美色,悦声而不沉溺美声,嗜味而不耽于滋味,喜安逸但不贪图安逸,都是天理,我认为是当然的。所谓天就是顺其自然,所谓人就是知道有当然。顺自然的天性,就是所谓的任天行;效法当然之理,就是所谓的尽人事。
〔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寻找快乐的妙法古人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寻乐的妙法。与啼叫饥饿的人相比,为自己能吃饱而快乐;与大声叫冷的人相比,为自己能穿得暖和而快乐;与劳苦工作的人相比,为自己悠闲自得而快乐;与生病的人相比,为自己健康而快乐;与遭祸患的人相比,为自己平安而快乐;与死了的人相比,为自己还活着而快乐。白居易在诗中说:“何必为小事在蜗牛角内争斗呢?死后每个人都会寄身在山石火光之中。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欢喜,从不开口笑的人是痴人。”
近来有人作诗说道:“人活在世间就像一场大梦一般,这梦中胡作的事怕认真!梦不管长短反正都是梦,忽然间梦醒来以后还留下什么东西呢?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
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
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
机关渗透,万虑皆忘。
夸甚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
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约几个知己密友,到野外溪旁:
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
或说些,善因报果;或论些,今古兴亡;
看花枝堆绣,听鸟语,弄笙簧。
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不知道这首词是谁作的,读了以后恍若大梦初醒,炎热世界得到一帖清凉散,使我通体凉爽!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6《养生记道》
找乐三种近来常常为心情郁闷而烦恼,于是就寻思找乐,大概有三种:辛勤劳作之后休息,是第一乐;心情淡薄以消除嫉妒的心理,是第二乐;大声读书如金石之声,是第三乐。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行乐的事有很多种,不能持一而论。如睡有睡的乐处,坐有坐的乐处,走有走的乐处,站有站的乐处,吃喝有吃喝的乐处,洗手梳头有洗手梳头的乐处。就是脱衣袒露,入厕解手,种种污秽而不庄重的事情,只要处理得当,也各有各的乐处。如果能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就是可悲可泣的事情,也会变成欢娱之事。如果人没有足够的才能去应付各种事情,养生无术,就是在轻歌曼舞的欢乐场所,也会滋生悲凉。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
笑一笑,少一少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卷上《养心要语》
十乐十乐之一:耕耘耕耘虽然使人肢体劳累,然而能使身心健康。伏案一天,把锄半天,既享受了田家之乐,又能健壮人的体魄;既不忘记耕种的辛劳,又有秋天丰收的希望,何乐而不为!
十乐之二:把帚把帚扫地,洗净桌子和茶几,是举手弯腰之劳,而灰尘顷刻间就被除去。看到干净的地面,明亮的窗户,精神顿时畅快起来,乐趣全寄寓在扫地净几之中。
十乐之三:教子我教孩子吟诗作画,倘若孩子们朴实忠厚,能以艺立身,自食其力,让我不再为死后的事忧虑,难道不快乐吗?
十乐之四:知足我生为卑微的画匠,远远比不上卿相般有百万的俸禄。然而比我还困苦的,何止千百?以此退后一想,公卿不足为贵,只要安于贫困乐于道行,更加珍惜我的职业,难道不也是一乐!
