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的10条经验大总结

儿科遣药心得十要

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决定了临床处方用药的困难。

吴鞠通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在临床用药上,连江陈氏儿科总结出小儿用药的经验要点。

(1)要胆大心细,诊断明确,治疗及时,用药审慎果敢。

(2)小儿为稚阴之体,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应慎用;肠胃积结,大黄、芒硝等峻猛之药宜少用,以免发散太过或攻下太甚而至耗阴伤液,滋生他变。

(3)小儿虽为纯阳之体,多生热病,但毕竟属于稚阳,黄芩、黄连、栀子、石膏等药要中病即止,过服苦寒则克伐阳气,伤害脾胃。

(4)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脾胃薄弱,乳食易伤,故要常常顾及补脾健胃、消食导滞,常用参苓白术散、保和丸一类方药。

(5)小儿易为寄生虫感染导致疳积等病,在处方用药上要时时注意驱虫安蛔,即使虫病的症状不明显,也可辅以驱虫消疳之药,如芜荑、鹤虱、榧子、使君子之类。

(6)小儿肝常有余,除了用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之抽搐、痉厥的羚羊角、钩藤、全蝎、蜈蚣之外,一般情况更宜用些白芍、蝉蜕、金蝉花、千日红、绿萼梅之类的平肝养肝之品。

(7)小儿易虚易实,对于热病、重病患儿在病情缓解稳定后要及时顾护正气,即使尚有余邪,也可一方面清解余邪,一方面扶助正气,酌用太子参、黄芪、怀山药、扁豆一类性味比较平和的扶正补气药。

(8)用药要精,药少而力专。只要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症状便可迎刃而解,此谓擒贼先擒王是也。在选择用药时,要选择一专多能的药物,如治疗泄泻,黄连既清热燥湿又可清暑,淡豆豉既可健脾又可消积,如是可以精简用药。

(9)药要浓煎,使药量少并多次分服,对于1岁以上能知甘苦的患儿,尽量少开苦药,或加少许白糖、蜂蜜调和。新生儿、乳儿有时喂药困难,病情不重,也可开药让其母服食,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对危重病儿,药饮不入,要采用鼻饲法或灌肠保留法。

(10)药量要根据患儿的病情、体质、体重等情况适当增减,除了大苦、大辛、大寒、大热及峻猛有毒、副作用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其用量以外,以3岁小儿为例,一般药物剂量约为成人剂量的1/2~2/3,年龄小则减,年龄大则增。

小儿科又谓哑科,哑科治疗之难难在新生儿,新生儿如草木方萌,蛰虫出户,脏腑最娇,神气尤怯,治疗稍呆则滞,稍重则伤,连江陈氏儿科重视新生儿证治,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倘若无小,卒不成大。

治疗新生儿疾病连江陈氏儿科重视外治法,认为新生儿皮肤嫩薄,药物外治易于吸收,脏气清灵,一拨即应,外治法是新生儿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新生儿硬肿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应用沐浴方治疗。用天麻、蝎尾、朱砂各1.5g,乌蛇肉(酒浸烙)、白矾各9g,麝香0.3g,青黛9g,共研细,烧汤洗浴,每次用沐浴药粉9g,水500ml,桃枝1枝,竹叶6~7片同煎,沐浴胸腹下身等处,勿浴背部,沐浴方有理气活血,散结止痛等作用。

又如新生儿脐湿,可用《医宗金鉴》渗脐散,枯矾、龙骨各6g,麝香少许研末,平撒脐部,收敛水湿。或用煅牡蛎和炉甘石粉末撒脐部。

脐疮治疗先洗净脐部,拭干以后以张涣“金黄散”外敷,黄连6g,龙骨3g研细,调敷患部以收敛解毒。也可用紫草茸、雄黄精、甘草、煅硼砂粉敷脐部。脐血,用赤石脂粉,滑石粉、槐花粉等适量溶于脐上,或用《证治准绳》龙骨散,龙骨、枯矾、胭脂、麝香适量研末敷于脐上。

鹅口疮,若属心脾积热者常用西瓜霜、煅硼砂、冰片、马勃、甘草、黄柏、川贝母研末涂之。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