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91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叶邑古城话千秋》首发式举行

2018年7月21日上午,由刘荣主编,王长伟任执行主编的《叶邑古城话千秋》首发式在叶县叶邑镇兴龙寺隆重举行。来自平顶山、叶县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各界领导以及叶邑镇籍在外工作的乡亲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政协平顶山市原主席赵玉亭的贺词:

欣闻《叶邑古城话千秋》首发仪式今日顺利举行,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你们认真考证探究叶邑镇的历史,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岁月里,取得更大的成绩。顺祝万事如意,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叶县作家协会原主席王长伟的发言:

《叶邑古城话千秋》是叶邑镇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叶邑人既幸福欢乐又充满酸辛的记忆。以袁天喜、王子文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叶邑人,为了叶邑历史的搜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值得我们永远敬重和怀念。叶邑镇的历史和他们连在了一起,谢谢他们。

刘荣先生生在叶邑,长在叶邑,这块热土给他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他下定决心要把叶邑镇的历史整理出来,给后人留下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我深深感佩他的执着,可以这样说,没有刘荣大哥,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叶邑镇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担当。旧县南村、中村、北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参与了全书编纂的全过程,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也是不可能的,在此再次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叶邑古城话千秋》新书首发会上的发言

(刘荣)

2018年7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奋斗在四面八方荣归故里的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骄阳似火的三伏天,大家冒着酷暑欢聚在千年古刹兴龙寺,来参加《叶邑古城话千秋》的新书首发会,我很感动,在这里我代表叶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全体成员和旧县街南北中三个行政村村的父老乡亲们,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叶邑古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旧县街有我少年的懵懂,青年的梦想,中年的回味,老年的回望。旧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我叶落归根的地方。我虽在外工作几十年,但故乡始终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山珍海味比不上母亲做的家常饭,西装革履比不上母亲做的粗布衣。

我退休后,在和家乡父老乡亲的接触中,乡亲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传承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对叶公沈诸梁励精图治治理叶邑的千秋功绩,光武帝刘秀指挥昆阳大战的运筹帷幄,县令王乔、梅尧臣、县尉黄庭坚在叶当政时的爱民如子等事迹传说,代代传颂,并已刻在了叶邑古城人的脑海里,融入了叶邑古城人的血液中。叶邑古城人热切希望能够出版一本书,把叶邑古城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这也是几代旧县人的梦想和追求。今天我向大家郑重宣布,这本书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了,书名叫《叶邑古城话千秋》。

回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深爱家乡历史文化的王子文、赵元吉、袁天喜、史永全、胡本、田鼎申、杨文杰、陈会有、张青军、边书文、李国成、程富有等叶邑人,虽已作古,但他们为保护、挖掘、搜集、整理叶邑古城历史文化资料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付出的心血和无私奉献精神,却永远记在了叶邑古城的历史中,叶邑古城人将永远牢记他们的名字。

庆丰甫、范孝坡、李建设、沈鸿宾、李昊、宁耀奎、时英、张银安、连西民、买献、张岭、刘汉臣、常国才、释印金、释妙慧、段全、李军岭、艾中、王安生、范国喜、范发业、李长道、王金耀、李良、李锦伦、冯胜利等编委成员,不辞劳苦,为《叶邑古城话千秋》一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叶县作家协会主席王长伟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原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栓先生,平顶山市信息协会会长、鹰城炎黄杂志主编李文生先生等,都为《叶邑古城话千秋》的出版发行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市政协主席、市慈善协会会长赵玉亭同志,十分关心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百忙中为此书作序,我代表叶邑古城人向老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

原平顶山市城建学院院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尊法先生,在百忙中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在此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原叶县常务副县长、县政协主席冯国堂先生,自始至终都十分关注此书的编辑与出版发行,并为此书题字,在此向冯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叶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叶邑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时刻关心着《叶邑古城话千秋》一书的编写和出版发行,程书记和杨镇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多次询问关注此书的编写与出版情况,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叶邑古城在外工作的乡亲们,都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当他们得知《叶邑古城话千秋》一书要出版发行时,纷纷慷慨解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在此向这些乡亲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叶邑古城话千秋》一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则,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叶邑古城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大家展示一段较为真实的叶邑古城历史。