十乐之五:安居在我所向往的地方,乡里的人多是忠厚淳朴、靠劳作过活的庄稼汉。大家言行诚实,和睦相处蔚然成风,住在这种仁义淳厚的乡村里,听不到酷吏的厉声呵斥,也是一大快乐。
十乐之六:畅谈在田间耕耘,劳累以后就在地头歇息,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事以及世外事,或预测天气的雨晴,或者推测一下年景收成的好坏,坦胸畅谈,其乐融融。
十乐之七:漫步饮酒不过量,吃饭不过饱。酒饭用量过多,未免使人昏昏沉沉。作画也是一样,时间久了人也疲乏。适宜起身在屋里散散步,或在柳岸花坛边漫游一番,心神就会焕然爽朗,襟怀也就立即畅快。
十乐之八:沐浴冬季天气寒冷,不宜经常洗浴,其余三季都应当经常洗浴。用温和的热水,反复淋洗全身,让遍体轻爽,经脉活动,能使身心健康,真是一大乐事。
十乐之九:高卧每到三伏大热天,白天不宜作功课,枕着竹枕,铺上蒲席,在北窗下高卧,和风吹来,五脏生凉,闭目养神,养精蓄锐正是此时,这也是劳累之人的一大快乐。
十乐之十:晒背在冬季天气晴朗暖和的日子,中午要么坐在晒场上,要么倚在北墙边,晒晒太阳,就像披着狐裘大衣一样,通身暖和,畏寒畏冷的感觉顿时消散。晒太阳既能舒活筋血,又强壮皮骨,其中快乐不可不知。
〔清〕高桐杆:《十乐》
一生只欢喜,从不知忧恼常常和颜悦色,就会心气平和,五脏安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养欢喜神”。真定的梁先生常常对人说:“我在白天办理完公事,每晚回家安歇,一定要找一些可喜的事情与宾客纵谈一番,然后大笑以吐尽胸中一天劳顿郁结之气。”这真是养生要诀。
何文端先生健在时,曾有一位乡里人过百岁,何先生问他长生之术,那人回答说:“我这乡下人不知道什么,一生只知道欢喜,从不知道忧愁烦恼。”唉,这哪里是追逐名利的人能拥有的!
〔清〕张英:《文端集》卷45《聪训斋语》
快活歌有的人生来气血虚弱,不会快乐就会疾病发作。
疾病发作,心中一定要快乐,心中一乐,病就全部消除。
心病还要心药治,心不快活服药也没用。
听我唱一首快活歌,这便是长生不老之药。
赵为、黄可泰《阳骄叶更阴》清代民歌
天伦之乐仁爱的人家,父子愉悦,夫妇和谐,兄弟和睦,童仆欢乐,一家气氛融洽。道义的人家,父子严肃,夫妇严肃,兄弟间小心翼翼,童仆间也很严肃,一家的气氛战战栗栗。仁爱偏重思考,这种人懂得和谐而致力于和谐。道义偏重严格,这类人关系生疏而且少于思考,所以圣人治家,以仁为主,以义为辅,中和两者太和之气而求得安乐,只要不互相冲撞乱了套,治家就成功了。
〔明〕吕坤:《呻吟语》卷1《伦理》
让老人常快乐曾子说:遵行孝道的人赡养年老的父母,一定要让他们内心快乐,不要违背他们的心愿。要让他们耳朵听得欢,眼睛看得也欢,住得要安适,按照饮食习惯和喜好,让他们吃得舒服。所以父母喜欢的,你也应当喜欢;父母敬重的,你也应当敬重。
《礼记·内则》
兄弟情融人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而兄弟相处的时间最为长久。君臣相处,朋友相会,时间久长关系牢固必定很难。父亲在儿子出生时,妻子嫁给丈夫时,年龄差距大的,大都有二十岁。只有兄弟之间,相差或一两岁,或三四岁,先后出生,从骑竹为马开始,到鹤发驼背时,共同相处,多的达到七八十年。如果兄弟间情意融洽,不生猜忌,其中快乐怎会有限呢?此前不久的周益公,从太傅位上退休,他的哥哥乘成先生快作临丞了,但也退休下来,两位都年满八十,诗酒相娱为伴直到终生。章泉赵昌甫兄弟俩,也都隐居在玉山之下,白发苍颜,相伴游玩山水之间,都活到近九十岁。真是人间最快乐的事,也是人间稀有的事。
〔清〕张英:《文端集》卷46《聪训斋语》
宴集的乐趣宴会这事,可贵的地方有五个:酒量无论大小,贵在爱好喝酒;喝酒之人无论多少,贵在有人能善谈;饮具无论贵贱,贵在用了还有;酒令无论宽严,贵在可以施行;时间无论长短,贵在适可而止。只有具备了这五贵,才可谈论饮酒之乐,否则,朋友美酒都是摧残身体败坏性情的道具。
我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虽然事情正好相反,但五好五不好可并存而不互相抵触。有哪五好、五不好呢?不好酒,而好客;不好吃,而好谈;不好作长夜之欢,而爱与明月相随;不好施行苛刻酒令,而好受罚之人欲辩无辞;不好借酒骂在座之人,而好酒后尽露肝胆。就因为这五好、五不好,所以我喝不了多少酒,却天天与喝酒的人相伴。最近我又增加一种癖好和癖恶:癖好音乐,每次必听得忘记了回家;而又癖恶在座的人话多,那话搅乱了丝竹之音和美妙的歌声。
