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乡村之隆坪篇5】兴国文化圣山—上洛山
高铁从山下经过
兴国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上洛山。同治版《兴国县志》在“形势“篇中,直接称上洛山是兴国文化的起源:“龙华独耸于羊山,狮象互呈于灵岫,上洛书石墨之异,覆笥储玉牒之编”。宋代文豪苏东坡途经赣州,在八境台上题《虔州八境图》之八就是赞美木客的诗: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独知;
谁向山中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宋朝有一位自称“漫叟”的学者考证:“东坡作《虔州八境诗》云:'山中木客解吟诗’。《十道四蕃志》记虔州上洛山有木客鬼,与人交甚信,未尝言能作诗也。后得《续法帖》记《木客诗》云:'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方知得句之因。”上洛山隐居着能够吟诵诗歌的木客,当时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兴国县令龚黄《木客吟》诗曰:
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
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
秦政恣暴残,贤者遭其厄;
避地多隐流,诡迹不可核。
桃源非人间,圯上有黄石;
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
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
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廷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以一县之长的名义托乡村父老向木客们传话:如今天下太平,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担心再服劳役。
兴国同治版县志在“山川”篇也有上洛山的详细介绍:“上洛山:在儒林乡,距县西南四十里。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关,甚信不欺。时就民间饮酒、赋诗,自称太上隐者。《西京杂记》云:山上有石墨,可书。”
上洛山即兴国县城西眺可以看见的那座马鞍形山峰,距县城不过几公里,至今绿树婆娑,泉清石秀,山顶还有古代石寨,昌吉赣城铁从山腰穿隧而过。
皇封山上的东镇寺(原名青莲庵),近年出土了一块清代古碑,碑文中对上洛山的描述:
重修青莲庵碑辞
咸丰十一年辛酉之岁,余舍于上洛山之长兴居,往来经青莲庵,到此憩息焉。观乎胜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映芾左右,俱不让兰亭专美。况林端日出,草木迎晖,壑内云归,岩穴倏暝,朝暮之景不同也。幽香满谷则野芳发,美蕴涵野则佳木荣,金行肃而红树多,水叶脱而青松秀,四时之景亦异也。而且樵牧讴歌送其声,禽鸟飞鸣知所止,溪生怪石,游可为座。井掘甘泉堪煮茗。凡此人物水石之幽异,则又难以悉数也。然名胜虽佳,而殿宇则古,星霜阅历,月久年深,风雨飘摇,门斜檩折,画栋雕茕之壮观,痕迹依稀,金容宝像之端庄,规模寂寞,殊为悯其剥落,岂忍任其倾颓,倘不倡首重修,将古刹莫保,而名胜不笄因之不传矣。爰即邀集同人酌议劝修,奈值时势多难,其事总寝,迄同治癸亥岁,始向四方劝输,共得金若干,于是应材木,鸠师匠,卜吉兴工,弥漏裂,补崩颓,乐观峻事,设立章程,召僧住持梵宇,置买田亩给食,供奉香灯,今为后祀神者庶无叹何,之览胜者,亦当方有所焉,为此志其巅来与捐输姓名,勒石永垂不朽者,是为记。
里人邑庠生陆仙,钟祥铧撰书拜篆额
上洛山改名叫皇封山,是清代咸丰三年。那时闹红头盗贼,这些盗贼从高兴向兴国县城杀来,一路放火。兴国县城有明朝海瑞购置的佛朗机铜炮守城。这些红头盗贼头天晚上派人混入县城,偷偷往炮筒里灌了猪油,造成铜炮打不响。高兴小春的韩进春韩大人带民团守城,他力气大,飞快地从南门城楼上挟了一门铜炮,跑回到北门,向攻城的红毛贼开炮,打败红毛贼,故得皇帝封赏。这座山得名皇封山。
关于上洛村名的来源与变更。本地道士的请神唱词中有: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清德乡隆坪堡上洛坊。上洛古代是叫坊,民国和解放初期都叫村。相传古代一些前来砍伐楠木的木客,发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们便隐居下来,乐不思归,起地名曰“享乐村“,也写作“上乐村”,后来混叫成“上洛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还称上洛村。人民公社化后,改名叫上洛大队。1958年大跃进,上洛大队的工作相对于周边的高园大队、铜境大队更落后,公社认为是大队名字不好,上洛是落后的意思,要求农业生产”勇攀高峰“,把上洛大队改叫“高峰大队”。后来在扩队并社运动中,干脆把上洛和高园大队、铜境大队三个大队合并成一个大队,定名高园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名称,定名为高园村,上洛这个村名称便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导航地图上还有“上洛”这个地名,导航前往,可至隆坪圩旁几百米处。那里虽然是一个荒坪了,却还有几棵千年野生榛子树,果实可供食用,或许是见证木客当年“食木实,得不死”的千年古树。
引自同治版《兴国县志》重印本第32页,文末注释“上洛,山名,在隆坪乡境内,相传山上产石墨可书字。“
引自宋朝《漫叟诗话》之”五五、木客“。
引自同治版《兴国县志》重印本第490页。
文/胡玉春
图/黄贻辉
编辑/胡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