在大约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周成王桐叶封弟,始有古叶之名,应国最初的国都设在叶邑古城,后迁到了滍阳镇。春秋时期,许国曾两次迁都于此,前后共计48年,许灵公之墓就在叶邑古城附近,今叶县县衙里演奏的编钟,就是按照许灵公墓中出土的编钟仿制的。公元前524年,许国把都城从叶邑古城迁走后,沈诸梁被封于叶,史称叶公。叶公是叶县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地方长官,也是叶姓的始祖。叶公重农桑,兴水利,依法治叶,叶邑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孔子率众弟子慕名而来,留下了叶公问政的千古佳话。叶公在平定了白公胜叛乱,稳定了楚国的政局之后,没有贪恋高官厚禄,主动荐贤,辞去了司马兼令尹之职,终老于叶邑。叶公的高尚人格和其丰功伟绩,在叶邑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叶邑百姓为感叶公厚恩,特设立叶公祠和叶公庙来供奉纪念。

公元23年,王莽百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前往宛城解围,刘秀等人率领不足两万人的绿林军在昆阳阻击莽军,刘秀运筹帷幄,巧妙用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擒贼擒王,斩杀莽军主将王寻,恰遇狂风暴雨,莽军兵败如山倒,纷纷向北逃窜,逃至沙河时河水暴涨,莽军死伤无数。昆阳之战的胜利,为东汉200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的主战场在今叶邑镇辖区内,叶邑古城是当年莽汉两军争夺的主要城池。

东汉县令王乔、北宋县令梅尧臣和县尉黄庭坚等在此当政时,造福百姓,惩恶扬善,早已转为佳话。隋朝文史学家李百药,唐朝诗人李白、胡曾,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梅尧臣、陶弼、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叶邑古城留下不朽诗篇,为叶邑古城增光添彩。

1938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此驻军,在山陕庙中召开大会鼓励民众积极抗日。1947年陈赓将军在此驻军,在山陕庙中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旧县中村地下党党员史西杰变卖家产开办四方商店,以四方商店为联络点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地下党党员段玉蝉、段永健、兰德修、陈继尧、杨金印等经常在四方商店召开会议,为我军传送情报、运送物资药品等。王书才担任地下交通员,经常受党组织委派给八路军南下支队黄霖司令员送情报物资。旧县北村的惠文清,1944年参加新四军,在五师供给部当会计,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突围的战斗中受了重伤,被地方党组织送回老家养伤,因当时条件艰苦,致使终身残废。

林国顺,旧县中村人,1931年生,16岁被高振山介绍入党,1947年任农会主席,此后曾任区长、政委、副县长、县长、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务。

释印金法师,1991年在白马寺受戒出家,得海法法师亲传秘要,1994年去普陀山修学七年,后在杭州、温州等地修学佛法。2003年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修学佛法至今,理人僧值、知客等职。2011年以来,释印金法师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修学佛法的同时,没有忘记家乡的发展,积极为千年古刹兴龙寺的重修与兴建呕心沥血。在原住持释妙觉师父重建兴龙寺的基础上,经过释印金法师的不懈努力,使兴龙寺的规模与层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释印金法师为家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会铭刻在兴龙寺发展的历史上,也会铭刻在叶邑古城人民的心中。

叶邑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迹遗址众多,历代名人辈出,可以说,没有叶邑镇的历史,就没有今天叶县的历史。整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叶邑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振兴叶邑镇的经济,造福叶邑人民,是我们每一个叶邑人的责任。在叶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振兴农村经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搞好传统古村镇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精神,让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叶邑古城的复兴与繁荣,为叶邑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努力奋斗吧!

最后祝大家合价康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2018年2月25日, 我们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与叶县叶邑镇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作家新春走叶邑”采风活动。

       参加人员有:《平顶山日报》副总编辑郭振会,襄城县著名诗人姚大军、姚  绍,叶县叶邑镇镇长杨逢涛,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郭进拴,副会长胡中伟、王长伟、张振营、贾宏文、杨延欣以及来自平顶山、平煤集团、叶县、郏县、襄县的作家、诗人共26人。

        大家欢聚一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互动,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位于叶县叶邑镇(旧县)北三里的地方,原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洼地,只因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书画艺术家叶公的忠骨安葬在这儿,就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墨客骚人和海内外叶公后裔到此瞻仰凭吊、寻根问祖,写诗赞颂。

        我们经叶县,过旧县,前往拜谒叶公墓冢。春风送暖,梅花飘香,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

      新修的叶公陵园占地两公顷,内有门楼、厢房、神道、祭台、碑廊等建筑。叶公墓冢高大,翠柏簇拥,建筑典雅,布局严谨。这里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撰碑文一通。叶公墓有一大奇观,站在墓顶发出声音,四周马上回应,回音不绝。

      带领我们前来的叶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副会长、《智泉流韵》文学平台首席作家王长伟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叶县通,他一边领我们参观,一边介绍道:叶公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出身楚国贵族,于公元前524年受封于叶,因当时楚国的地方行政长官皆称为“公”,故沈诸梁在到任之后便以叶为姓,史称叶公,成为我国历史上叶姓第一人。当时的叶地,是楚国最北方的一个重镇,也是诸侯割据的中心地带,连年的战争使当地百姓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叶地周围列强林立,一旦叶地失守,那么来犯之敌就极有可能以劈竹之势南下,危及到整个楚国的社稷存亡,故有古史称此地为“方城之外蔽也”,足以见其在楚国诸城之中的重要地位。