饮酒的乐趣,全在五贵五好之中,酒宴都是为了宴请朋友而设置的。若是一家人小饮一番或者安闲独饮,其乐趣全在于灵性透露之中,心中完全忘却了人的形迹,有宴饮的实事,而没有应酬的虚文。看儿女哭笑,当做是多彩的舞姿;听妻子儿女的劝诫,当成是听到亮丽的歌声。如果能这样来看待的话,就可以说是朝朝岁旦,夜夜元宵了;又何必常常宾客满座,酒杯不空,时时以豪饮为乐呢!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饮》
谈论的快乐读书,是最快乐的事,而懒人常把读书当做苦差;清闲,是最快乐的事,而有人害怕清闲的寂寞。要想寻求快乐而避开痛苦,躲避寂寞而享受安闲,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与高士逗留,和文人论谈。为什么呢?“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了一夕快乐,又免却了十年痛苦,便宜不也是很多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了半天清闲,又免去了多时的寂寞,这快乐说得完吗?善于养生的人不可不结交有道之士,然而有道之士多是不善言谈的人。有道而善于言论的人,人生中难得遇见,所以一旦遇见就应在恰当的时候请来让自己得到启发。即使有人说:“我能挥尘,无假于人。”他也须借助朋友的启发,怎能像西城的钟槌,不敲自鸣呢?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笠翁偶寄》卷6《谈》
欢乐不要过度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前来拜访,一同携手出外走上百来步,或者坐下来谈笑,都应当量力而行。谈笑应当简略,其乐趣才欢快舒适,不可过度。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14《养性》
至乐无乐心里应不存留丝毫欲望,如果有心求乐,就会有所执著。功名富贵,本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道德性命,也没有值得快乐的。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乐无乐,可以进道。”(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入道。——译注)
〔五代·南唐〕谭峭:《化书》
生计何多人的有生之年,就是有生之计。从十岁到二十岁以上这段时间,是为了身计;二十岁到三十岁以上,为了家计;三十岁到四十岁以上,为了子孙计;五十岁到六十岁以上,为了将来年老计;六十岁到七十岁以上,为了将来死时计。这中间的萦萦扰扰,或追忆往事,或预料将来,在外就用繁忙的事情来劳累自己的身体,在内就用谋略、思虑来劳累自己的心,用来为自己全身设防,想出善后的对策。像这样的人,总之一句话:“劳生”。然而,有的计策还未来得及施行生命就耗尽了,考虑还未来得及实现就命难留了,譬如夸父追日,只求奔跑不止;藏谷求羊,多走上歧路而最终导致灭亡。
〔明〕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葆生要览》
外物不可恃外物不可仰仗。君子独立于天地间的行为是尊敬别人而不一定要受人尊敬,热爱别人而不一定要被人热爱。尊敬热爱别人,在于自己;被人尊敬热爱,在于别人。君子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不依仗在于别人的东西。依仗在于自己的东西,就能无所不通了。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
勿怨尤圣人不怨天,不尤人,心中潇洒自在。一般的人,一旦与别人不合就尤人,办事一不成就怨天,心里常受仇怒、嫉恨的劳扰,没有一刻能安守太平日子,这哪里是安身保命,顺应时事的方法?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清修妙论笺上》
