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唐灭隋朝的根源,李渊说:别羡慕我有个如此厉害的儿子
探究大唐灭隋朝的根源,李渊说:别羡慕我有个如此厉害的儿子
隋朝末年,隋炀帝征敛无度,百姓民不聊生,兵士徭役无期战祸不断,骸骨遍及平野。加之灾年饥馑,粮价猛增,百姓困苦,无法安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据史书记载,当时全国各地起义的农民大军不下数百支,参与人数达百万之众。我们现在回看隋朝末年的那段历史,一般都认为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隋炀帝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强修运河导致民不聊生,但是导致隋朝灭亡的众多因素中,隋炀帝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句丽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应该是隋朝灭亡的根源。隋炀帝坚持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其目的也是为了南粮北调,便于军需物资的调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远征朝鲜半岛。隋朝的百姓纷纷抵制杨广的这种远征行为,农民起义首领之一的王薄曾写有《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其实这些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百姓不愿意做杨广穷兵黩武的冤死鬼。
剧照
隋炀帝的种种残暴作为,再加上天灾不断、粮食绝收,老百姓只能选择奋起反抗。在众多农民起义的大军中,有三支力量最为强大,一支是河南的翟让、李密领导农民在瓦岗寨聚集起来的农民大军,这支队伍的很多将领后来也成为唐王李世民的臣属,因此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另外两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到了公元617年前后,隋朝大军与农民起义大军的激战到了最巅峰,在这一时期,隋朝名将陈棱率大军攻打进犯江都的杜伏威、辅公祏;同时派遣隋朝名将薛世雄率军围剿窦建德的起义军,隋朝洛阳留守杨侗派刘长恭、裴仁基等带兵围剿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可以说隋炀帝几乎将隋朝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打击农民起义的战斗中。
剧照
同一时期,驻守各地的隋朝将领都在观望局势,稍有些野心的人都暗地里招兵买马、接纳败退的义军。已经官至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是众多野心家之一。或许李渊初始时并无谋逆的想法,但经过夜宿晋阳宫女事件和计杀王威和高君雅事件后也只能选择举兵反隋这一条道路了,毕竟上述两件事无论哪件被杨广得知都会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从公元617年三月李渊率领募集的数千兵士反隋起义开始,到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起大唐王朝为止,短短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李渊就完成了朝代的更迭,建立起历史上著名的大唐伟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渊如此快速的推翻隋朝政权,又是什么原因让李渊能够如此简单的得了天下呢?今天老马就和大家一起分析李渊得天下靠的是什么?唐朝建立最核心的力量到底有哪些?
剧照
第一点,李渊建唐根源在于隋朝内部的瓦解
李渊能够建立起唐朝政权,归根结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隋朝内部已经彻底瓦解,各方势力都有灭隋的意愿,以期结束混乱的时局。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爆发,这种状况不仅仅普通百姓不希望看到,就连统治阶级贵族阶层、地方性豪门士族同样不愿意局面继续恶化。要知道和平时期大家可以享受幸福生活,贵族、豪门可以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但是战乱时期,朝不保夕、民不聊生,谁还会在意贵族与否,能够活命才是王道。因此所有的贵族、豪门、士族都饱受战乱的摧残和蹂躏,如何能够快速结束这场乱局,是所有贵族阶层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大家同时也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就是杨广没有能力结束这一切,必须要下台。当李渊站出来反抗隋朝暴政时,让这些贵族阶层看到了希望,相较于农民起义首领,他们更愿意出身于贵族阶层的李渊重整山河,进而保证他们的利益。而这一点,也是李渊能够快速灭隋的最主要原因。
剧照
第二点,隋朝大军忙于消灭起义大军,无暇顾及李渊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渊凭借着募集的区区数千人就想推翻隋朝的统治无异于痴人说梦,要知道隋朝治下总人口数约5000万人,常备军队数量达150万人,别说李渊只有区区数千人,就是数万人也难以撼动大隋的根基。但李渊偏偏就凭借着这区区数千人完成了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壮举,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前文提到的隋末农民起义大军中找到答案。要知道,公元617年,杨广几乎调动全国近半数兵力投入到河南、江淮等地的战斗中,而这也几乎是隋朝能够调动的全部兵力。所以,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杨广才发现身边居然没有可派遣的兵将了,只能身居江都有家难归。应该说李渊起兵的时机恰到好处,从太原起兵到攻入长安用时仅仅不过五个月的时间,沿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而这一点也是李渊能够快速建立起唐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剧照
第三点,勾结突厥,为后期乱局埋伏笔
历史上的突厥是我国北方一个非常重要的游牧民族。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突厥的实力达到了一个巅峰,北齐、北周均有向其称臣纳贡的传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隋朝建立,杨坚停止了向突厥纳贡的做法,而在这一时期突厥汗国也因为内部争权斗争分为东突厥、西突厥两个部分。到了隋进末年,东突厥始毕可汗一直觊觎隋朝的肥沃土地,他通过扶持农民起义军的方式不断削弱隋朝的实力,以期未来能够一举南下占据中原。公元617年,驻守太原的李渊准备起兵长安,为了防止腹背的突厥,依从刘文静的建议与突厥私下议和,并许下利益。始毕可汗本就希望隋朝越乱越好,李渊的起兵之举正中下怀,所以同意了李渊的议和,而且还派遣兵士从旁协助李渊的起兵。很多人都认为李渊是以臣服东突厥为代价,换取始毕可汗的支持,才能够攻下长安,进而一举荡平多路反王、义军,统一天下。其实这种观点,老马并不是十分认同,个人觉得李渊与始毕可汗之间更多的是应该是一种交易,是一种利益的互换。李渊希望突厥不会成为自己南下的羁绊,而突厥而希望李渊能够为隋朝的乱局添一把火。只是没有想到,李渊这把火拱的有点大,自己就灭了隋朝,让突厥渔翁得利的想法落了空。而这也成为突厥与唐朝对立的导火索,最终被大唐所灭。
剧照
第四点,李世民是李渊能够建唐的推手和力量源泉
在唐朝的历史上,李世民绝对是最霸气的人物,没有之一。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是大唐朝能够统一天下的力量源泉;他称帝后勤勉执政、励精图治为大唐开创了贞观盛世,可以说,李世民对于唐朝而言就是基石、就是中流砥柱。早年间,李渊并没有起义的野心,甚至更是不敢有反叛的念头,但是在李世民的积极推动下,李渊不得不接受反叛的事实,所谓“所谓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只能在起兵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而且李渊起兵后,绝大多数的胜利都是依靠李世民所取得的。公元617年,夺取洛阳的关键战役中,正是李世民率军击溃隋朝名将段达,才使得李渊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洛阳,为日后称帝奠定基础。而在李渊建立唐朝后仅仅只是占据关中、河东一带,其地盘、实力都无法与王世充、窦建德等其他反王相比,但却凭借着李世民的南征北战彻底荡平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势力,为唐朝日后统一天下立下头功。所以说,李渊能够建立起唐王朝,李世民居功至伟,虽然为了帝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但谁也无法抹杀李世民对于唐朝、对于唐朝那段历史的贡献。
剧照
基于上述四点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比较清晰的画出李渊灭隋的一个大概轮廓。从中也不难看出,李渊能够建立起唐朝虽然有自身能力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或许上述四方面的原因,无论哪一方面不成立,可能李渊都无法建立起唐朝政权。可是,历史的结论非常清晰的让我们看到了结果,看到了李渊开创的唐朝盛世,更让唐朝文化传向世界各地,成为汉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别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