       叶公到这里以后,为了稳定民心,一方面劝农桑,兴水利,发展农业,而且他带领民众所修的东西二陂,即两个小水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小流域治理工程,比秦人所筑的郑国渠还早200多年,至今遗址尚存。在2500多年前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两陂所蓄之水就可灌溉田地数十万亩,使绝大多数农田都可达到旱涝保收,可见工程的浩大。同时,我们不能单看这两个水库在发展农业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到它所发挥的军事方面的作用。叶公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所以他在率领民众修筑二陂时绝不会忽视这道屏障对内城所起的保卫作用。另一方面,再加上叶公以其深远慎密的头脑,做出了以和平友好的态度来协调和促进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这一举动,为叶地赢得了长时期的安定,不仅繁荣了叶地的经济,也为整个楚国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在公元前489年,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听说叶地叶公急公好义,便专程到此来拜访他,此次交往中的不和谐因素便成为我们今天听到的“叶公好龙”一事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无疑是宣扬自家学说,期望能够获得人们广泛的认同及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他行至楚国专程来叶拜访当时闻名于各国,而且在楚国上下享有极高威望的叶公,这一番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两人会面之后,就为政之道做了一些讨论。其间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之道就博得了叶公的赞同,这句话本是道出了为官有道才可以产生的好的社会现象,可它的言下之意却在于迎合叶公。因为,在当时的叶邑内,隐居了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人物,如长沮、桀溺、荷茶丈人及楚狂接舆陆通等,而孔子的这番话看似无意,实则也包含了他对这位楚国重臣的敬慕与迎奉。可是,叶公做为一个思想家,他是不会轻易就被打动的,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直躬”之论。直躬,是指衡量一个人耿直与否的标准。当时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父攘羊而子证之”,就是说假如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出来指证,这样互相揭发大义灭亲的行为才算作耿直;而孔子却说了:“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一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侧重点,亲情是高于一切的,父亲为儿子隐瞒了事实真相,才表现了父辈对晚辈的关怀与慈爱;而晚辈也只有为父辈隐瞒事实真相,才算作对父辈尽了孝心。孔子所持观点就是亲情为上,不违背亲情对人的驱使,这样的人才算耿直。于是,叶公从此次谈话就发现了两个人的根本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对孔子的学说及为人也产生了疑惑。

       在后来的一天里,叶公便向孔子的弟子子路寻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所措便未答复。而孔子得知后非常生气,便责怪子路:“由(子路的字)。汝奚不对曰:‘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就是说,孔子告诉子路应该以愤发向上,乐以传道授业来评价自己。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未获得人们广泛认可之前,他想要博得叶公好感的欲望是相当强烈的。

         叶邑之行并未得到孔子所期望的结果,于是在与叶公相处了将近两个月之后,孔子一行败兴离去。那么,我们也都知道,儒家思想是在汉朝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加强和巩固自己统治的思想工具。因在当时“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于是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儒学的儒士,而其中的一部分儒士为了发泄对叶公不礼遇孔子的不满,便杜撰了“叶公好龙”的故事,收录在西汉名儒刘向的《新序·杂事》内。在这则故事中,叶公,这位本来的历史功臣,却成了心口不一的伪君子,而孔子,则被身后众弟子比喻为龙。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甚至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也都认为叶公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人。叶公的真实面貌因此而被掩盖、歪曲。可见一则小小的寓言给叶公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之大。所以,目前就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正在致力于为叶公正名,希望能以客观事实来还叶公以真实面目。

         然而,叶公的历史功绩还不仅限于此,在公元前479年,他更是以78岁的高龄立下了定国之功。当年白公胜在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一带)发动了一次危及社稷存亡的叛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并劫持惠王欲自立,举国上下一片混乱。而叶公得知后,不顾年迈体衰,毅然率方城之外军队前去平叛。在叶公到达都城之后,不仅受到国人欢迎,更受到了统治集团的强烈欢迎,就连一些原来是支援白公的军队将领,在闻听叶公教诲之后,也纷纷倒戈于他。

