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还是格里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说过: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老百姓没那么哲学,就知道面子还是隔里,这是个大问题。
以前小孩做了丢脸的事,老人们一边打一边会说:面子没有了,隔里(夹里)也丢光了。
面子,我们懂事的时候只是指被面。
花花绿绿的被面子的另外一面,盖在身上软软的龙头细布,称隔里(格里)。
曾几何时格里(隔里)成为了上海人名的后缀。
格里张、格里王、格里丁,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想不起来小伙伴的名字了。坊间对格里的传说至少有3个版本:
1,形容一个人很顾虑自己的颜面。
格里,源自洋泾浜上海话colleague同事的意思。
最早称呼洋行里做事人,后来会被叫做某某格里,有某种亲呢和尊敬的意思。
因此意会有腔调一说。老上海对经常衣装讲究的男人,称呼为某某格里。
2,很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以前国人穿衣服基本都是没有夹里的。
后来高档一点的西式定制衣,第1次总是试穿夹里(小孩看到后都会笑话)。第2次料子开片,试成衣后之至N次。
3,生活中药材的名字。
药号的药材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层的叫“提面”,下层叫“底子”。坊间传说每次药材交易开市一般不开秤,“把'面子’给我叶开泰”。要面子、给面子的说法就由此流传开了。
PS:叶开泰
汉正街,古汉口之正街。
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又称汉水襄河)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
1868年绘制的《汉正街地形图》展现了当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象。《汉口丛谈》载:
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铺。
乾隆四年汉正街上自桥口,下至接驾嘴(集家嘴)铺设了条石路面。汉正街的泉隆巷,至今还保留着青石板路面的古朴风貌。
清道光末年,汉正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老字号。“叶开泰”、“苏恒泰”、“谦祥益”“汪玉霞”、“蓝田宝”等。老字号浸润着老汉口百年的历史文化,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为信条,其药品研制十分精细规范。
驴皮阿胶、龟板阿胶取材只选黑驴皮、龟胶板,所有原料都选用最上等的药材。叶开泰叶氏悬壶开号,唯求国泰民安之意。创立于明朝崇祯十年,所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小金丹等是进贡宫廷的御药。
当时有句俗语说:叶开泰———药(要)面子。
相传叶开泰药号所在街坊曾发大火,唯叶开泰丝毫无损,遂被人们誉为“神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建国后,叶开泰药号改造发展为武汉健民制药厂。
图片为今天还在扫街第一线的格里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