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谈治疗肝炎的经验—由热转寒 总结
7、由热转寒
7.1肝热脾寒
症状:口苦,心烦,胁痛连及后背,手指发麻,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两三次,腹胀满,尤以下午为甚,脉弦缓,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肝胆有热则口苦心烦;脾有寒则大便不成形而腹胀满;口渴、小便不利为气化不利,气不生津;胁痛绕背,手指发麻为肝病气血不利之症;脉弦缓反映肝脾有病;舌淡为脾气虚。
治法:清肝温脾。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12g,黄芩6g,炙甘草6g,天花粉12g,桂枝6g,干姜6g,牡蛎12g。
7.2脾肾虚寒
症状:腹胀,下肢肿,手足冷,大便作泻,小便少,饮食不振,脉沉迟,舌胖而淡。
证候分析:脾虚寒湿不运,则腹胀作泻而小便不利;肾阳虚则肢冷、脉沉、舌淡;脾肾双虚,气化不利,则水肿不消。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加味实脾饮。
组成:茯苓30g,木瓜6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6g,木香6g,大腹皮6g,厚朴6g,干姜10g,草豆蔻6g,炮附子10g。
方义:茯苓淡渗以利水;木瓜和肝脾以化湿;木香、厚朴、草豆蔻、大腹皮理气以消胀;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温中扶虚以运化寒湿;附子气雄补肾阳以消阴翳。
按:根据个人临床观察,以及杂志的有关报道,凡慢性肝炎晚期出现的肝硬化腹水等症,若伴有肝肾阴虚而有热的证候,其预后多为不良;如伴有脾肾阳虚而有寒的证候,如治疗得法,则预后较好。
肝硬化腹水是一个顽症,无论中医、西医对它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在于腹水难下,使人憋胀难堪,如用逐水药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牵牛子,虽皆有攻水之效,但水下之后,旋即正气不支,而有致死的危险。
因此,对肝硬化腹水要多补少攻,使其脾肾之气有力运转,则可有一线光明。
如见阴虚有热的肝硬化,可能续发动血失血,或出现肝昏迷,甚至动风抽搐等证。伤阴动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广犀角(今用水牛角代)6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白芍10g。如动风抽搐,头目眩晕,或肢体麻木,可用白芍、牡丹皮、何首乌、石决明、天麻、钩藤、生地黄、桑寄生。肝昏迷高热不退,神志不清者,注射清开灵,内服局方至宝丹。
8、小结
总的来说,治肝病一定要掌握它的发病规律。我们先从肝病气郁不疏开始,有肝气自郁与犯胃、乘脾三证;气不疏泄,可续发湿热成毒、湿热发黄等证;若气郁化火,则有肝火上炎与肝火扰心等证;若肝火伤阴,则有伤肾阴与伤胃阴之分;若阴虚阳亢,则有肝阳上亢之变;若气病及血,则有气血瘀滞的早期肝硬化和肝硬化兼有腹水等证;若肝阴虚而肝脾肿大,则有阴虚血瘀等证;若肝热脾寒,则有胁痛腹胀,大便作泻等证;若肝病引起脾肾虚寒,则有腹胀,小便不利,大便作泻,手足逆冷等证。
由此可见,肝病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各种病证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我们掌握了各类证候的主要脉证特点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与转化,则辨证论治就有规律可循,并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为我对西医知识是个门外汉,只能介绍中医中药诊治肝病的点滴体会,希望能够得到在座诸位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