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形象类比法
70 年代末,我师从吴式太极拳著名武术家王培生老师学习太极拳。王老师在教拳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习惯用形象化类比的方法。比如讲太极拳推手的的理时,他谈道:“太极推手是一种知觉运动,是锻炼身体神经末梢的灵敏性,要练得和蟋蟀头上的触须一样敏感。它的动作反应不仅快速,而且能指挥身子的进退和变化,以及腾挪闪战等技巧的机智灵活。”实际上老师在这里提到了太极拳练到高层次的特点即“以手代身”,一切就在手头上那么一点点,那一点点就是全身,也就是前辈们通常讲的“浑身无处不丹田”。
又如,在讲解太极拳行功心法“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君来骨肉臣”时,王老师曾经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他说:“外形动作好比是年轻人,心意内气好比是老年人,年轻人是照顾老年人的,不能自顾自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要时时刻刻听命于老年人的支配与调遣,一点也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思,老年人要往东,他就得往东;老年人要往西,他就得往西;老年人要慢点,他就得慢点,老年人要快点,他就得快点。动作幅度的大小亦复如是。内外主从关系要真正做到亲密无间,协调一致。”
再如“提手上式”共四动,第二动是“左掌打挤”。王老师提示,这里的挤手跟前面“揽雀尾”的挤手略有不同。区别在于这里左掌往前,看上去好像也是与右手脉门相贴,但心里想的却是往右脚面(在身前)上搁,又称“拓掌”(拓掌是形象类比的词语,意思就是在刻有文字或图象的石碑上蒙上一层纸,涂上墨,使文字或图象显现出来”)。所以他每每强调“左掌往前,夹脊随着也往前脚(右脚)涌泉上落,在此一瞬间,同时要能看见自己的左手背上显现出文字或图象来才成”。究其功理功法,仍是拳经拳论上要求的太极劲“有前就有后,有上就有下”的原则。
1999 年初,王老师迁居回龙观,家中亲人们考虑到老爷子八十多了。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宜再东跑四颠各处去教拳了,故而在城里北京舞蹈学院的授课点,由他的再传弟子王洪鄂接替授课。洪鄂虽拜在王老师长子王乃洵名下,却一直得到王老师的亲传,加上他练功刻苦,悟性极好,特别是受到师爷的启迪,热衷于探求太极拳的生活化、通俗化,并擅长把自己所学所悟,学习师爷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深入浅出告诉别人,所以深受大家的欢迎。
谈到太极劲,他曾做过一些形象化的类比。
他说,试想用一个较薄的塑料食品袋,里面盛上一个二十来斤重的大西瓜,当你提着这个塑料袋想往前走时,你体会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觉。既要往上提,又不敢使力往上提,而且提中还有点要往下凑和着的感觉。不仅如此,边往前走,还有些不敢放开步子往前走,也就是说,走中又含有一种控制着不能快走的感觉。总之,时时刻刻精神专注,谨小慎微,有上有下有前有后,生怕袋破了,西瓜一下子掉下来摔碎了。
他说,试想爷爷领着小孙子往家走,看到路边有个捏面人的,五颜六色的小面人活灵活现挺招人,孙子拉着爷爷闹着要去买个小面人,爷爷不肯过去,小孙子不依不饶要过去,这时爷爷既要拉住小孙子的手,不让他过去,同时又不能太使劲,担心小孙了的胳膊拉脱臼了。所以既要拉,又不敢使劲拉,还要就和着他,随着他上下左右乱挣巴,这里同样也能体会到什么是太极劲。
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孩子们淘气搭个梯子爬到房檐下去掏麻雀掏鸟蛋。窟窿小,又深,看不见里面,只能踩在梯子上,扭转头,侧着身子伸手往洞里去够,边往里摸,同时还有些胆怯,老担心别摸到一堆软乎乎的东西,比如蛇。在那种心态和感觉下,手头上体现出来的劲,也是太极劲。
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按常人思维,阳就是阳,阴就是阴,“道在阴阳之间”,这个“之间”是什么?似乎难以难理解,但正是这个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的“之间”,既是这,又是那;既非那,恰恰体现着太极阴阳变化的哲理——对立统一、此消彼长、同生互灭的转化规律。
基于以上的情况,太极拳的习练者,首先必须弄懂太极拳的拳理,同时更要按太极的思维法则去理解其功理功法,决不能机械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认死理儿。例如,拳经上讲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欲向上即寓下意”,(上就是下,下就是),“其静如动,其动如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收就是放,断而复连”,“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粘就是走,走就是粘”,“粘走相生”等等。所有这些都无不涵有“之间”之意。
孙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在他的专著《太极拳学》中讲到:“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的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即“之间”—笔者注)悟彻本源,则可以在各式圜研(圜者有形之虚圈O 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见孙禄堂《太极拳学》“太极拳之名称”)
正因为太极拳功理功法有些地方奥妙难言,非笔墨所能尽,故而先哲和许多前辈名家补之以形象类比之法。
如孙氏在谈到无极拳预备式时,除作一般动作提示外,是要求“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又如谈到右通臂掌时,要求将左手从左边往上如画一上弧线,右手于左手往上画时极力虚空着往前伸劲,两眼顺着前右手食指看去,两肩里根(即肩窝—笔者注)并两胯里根(即胯窝—笔者注)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收缩之理,喻地之四围皆高,当中有一无底深穴,四面之水皆收缩于穴中意(见孙禄堂《太极拳学》)。这是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啊!如能发挥想象,精神专注去体悟,定会加深对“阳非道,阴非道”,“道在阴阳之间”一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