       于是,白公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奔入山中自缢而亡。因为叶公迎惠王复位,定国有功,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是,叶公的名利之心是非常淡薄的,他在扫清边夷、整饬官司,待楚国稳定后,经慎重考虑,将原令尹、司马之子宽和宁推上了令尹、司马之位,而自己则在让贤之后返回叶邑,享年89岁。 荀子就曾经在《非相》篇里给予叶公极高的评价:“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定楚国,诛白公,如反手尔。仁义功义盖于后世!”叶公在临终之前还留下遗言:“勿以小谋败大作,勿以嬖御人疾庄后,勿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这几句话都在告诫人们,凡事不可因小失大。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公以他对百姓的爱和对国家的忠,以一生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敬慕。于是在他去世之后,叶地百姓便在澧水之畔为他修起了这座高大、雄伟的墓冢。并且,在我国最早的类书《皇览》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叶邑西北去城一里有叶公诸梁冢,又曰叶君丘,近县祠之。”沈诸梁因尹叶称叶公,而成为叶姓之祖。叶县因“叶公尹叶”而叶邑,成为叶姓的祖地。历史上,战乱频仍,中原人向南迁徙至闽、浙、赣、粤,成为后来的“客家人”,甚至飘洋过海,侨居他国,形成“华人社区”,但脉系清楚,他们一直不忘叶姓雄风,桑梓之地。2000多年来,叶姓成为不少地域的旺族。叶姓后裔中,涌现出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实业家,为祖国兴旺发达和海外华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接待叶裔同胞回乡寻根祭祖,游览观光,近些年来叶县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葺了叶公墓,并于2000年成立了“世界叶氏联谊会”,同年10月5日——8日,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叶氏后裔联谊会,2004年10月11日——15日,又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叶氏后裔联谊会,与会的世界各地300多名叶氏后裔代表中,不乏名人巨贾,他们在叶公墓前公祭之后,止不住热泪盈眶,撮土焚香,纷纷表示弘扬先祖懿德,为祖国的强盛做出贡献,并把叶公陵园建成叶氏子孙追寻故里、祭祀先贤的圣地,让叶公形象和华夏文化永垂青史。

       在驱车返回的路上,我不禁频频回首。叶公陵园离我们渐渐地远了,但叶公的形象却在我心中更加实在,更加丰满。不用叩问历史的门环,不用翻阅发黄的书页,叶县的每寸泥土里,都蕴藏着思念叶公的浓浓乡情。“叶公陵园”的修建,更说明叶县人民对叶公的厚爱。清悠悠的澧河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叶公还活着。

       叶县人民思念叶公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叶公陵园”。园内一幢幢仿古建筑,朱栋曲栏,飞檐挑角,那精雕细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国内外大家名流的题诗作画,更为叶陵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叶公永远活在叶县人民的心里!

        刘秀庙位于叶县城南15公里叶邑镇境内,占地近30亩,是汉武帝刘秀第四子汉明帝刘庄(公元57—75年在位)为彰显其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丰功伟绩而斥国资所建。起初只供奉刘秀,后来几经修整,又增添了许多殿堂和神像。如今,刘秀庙内除了光武大殿外,还有真武殿、三清殿等较大规模的殿堂。王长伟先生指着刘秀庙外的一大片土地告诉我们,据传这些土地当年都归刘秀庙所有,刘秀庙的原始道人俗家姓高,后人为了纪念他救死扶伤、广施恩惠的功德,遂把附近的一个村庄更名为高道士村,即现在的叶邑镇高道士村。据《叶县志》记载,刘秀庙建成于东汉明帝时期,是汉明帝刘庄为彰显其父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的丰功伟绩而斥国资所建。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式庙宇建筑,其庞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令后人折服。站在正门口细看,门前两个石柱上的楹联格外醒目,上写“白鹤归楼澧畔千年银杏,彩云深处神州第一庙观”,单从这幅楹联即可看出,刘秀庙在中原道教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刘秀庙有3处景致。一处是散落于草丛之间的古代石碑。俯身仔细辨认石碑上模糊的字迹,可见有关刘秀庙整修及兴衰的记载。据碑文记述,在历次整修中,明朝的一次整修规模较大,刘秀庙也在明朝时达到鼎盛。至民国时期,刘秀庙遭遇了吴佩孚、汤恩伯等军阀的破坏;至解放初期,刘秀庙几乎被夷为平地,如今的建筑是当地虔诚的道教弟子出资按照当时的样式重建而成。另一处是与光武大殿对面而建的剐王莽亭。亭内有王莽光背袒胸被处剐刑时的塑像,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及王莽塑像栩栩如生,把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结局演绎得淋漓尽致。还有一处则是光武大殿砌墙时用的大砖,袁天喜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地道的秦砖,上面有鱼、凤及各种图案。刘秀庙虽然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它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前来祈福求运的信徒,还是观光的游客,都为刘秀庙的兴衰而感慨。

