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家乡,是人们永远走不出这条门槛的心结
家乡,是有口味的家常菜,常吃不厌的一道土特菜。
家乡,是久住小憩的寄托地,永远是不离不弃的深情厚谊。
家乡,是村庄里屋前屋后,那些细碎的舍不得丢弃,赶不走的印痕。
家乡啊家乡,永远是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盏灯,不管到那儿,像是指南针不会迷失方向的地方。
父母在灶间里忙碌中做那些普通家常菜。其实很有滋味的,咀嚼起来津津有味。忘却不了深情感受,情致真切浓缩在淡淡的菜汁里。童年的梦,生活在家乡时就已启蒙。生活中的味儿,总能想起爷爷奶奶那一代长辈,非常朴实而清淡的意念,对小辈的寄托和厚望,已经变成模糊的影子。只能在他们的坟头,找到那些枯萎的草,才想到真实而善良的面容,在那额头上雕刻着深情平淡的皱纹、微笑里,也同样刻着的人生那时年代的悲情历程。但知觉他们对生活充满快乐,吐露出真诚而喜悦的笑语,常在耳鸣响起,成为记忆。
长大一点时,常看到村庄房屋上面,那个米把高的烟窗,却飘出来的缕缕淡淡的炊烟,萦绕过整个屋边,随风在天空里欢唱歌舞。那烟能追随环绕着人们的身子,扑进鼻子里,久闻到特有的烟味儿,也嗅着清香淡饭味觉得会饥饿,这就是家乡给人美口的风味。此时的整个屋子内,一家老小,满屋子里融合的欢声笑语,幸福的感觉总希望久久不散。父母所做的饭菜,在那个灶屋里,总能体会到亲情独有感怀和挂念。
长大后,远航启程、深造就学、打拼工作,跨出家乡这道门槛,家乡的一切却存放在脑海里当作存盘,久忆不散。纯朴的人们眼光中,家乡最真挚的缘分,熔合在真情的世界里。家乡的村庄,拿不走的东西永远存在着心中最深的记忆处,慢慢的品味点滴真迹感觉。在一年四季里,体会贴身到实实在在的春的暖,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冷。春夏秋冬的季节里,老年人感觉享受,青壮年感觉成熟,孩子感觉长大。不管是春天的播种,还是秋天的收获,勤劳的人们,在田野上奔波忙碌走动的影子,还是那么感人。不管已经不在家乡的地盘上停留,但家乡这样的风情景致,早就深深的刻录在大脑里,定格了,永远不变的格式,常会重叠回放。记得走出家乡时的情景,看到的每一样东西,忘怀不掉的。那景,那情,那村庄里,晒谷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那老农牵着一头水牛,走进田野的身影。还有那屋前屋后,不成气候的小树林,小鸟们欢叫声没停过,时至今日,还在耳边唱曲。特别是那些家燕在屋内筑巢,小燕子张大了嘴巴的惊叫声,燕妈妈嘴上的食不知送给那个好呢?
回到家乡的小憩地,总感受屋檐下那些砖石依旧,多少年脚踏得光滑油亮。记得学会走路的时候,踏上砖石,留下了蹒跚的动作,用尽吃奶勇气步子,哭笑在这里成长,摔了无数次的跤,还得努力去闯。不管走到那儿,屋檐下的一切,都在等待着。永远清楚记得,这里每一块砖石中,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也有一段不寻常的情缘,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变迁的历程里。尽管已经消失,但还能想起真切的影子。视线模糊的轮廓,早已不再是重要的生活内涵,也许不再是走出家乡的伤感和孤寂。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却面对家乡的地方,发自肺腑之言的感慨情怀,呐喊那表白了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当走出家乡,踏上征程远离他乡霎时间,那种思维突然会产生了恋恋不舍的情意。每走一步,就要回头一次,是要留恋屋檐下的影子,是拉得长长的;每回一次头,多多少少要掉下那点滴的泪花儿。看父母站立在那儿,用衣角擦着苍老的眼睛时,心中的感觉,惦记家乡。那是一生中命运的安排,已经在理解中,步上了征程后的牵挂和思念,家乡永远是心爱之地,是扎在土壤里的根。
家乡是老人的期盼,父母的呼喊,亲人的等待,就会有多少远望,一份感慨,一份诚情。家乡,是人们永远走不出这条门槛的心结,再怎样,总得有回来的一天,总得有想念的情感。等待那条漂流的船,期待远航游子的归。
家乡的每一种事物,还有许许多多,在人们的眼睛里,永远是风景,而且永远定格在那个时代岁月中,不再会变化,不再会消失。
家乡是远离的人归来而值得骄傲的方寸地。
程白弟,男,1963年7月生,高中文化。从事新闻工作13年,地方志编纂8年,出版散文集《古韵风霜话千灯》。江苏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文联工作。作品发表于江苏《名镇世界》,上海《文学报》,山西《黄河之声》,山东《作家导刊》,湖南《作家园地》,《人民日报》美洲海外版等昆山市作协会员等。
快捷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本月《就读这篇》回顾
原鄉書院名家专辑快捷阅读
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迟子建|格非|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铁凝|莫言|汪曾祺|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