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讲座《走出鲁美上高原》

  • 2018.10.25 于小冬

    在自己的母校鲁迅美术学院欢庆80年校庆之际

    我应邀做了一场《走出鲁美上高原》的讲座

    从鲁美毕业我当了34年老师,

    讲课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事。

    但是这一刻的激动和紧张是自己不曾体验过的。

    到了母校我又成了一个向老师交作业的少年。

    这一刻的忐忑伴着欣喜和快乐,

    又像是34年来我一直都在等待这一刻。

    深鞠一躬

    感恩母校

    感谢恩师

    少年时代就知道了鲁迅美术学院画国画连环画的几位名师

    王盛烈老师的《八女投江》

    许勇、王义胜等几位老师的连环画《白求恩在中国》是我最喜爱的作品

    第一次理解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巨大魅力

    国画系的几位老师成了我的偶像

    希望成为他们名下的弟子

    决定考鲁美国画系

    1980-1984年16-20岁

    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画系

    在班里的9人中我是年龄最小的学生

    师从王盛烈、许勇、王义胜、李中禄、李连仲、陈忠义等老师

    打下具有北方学院传统的造型基础

    通过邢子善、徐家昌老师的激情讲授爱上美术史

    每个星期天自己到省图书馆补充课堂内容的不足

    在王义胜和李中禄等几位老师的指导下

    各科专业成绩中工笔最好

    从情感上更喜爱北宋山水的静穆博大

    受高年级学长的影响读杰克伦敦、海明威、邓肯的传记

    向往丰富多彩冒险远行的人生

    杜连仁带领我们班毕业考察的两个多月

    游历了黄河流域的古迹和博物馆最远到达敦煌

    是一次对心灵震撼极大的旅行

    那次考察燃起的文化热情一直持续到今天

    向往自由的心越发无法接受家里对自己的约束

    受毕业去新疆的学长田夫的启发

    打算利用自己毕业分配的机会到最远的地方去

    毕业作品“天桥”基本是西画的构图

    以素描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国画正是鲁美的传统

    不难看到与后来创作的“渡”的画面结构很相似。

    同期完成的“毕业歌”追求宗教的仪式感

    情绪和构图也与“干杯西藏”不无相像。

    被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强烈感染

    决定去西藏大学任教

    面对的是学校留我任教的诱惑和老师们好意的劝导

    更遭遇家里父母的激烈反对

    最终说服父母告别老师和同学们

    只身上了西行的火车

    在去拉萨的飞机上第一次坐看云海

    像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自由

    1985年21岁。

    头脑发热的偶然决定使我幸运地选择了进藏工作

    从此爱上西藏

    教授那些比自己年龄大的学生

    结交了一大批活跃于80年代

    以进藏大学生为主体的拉萨文艺界青年精英

    马原、牟森、皮皮、田文、扎西达瓦、贺中、吴语初、韩书力、裴庄欣、李新建、曹勇、李津、罗浩、李彦平、嘉措、李小山、段锦川等

    成为我一生里最重要的朋友

    在大伙的交流和玩耍当中

    我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文学、诗歌、哲学、油画、摄影、西藏美术、电影、戏剧等领域的多种营养