      刘秀庙曾惨遭军阀的破坏,唯有千年银杏树幸免于难。据王中长伟先生介绍,银杏树分雌雄,刘秀庙内原有4棵银杏树,两雌两雄分列刘秀庙东西和南北中轴线左右,当时种4棵树的用意很明显,希望天下从此四海升平,永无战事,饱含着人们对自由和平的期待和向往。上世纪50年代末,附近村上一所小学因缺少课桌,就把刘秀庙院内那两棵不结果的“懒汉”银杏树伐掉做了课桌。据说,当时的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去南阳路过叶县时听说此事后很是生气,当即派人前往阻止,但那两棵雄的银杏树已被伐倒,悲剧已经发生。如今尚存的这两棵银杏树生命力异常旺盛,焕发出盎然生机。两棵树相距约有6米,东边的一棵高27.5米,围长2.7米;西边的一棵高26.5米,围长2.62米。和往常所见银杏古树不同,这两棵银杏树的表皮均为灰白色。对此,有关专家的解释是,两棵银杏树的树龄虽然都在千年以上,但它们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没有出现衰老迹象。据说,银杏树是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所植。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这两棵银杏树的树龄应该有1800多年了。

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少,对庙里这两棵银杏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一段传奇故事:很久以前,村人及周围其他村上的人,不管谁家娶亲待客要用酒水桌笼,只要前一天到树前烧炷香祈求一下,第二天一大早树下准有他所求的这些东西,只是用完后得完整送还树下。后来,有个赖家伙用后失言未还,从此再有人来求告用这些东西时就不灵验了。

据《本草纲目》记载,银杏树俗称白果树,其叶和果的药用价值极高。我们在刘秀庙了解到,每年银杏树落叶之时,刘秀庙内的信徒们都会用心收拾那些银杏叶子,并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前来参观或祈福的人。目前,叶县文物部门已经对这两株银杏树进行了重点保护,以便让它们和刘秀庙一起永葆生机和活力。
        

       昆阳之战的古战场位于叶邑镇烧车河一带,至今保存尚好。新莽末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各地起义遍及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其中以绿林、赤眉声势最大。绿林军乘王莽主力向东攻击赤眉军之机,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王莽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又在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发展到10余万人。当年2月间,绿林军推举汉朝王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以绿林军为主体的刘玄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主力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川一带,派上公王凤、大将王常、偏将刘秀等,率约20000人攻下昆阳、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3月间,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阳,与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兵40余万南进,号称百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汉军。5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9000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安”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色出城,赴定陵、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10000多人赴援昆阳。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6月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精兵千余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3000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水为之不流。刘秀以昆阳守军钳制强敌,再以精干数千援军捣敌要害,大破王邑主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急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

昆阳之战以刘秀取胜王莽而告终。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之战奠定了刘秀的东汉基业,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传奇。

    兴龙寺位于叶县叶邑镇南村,这里曾是叶公沈诸梁的封地,是刘秀、王莽昆阳之战的古战场,记述着叶邑故城的灿烂文化和东汉基业的风起云涌。

      据叶县通王长伟先生介绍,兴龙寺建成于汉代年间,在历史上曾被称作兴隆寺。可能是谐音和吉利的缘故,中华民族又以龙为图腾,所以在“隆”和“龙”二字上一直争论不休。从史料记载上看,自唐朝以来的文献记录中,都是以兴龙寺出现的。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兴龙寺也叫铁佛寺。在兴龙寺建成不久的一次洪水中,从上游漂过来一尊大铁佛,人们视其为奇观。然而,当铁佛随洪水漂到兴龙寺附近时便销声匿迹,再也不见了踪影,人们深信铁佛是神灵显现,降临到了兴龙寺,所以有人称其铁佛寺。从那时开始,兴龙寺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来此的香客或乞福或求运,图得便是能够得到铁佛的保佑。

      兴龙寺院内古建筑很多,如今保存完好的有正殿、后殿、多块石碑雕刻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兴龙寺的建筑是典型的汉代风格,支柱型设计和镶嵌式结构,让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结实牢靠。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兴龙寺曾经整修过3次,当地群众都纷纷慷慨相助,以期保佑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家和业兴。

      兴龙寺东北方不远处便是昆阳之战古战场。公元23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率领8000余人在此大破王莽40万新军。被缴获的战车等军用物资在昆水附近烧毁,一直燃烧了3个月之久,所以这条河流又叫烧车河。传说刘秀当年在兴龙寺一带大败王莽之后,火烧辎重,由于燃烧时间过长,加上是“天子”所为,烧车河兴龙寺一段的河水便呈现出一半温泉、一半冷水的奇观。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兴龙寺的修建,河水才成了半温半凉,当地群众多半相信前一种说法。

