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这位叙永县马岭人曾被誉为“东方黑格尔”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他曾被誉为“东方黑格尔”
文/颜 林
张颐,叙永县马岭乡人,自幼聪明好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他醉心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出版英文专著《黑格尔氏伦理探究》,欧美哲学界曾誉其为“东方黑格尔”。
辛亥革命后,张颐任重庆蜀军政府机要秘书兼任炸弹队队长。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又被任为民政长官公署机要秘书。在此期间,张颐深感自己的性格不长于搞政治,决心辞职从事教育及学术研究工作。1913年春,他考取公费出国留学,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学习,师从著名教授塞勒斯和罗维德。他醉心于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并以此作为终身努力的目标。毕业后,他即进入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研究范围比较广阔,尤侧重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沙、康德、黑格尔诸家学说的探讨。当时,张颐提出十大哲学观点,已脱颖于黑格尔之见解,而有新的发挥。他在密执安大学,由本科到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受校长及系主任多次表扬,评其对黑格尔的研究为欧美人士不及,成就令人惊讶。
张颐于1919年夏转学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院深造,对黑格尔哲学实行方面继续进行深入探讨。1923年张颐用英文著《黑格尔氏伦理探究》一书,以之作为毕业论文,送交牛津大学审阅。经审定论文,公开口试。张颐成绩优异,荣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该书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颇受誉张颐为“东方黑格尔”重视,誉张颐为“东方黑格尔”。1925年该书出版时,史密斯教授为之作序,序中说:“特别有趣的是张教授讨论了黑格尔关于家庭和国家的观点。在这里,他以他的批评超过了黑格尔,消除了一般西方思想和制度所根据的偏见。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是中庸之道,应当引起注意。”
1924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邀张颐回川担任该校教务长。张颐欣然应允,于1924年4月24日抵沪,时川局有变,吴玉章辞职,乃转应北京大学聘。他在北京大学教书两年,讲授西洋哲学史、康德之纯理批导、教育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等课程。后因北洋军阀各派系盘踞北京,扰攘日炽,北京已非自由讲学之地,张颐乃于1925年9月赴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先生和许多著名教授也先后赴厦门大学任教。北伐战争胜利后,北京时局稍稍好转,1929年张颐返回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余与张君励先生讨论黑格尔哲学之经过》、《黑格尔与宗教》、《从哲学周刊征文联想到圣路易哲学运动》等论文,引起了国内学者对黑格尔哲学的重视,将黑格尔哲学系统地传入中国实自他开始。贺麟教授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文中说:“自从1924年,张颐先生回国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时,西方古典哲学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近代大学的哲学系。”
1935年,张颐由北京大学休假赴欧美考察一年,了解哲学的倾向与发展情况。1936年考察返国时,他的好友任鸿隽任四川大学校长,邀他返川襄助,他以桑梓情深,欣然应允,遂任该校文学院院长。1937年6月10日,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了同意任鸿隽辞职的训令,并委派张颐代理四川大学校长。张颐秉承任鸿隽的办学方针,推动自动学习和自由研究,学术空气比较自由,教学科研也得到应有重视,得到多数教师欢迎。张颐提出:为切实提高学校学术地位,拟请国民政府提高经费预算,并且进一步设立研究院,以加强学术研究。在聘请教师方面,与任鸿隽一样,不以一己之私情为聘任的标准,重在老师的学术修养,因此能广纳名师,以至四川大学一时名流学者荟萃。蒙文通、林如稷、朱光潜等人就是这时期到校的,他还请外国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并亲自担任翻译。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邀请张颐回校任教,张颐遂于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心情异常兴奋,教学不辞辛劳,以致高血压病复发,不能继续工作,乃于1948年底回成都养病。
新中国成立后,张颐以其教育界耆宿,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1955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57年5月,张颐应北大校长马寅初邀请返校,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有时作学术报告。以后,张颐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1969年6月23日,张颐病逝北京,享年83岁。遗骨经周恩来亲自批准,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