    真的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

    在马原的建议之下把原来笔划较多的于晓东改名为于小冬

    1986年22岁。

    见到1300年前大昭寺的吐蕃壁画,如被魔力抓住,顿生热爱,临摹壁画一月。

    与嘉措去日喀则临壁画期间

    寒夜里的油灯下

    俩人在甜茶馆小土屋角落里的那次音乐交流的美好记忆终生难忘

    在广泛的阅读中对庄子、禅宗、魏晋风骨有强烈的影响和共鸣

    越发不谙现实人际

    结缘自己教过的最优秀学生:阿扎、赵少华、嘎德、和靖、。。。。

    龚巧明、田文的牺牲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与李彦平带学生重走牺牲者的林区险路

    经历了过泥石流、趟洪水、步行三天、雨夜露宿

    1987年24岁本命年

    我同藏大美术专业的师生们

    怀着热情去阿里临壁画

    为了那些壁画颠簸半月

    坐卡车的货斗上风吹日晒雨雪尘沙

    我们临摹壁画的行动多处碰壁

    只能望美丽诱人的壁画遗憾地叹息

    下决心一定要重找机会一雪此恨

    阿里之行被雪山、荒原、峡谷的力量感染

    重新唤醒对北宋山水的喜爱。尝试抽象水墨“阿里山水”系列

    1988年25岁

    文管会组织去古格临壁画

    上次临画碰壁的经历使我视这次机会为千载难逢

    向学校请假未准

    不懂回旋的性格使自己一怒之下写辞呈

    随拉萨画界李新建、曹勇、罗浩等十几位年轻朋友爬上东风牌货车第二次西去阿里

    我们住古格王宫的破山洞里

    白天临摹壁画

    傍晚坐观日落

    陶醉于古格壁画的日子

    成了我半生里最幸福的时光

    对壁画的研究热情更加明确

    一众画家中我的临摹作品是最优秀的

    鲁美国画系的训练开始发挥威力

    路上参与罗浩“与珠峰对话”的行为摄影

    在两个月幸福地触摸历史之后

    面对的是学校严厉的处分

    热爱西藏文化的热情遭到最无情的冷遇

    加上失恋和拉萨骚乱的影响

    体验了人生中最苦闷的阶段

    心生弃职离藏之意

    1990年27岁。

    受西藏佛教氛围的感染

    读更多与佛教有关的书

    认同大乘佛法的世界观

    把佛书当画论看

    逐步学会与现实和解的生活态度

    决心做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放弃抽象水墨

    尝试创作具有西藏壁画风格的作品

    期间精读阿恩海姆、沃尔夫林、贡布里希的书

    这些著作成为后来自己教学和著书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1991年28岁。

    仔细梳理自己以前走过的弯路

    找到了自己能做的、想做的、该做的三点重合的位置

    不再盲目迷失

    以西藏风情为题材

    改画写实油画

    从丹培拉开始实践油画

    自学尝试古典油画的多层画法

    通过学大师建立了趋向古典的审美追求

    从鲁美的恩师王义胜、李中禄那里学习的工笔画技艺成为我理解古典技法的基础

    当时所画“转经的人”来自85年红墙的构图

    已见出后来“转经道”和“朝圣者”系列大画的雏形

    1993年30岁

    与李砾在拉萨结婚

    甜美的蜜月一过接着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两地分居

    经历冬回内陆春回拉萨的候鸟式生活

    创作“大昭寺”是丹培拉与多层画法结合的实践

    受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影响

    在鲁美学习的白描、线性素描帮助我更容易地理解了古典大师的素描

    1994年31岁

    儿子出生

    学习做父亲

    体验到骨肉相连的深意

    《画室——维梅尔构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调整以往民族风情类型的创作主题

    改为西藏人物肖像

    1995年32岁

    进入90年代

    那些80年代来拉萨的朋友接连离开

    总是在秋天不断经历送别的时刻

    当年理想主义的精神氛围已经不再

    自己也计划内调

    想到要为大伙留个特殊的纪念

    开始准备《干杯西藏》的创作

    1996年33岁。

    与韩书力、阿扎合作投入大型历史画订件“金瓶掣签”的制作

    这幅画的全程实践经验

    对我今后的大型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此获得了驾驭复杂大场面制作的勇气

    完成《干杯西藏》。

    摄影家吕楠来到拉萨

    在他学习藏语期间我们朝夕相处进行了最深入的思想交流

    他坚定的信念和破釜沉舟式的工作热情对我影响巨大

    也坚定了自己洞悉真实守望古典的审美理想

    1997年34岁

    在西藏十几年的时间里多次碰壁的同时也一步步被西藏改变着

    不断地被西藏佛教绘画的宁静与华美所征服

    决定要写《藏传佛教绘画史》

    与阿扎自驾吉普车历经艰辛深入阿里

    考察更多的寺院壁画

    年底怀着对西藏的依依不舍内调到天津

    结束了与妻儿的艰苦分居

    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

    与妻子在同一教研室

    从20岁到34岁

    在西藏的时间是13年零5个月。

    1998-2000年35-37岁

    在师大获准教育部科研立项《藏族绘画风格史研究》

    为补充图片资料的不足

    与阿扎再次自驾吉普车四进阿里

    历经九死一生的危险和艰辛

    考察古格王国的周边文化

    深入未经民主改革的地区

    内调天津以来每年冬天都重返西藏

    候鸟的日子重又开始

    为了进行“渡”的创作

    几次到桑叶寺渡口搜集资料

    同时开始写作专著《藏传佛教绘画史》

    把学大师的主张带到教学中

    钻研丢勒、荷尔拜因素描的精妙

    拒绝讹传自苏联五十年代的中国式素描八股

    2001年38岁

    住当雄牧村半月创作《当雄希望小学》组画

    与艾平去林芝画风景写生

    再次去雅鲁藏布江渡口常驻

    在江孜藏族朋友家过藏历年

    完成大型作品“渡”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代表作

    年底第一次去欧洲

    70天里看60多个博物馆

    对自己学习和认识油画作用巨大

    从大师经典中知道了品质、深刻、感染力的标准和高度

    醉心于委拉斯凯兹、维米尔

    2002年39岁

    调到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了更好的专业氛围,与孔千、忻东旺、祁海平等优秀的画家成为同事和知己。

    2003-2005年40-42岁。

    总是怀着对拉萨深厚的复杂情感

    每到冬天就像是被召唤到自己成熟长大的“故乡”

    拉萨变化之快也经常让我这老西藏难以接受。

    当年的学生现在都已在西藏的重要位置任职

    当年的学生和靖、覃永才、巴欧、嘎德、阿扎成为自己在西藏最亲密的朋友

    多次来到自己画中最常出现的那些人物的家乡

    住到藏族朋友的家里

    连续创作《转经道》系列和《朝圣者》系列的大作品

    鲁美的画大画成大器的热情被充分释放

    西藏的经历使得自己认同了大乘佛法的世界观

    深深地感受到画画也是修行方式

    被慢慢唤醒的情感像是与无疆大爱联通到一起。

    2006年43岁。

    评为教授。

    因为“干杯 西藏”那张画成为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人物》。

    温普林作为策展人,在仁画廊举办个展“渡-于小冬西藏油画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专题报道“我向你走来”。

    历时6年不断修改的《藏传佛教绘画史》出版。

    2008-2018年45-55岁

    这十年

    几乎每年两次重返西藏采风写生

    以每年300多幅素描和50余件油画的数量

    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

    更多以西藏为主题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和国际交流展

    入选五次全国美展、入选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六次天津美展金奖

    两次获全国美展铜奖和优秀奖

    《朝拜》、《阿日扎的小学生》、《看飞机》、《燃灯节》

    是近些年的重要作品

    《茶马古道》经两轮角逐签约“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常有人问起

    你还画国画吗?

    其实我的每一幅速写都是国画

    线条的表现力来自当年在鲁美的毛笔训练

    轻重疾徐转折顿挫分明还是国画

    走出鲁美是个青葱热血的年轻面孔

    西藏的日子逐渐把自己的脸上刻满故事

    感恩鲁美!

    给了我崇高的艺术理想、扎实的造型基础和画大画成大事的万丈豪情

    感恩西藏!

    给了我最丰厚的精神财富、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和多彩的生命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