    “宝寺钟声”的传说和兴龙寺有关,相传兴龙寺建成不久,人们便经常在深夜时分听到钟声,大致方向是从兴龙寺内传出的,当地群众不得其解,便趁白天到寺内看个究竟,并没有发现寺内有钟、铭等,除了木鱼之外,几乎没有可供敲打之物,所以人们断定是铁佛显灵,从此便对兴龙寺严加保护,不容许任何人去破坏。

    兴龙寺周围昆水三绕、紫里浮萍、柳树湾等景点个个都有不小的来头。烧车河在这里自南向北拐了三个弯,象征对兴龙寺、泰山庙、刘秀庙的朝拜,被称为昆水三朝。烧车河在此转弯形成了紫水塘和柳树湾。紫水塘内生长的紫里浮萍为叶县名药,对治疗感冒有特效。

    兴龙寺依山起势,雄伟壮观。该寺有殿宇六重,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洄,老树虬蟠,飞岚滴翠;更有长廊回匼,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映,引人注目。

  寺前小湖,碧波荡漾。从那湖里舀了瓢凉水喝了,顿觉甘甜可口,清凉透骨,颇有醇酒甘露之美。

       慈云普荫三千界,福泽广惠万户人。兴龙寺前巍然屹立的观音雕像,慈祥庄重。观音菩萨立于莲花台上,巍峨高耸,灵韵似有声,那庄严俊美的形体,清秀圆润的面容,生动明亮的眼神,舒适流畅的衣纹,慈祥和蔼的神情,雕工精细,实感明显,观音菩萨口目传神,似在凝视静听,似乎胸肌随着呼吸在起伏,血管随着血液在微凸。刻划得心理变化,举止神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乃绝中之绝。我问这里的一位老和尚:“观音菩萨为啥要立在莲花座上呢?这是为什么呢?”老和尚说:“传说观音菩萨诞生前,其父的宫内祥瑞竟生,特别是水池里突然盛开出如华盖的奇妙莲花,更因为观音菩萨得道后是坐着莲花对弟子们说法的。其实,莲花本身的特点也得到了佛的青睐,它处污不染,洁身自好、亭亭玉立,象征着佛教的清静无为,出俗超尘,所以莲花成了佛教中的‘圣花’。在每个寺庙处处都可以看到雕塑装饰的莲花。”

       我们平顶山市是观音文化的源头,是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有关观音菩萨在平顶山出生、修行、得道的民间传说,始于唐末,兴于宋、明,林林总总,版本众多。除了流传最为生动的《火烧白雀寺》外,还有许多凄美的观音传说。白雀寺内有妙善浇花泉井一口,泉水清冽甘美,不溢不涸,人们凡去白雀寺拜佛,必求泉水一饮,称之为圣水。关于莲花井有滴泪成井、“七泉”成井两种传说,此外,三皇故坟等大批胜迹,无一不与观音传说紧密相联。

  还有观音民谣广为传唱——

                     观音菩萨 菩萨观音

                     您是真善美的化身

                    大孝大爱感天地

                    大慈大悲泣鬼神

                    大善大美济民苦

                   大彻大悟警世人

                   玉瓶洒甘露

                     柳枝播慈云

                     百变百身善为根

                      千手千眼佑黎民

                   人人若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处处春

                    人人应有菩萨心

                     社会和谐万年春。

  

  

  在传唱的众多民谣中,这首民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还有民间流传的《火烧白雀寺》,歌谣《观音出家》、《十炉香》、《生子》、《观音坐莲台》等记叙观音菩萨与平顶山相关的民谣,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20首之多。

 

  近30年来,平顶山市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量民间口头文学传播的基础上,提炼创作出了一大批以观音文化为题材,反映观音“真、善、美”和慈善、和谐精神的文艺作品,涉及到各个艺术门类。此外,还有大量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根雕、奇石收藏、民间文艺等反映观音“慈悲和谐”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

 还有那大量保留千年的地名“活化石”,证明了中国观音文化之源与平顶山的密切关系。如观音乡、观音村、莲花石,观音岩,观音铺村、观音寺、莲花寺……

  千百年来,平顶山老百姓就如同对待自己故乡的亲人,牢牢记住了观音菩萨每年的三次节日,这便形成了兴龙寺、香山寺、白雀寺、平安禅寺一年三次香会节的独特传统。每到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朝山进香者,如约而来,如潮而至。以至于通宵达旦,川流不息,每年达百万之众,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人文景观和佛教史册上一笔浓墨重彩!