遇而应迹,不遇不愠能够守住天地浩然之气的,只有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虽遇而不能尽用的贤人。如果怀才不遇而产生怨恨,就不能守住天地的浩然之气。如果遇而能顺其自然,也能守住气。如果是些碌碌名利的人,那么他的气就趋向于污浊,浑沌,哪里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呢?人生天地之间,本来不可能完全机会均等。不是遇,就是不遇;不是尽用,就是不能尽用。在这中间,只有遇而能顺其自然,不遇而不存怨恨,才是我们应当时时用来自勉的。
〔明〕王文禄:《竹下寤言》卷1《天中篇》
平为福平是福,多余是害,任何事物没有不是如此,而财货更甚于此。如今的富人,耳朵要听钟鼓管箫的声音,嘴巴要尝牛羊美酒的滋味,以刺激他的情意,遗忘他的事业,可以说是迷乱了;依仗着气盛,沉溺于追求,像背负着沉重的东西上坡,可以说是劳苦了;贪财而招致怨愤,贪权而耗费精神,闲散就会沉溺于嗜欲,身体充盈就会意态骄满,可以说是病患了;为了求富逐利,于是积财高过墙头还不知足,并且贪求不舍,可以说是取辱了;聚积财货而无所用,专意求荣而不舍,满心烦恼,希求增多而不知停止,可以说是忧虑了;在家里就担心小偷盗窃,到外就畏惧盗寇的伤害,里面楼房严闭,外面不敢单独行动,可以说是畏惧了。这六种负担是天下的大害。大家都遗忘而不知省察,等到祸患来临,想用尽心思竭尽钱财,只求平安无事也不可能得到。所以到头来,还是从名来说看不到名,从利来说得不到利。竭尽全身之功、终日心神缭乱地去争求到的这些东西,岂不糊涂么?
〔战国〕庄周:《庄子·盗跖》
真心安和所看见的有是的,有不是的,这是世间人虚妄的眼力所致;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不是,这才是脱出尘世的真眼。所知道的有可以的,有不可以的,这是世间人虚妄之心所致;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才是脱了红尘凡世的真心。站得高一步的人,眼界常不分类别,从而心界也常常安详和顺。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清修妙论笺上》
即境修行人的心情处在嚣闹之中必然产生厌烦的情绪,必定思念并逃到清虚的环境中;长时间处在寂静的地方又会产生凄凉的感觉,必定眷念旧时的荣耀。为什么呢?这是了悟得不透彻,心情被物所转变的原因。心倘若沉静,接触到的景象就感到空;心倘若不沉静,接触的事情就会有障碍。遇到荣艳之事就引起荣艳的想法,遇到凄凉的事就引起凄凉的想法,即使是在深山穷谷之中,一草一木,一麋一鹿,都足以扰乱他的心。所以我认为离开环境修行,不如就面对境物修行。于清风说:“静处做好。”丘长春说:“闹处做得好。”就是这个意思。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卷7《颐真》
不适人所共适世上的人之所以达不到道的境界,是由于浮想幻想的纠缠束缚,而得不到解脱。如能具有天生慧眼,看破红尘世故,那么虚名薄利,都成了自己的累赘。古代的人之所以能适应适合自己的环境,而不能适应众人都能适应的环境,这是因为对自己十分尊重。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清修妙论笺上》
逍遥说通达事理的仁人君子,安守本性,坚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心无城府,行不越轨。天下有道,就明明白白地与世相清。天下无道,就浑浑噩噩的与世相浊。泰山压来不以为重,举秋毫不以为轻,青云直上不以为荣,坠入深渊不以为辱,震动如雷霆不以为恐,劫难来临刀斧架颈不以为怕。视生死如旦暮,以盈虚为消息,仰观宇宙的广阔,俯视身世的卑戚。正如一叶浮萍泛于大海,一粒米黍存于仓库,又何必说什么有重有轻在其间呢?所以都应该快乐,无论到何地都应该适应,出与天为民,入与道为邻,如若这样又有什么不逍遥自在的呢?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2《清修妙论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