  

    

  如果说源远流长的观音文化、厚重的民众基础是平顶山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么观音文化与这个城市的融合则无疑是“后天”所催生的丰满血肉。

  

 

 观音文化深深扎根在平顶山城乡,但如何与城市这个载体更好地结合,广泛地撒播开来,是时代对城市文化的要求。

 平顶山市民间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观音文化的研究,市文联编辑出版的《平顶山民间故事集成》和《平顶山民间歌谣谚语集成》两部书,收录了大量的观音传说故事、歌谣、谚语。2002年又成立了迄今为止全国最早的以研究观音文化为重要任务的学术团体“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2010年改名为“平顶山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中国观音文化在平顶山发祥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呈现在平顶山的观音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广泛性、普遍性、原创性五个鲜明特点。还有不少学者纷纷提到:平顶山传说观音修行的历史遗迹尤为独特,不仅显示了平顶山观音文化积淀的无比深厚,而且显示出平顶山观音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弘扬观音文化的高度重视,是促进观音文化与城市品位快速良好融合的着力点。不仅出台了相关文件,并对观音道场香山寺、白雀寺进行了全新包装打造;以观音文化为城市底蕴,建立观音民俗文化景观等观音文化城市识别系统。

  

  观音文化的核心是“真、善、美”,这也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一种精神本质。

  

 

    在通往兴龙寺的石级香道,每隔三五级,石阶上也刻有莲花、荷叶或莲蓬图案。过去前来进香者,凡见香道上有莲花等图案,均要跪拜,真是“三步一叩、五步一跪,虔诚备至。”那石级,一层又一层,一梯又一梯,接连不断,在下面望上去,似乎没有路了,但走完一段,一转弯马上又现出新的一段来。愈往上走,景致越美。啊!兴龙寺,你的一泉一石都有一段那么动听的故事;你的一草一木,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站在兴龙寺的制高点,望着显得很低很低的天幕,似乎一伸手就可以从云屏中扯出几块云纱,而又自得刺眼,软得拿不住。时有水蒸汽升起,是那么的纤巧清丽,幻化无穷,构成了一幅轻纱浮动的云寺图,使兴龙寺奇秀中略带一点神秘,妩媚中稍添几分羞涩。千般风物,万种诗情,都奔来眼底,涌于心头,凝成了高亢而激越的最强音:美哉,兴龙寺!

  

  

  

        兴龙寺上空的朵朵白云,追赶着、奔逐着、嬉戏着、聚散着,一会儿似异峰突起,一会儿又如茫茫平川。它似仙女们那婀娜多姿的裙裾,又像锦织缎绣、团花簇簇的玉带。它不停地飞转、升腾,你挤我撞,排列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绝妙奇景,使你怎么也看不透它。停了一会儿,风起云涌,犹如波涛翻滚,更是一番奇观。把我们带入了“虚无飘渺”的“太虚幻境”。

   观音殿的观音菩萨圣像,雕像工艺精细,栩栩如生,风格典雅,极具盛唐风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兴龙寺的历史标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兴龙寺还设有莲花池、放生池、十八罗汉、吉祥金鼓、斋菜品尝。奇花异草、湖光秀色,我们到此有"超凡脱俗"之感。广场周边,设置许食档、香案。游客可在此随意小酌、焚香拜佛,竞放风筝,擂鼓鸣金,拍摄风景。

  真是有缘,在这里我们又巧遇到了刚才见到的那位老和尚,他盛情挽留我们,谈佛论道。他学识渊博,对观音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说:“数珠手观世音,丰腴圆润,典雅大方。高不及一米,上身微微向后侧转,装饰华丽,眉稍嘴角流露出微妙的喜悦,神情潇洒,慈悲庄严。千手千眼观世音或三头十一面观世音,都为佛教密宗所传,其他宗派大都供奉标准相观世音。标准相观世音像称‘圣观音’或‘正观音’。观世音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头戴天冠,天冠中雕有阿弥陀佛像。但到了近代,我国民间所流行的多为手持杨枝净瓶的“杨枝观音”立像。观世音手中所拿的杨柳枝和净水瓶,乃普洒法雨(佛法)的意思。菩萨寻声救苦满众生愿。河南汝南《重修汝南县志》记载,当旱魃为灾,大地开裂时,观音菩萨现身,遂降甘霖。”

  

      佛教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增添了新的活力。佛教经典不但刺激了文学家们的想像力,鼓舞了我国古代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教中的佛和菩萨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德性,对于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因此许多人把观世音当成了拯救自己命运的救星。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促使观世音从佛殿中的莲花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曲和小说天地,而被广泛颂扬。

    在我国古代,表现观音菩萨的戏曲较多。诸如《观音救父记》、《慈悲菩萨惜龙南海记》,都是传世的佳作。在这众多的戏曲中,《观世音修行香山记》中的观世音是以少女形像出现的。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是元朝的作品。这部戏曲共分三十出,描述了观世音从楚庄王的三公主(妙善)成为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艰难历程:

  第一出  剧未出场      第二出 众友游芳

  第三出   庄王设朝     第四出  群臣祝寿

  第五出   命结彩楼      第六出 花园受难

  第七出  鬼神助力      第八出   贬女出宫

  第九出  从尼礼佛      第十出  到庵皈依

  第十一出  佛殿拂尘   第十二出  玄机授善

  第十三出   隆旨办斋    第十四出    磨房清冷

  第十五出    砍柴受苦     第十六出   采芹遇佛

  第十七出   修斋候驾      第十八出     驾至庵门

  第十九出   命焚庵寺      第二十出    韦驮护法

  第二十一出    押解上京            第二十二出   法场枭首

  第二十三出 黑虎驮尸    第二十四出   遍游地狱

  第二十五出   五十三参   第二十六出  宣经普度

  第二十七出   庄王患毒    第二十八出    榜招医士

  第二十九出   舍身救疾     第三十出     证果团圆

  

       这出戏是根据我国民间所传“妙善得道成观音”之说加以艺术的加工创编而成的。

  这出戏的作者,为了把佛教中正法明如来与中国的妙善公主两者统一起来,使之达到高度的融洽,令人置信,在第六出“花园受难”戏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鬼怪托梦”的情节:

  (妙善于花园草亭畔打睡,一跤放倒)(鬼上舞介)(世尊上)妙善抬头听我嘱咐,你非是他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只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于楚庄王家,我今赠你木鱼一个,数珠一串,你急急辞了父王到白雀寺中修道,日后定有香山佛位。

  (旦引)一梦到南柯,醒来还依旧。睡梦之间,梦见神人,说我非别人,乃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因发下宏愿,故投胎人间。他赐我木鱼、数珠,要我精进修行广度众生。

  这种融合,弥补了印度佛教之传说与中国民间之传说之间的沟渠,使正法明如来成为中国观音菩萨,变得自然起来。

  这出戏中,韦驮菩萨并非以护法神出现,也非以观音的“未婚夫”面目出现,而是楚庄王三千御林军的“百户”官。在戏中充当了押解妙善(观世音)前往京城开斩的刽子手。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终以大团圆结尾。而这种“大团圆”的出现,使得佛教天宇世界中的诸佛菩萨完全汉化起来,使佛道合于一体。一人得福,千人受禄。后妙善一家人人成佛。

  观世音的艺术形像,不但在元朝戏曲中有所塑造和反映,而且在明清的小说中,也多被写到。明吴承恩撰写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海岛观音”的艺术形像。民间视观音为惟一救苦救难的“菩萨”,故书中设想能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困厄者,只有观音菩萨。所以,观世音在这本书中屡被请出。《西游记》中的观世音是“理圆四德、智满金身”而无所不敌的大菩萨。五行山下救悟空,蛇盘山中收龙马,伏熊怪,教化红孩,现鱼蓝救唐僧,,洒甘露活宝树。她出没于道教玉皇前,周旋于神仙菩萨间,以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得不伏地称拜,同时请她相助。

  

       除开《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名作之外,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观音菩萨的形像是经常出现的。可以说,观音菩萨是我国文学艺术长廊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典型形像之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西游记》中的一句名言。

  《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载:“瑟脉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迦山,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渐次达行,至于彼山,处处求拜此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段佛经所记述,就是佛教故事中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拜善知识中的第二十八参——于普陀洛迦山参拜观音菩萨。也成为了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世音道场的佛经依据。

  兴龙寺观音佛像的供奉,奠定了兴龙寺作为观世音道场的基础。

  老和尚最后说道:“今天在兴龙寺与诸位欢聚一堂,研讨佛教的发展和观音文化,很荣幸。佛教产生于我国孔子时代,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几经兴衰,起起伏伏,在民间有“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传统。咱们平顶山的白雀寺和香山寺是四大菩萨之一观世音出生修行证果的地方,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普渡众生。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同心携力把观音文化弘扬光大,进一步提高平顶山市的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福于民,功在千秋,利在万代。过去,由于历史上的缘由,香山寺在宣传和弘法方面力度不够,使观音修行证果的道场封闭多年,在经济发展上比较缓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把香山寺的观音文化宣传出去,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徒都会来寻根问祖,共同探讨和推动观音文化的发展。最后,祝愿大家得以诸佛菩萨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如山泉一样清洁无垢,滋润大地的一切众生。”

  啊!兴龙寺,我被你那神奇迷人的魅力所征服,我被你那浓厚的观音文化氛围所陶醉!当我依依不舍地与那位博学多识的老和尚握手离别的时候,我的心、我的魂儿却丢在了兴龙寺那温馨的怀抱里!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

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

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

(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

(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