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张氏宗祠
龙山张氏宗祠
宗祠概况
龙山祠堂位于曹宅镇龙山村,原称龙山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复建成三开三进砖木式结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前后又经扩建。
(张氏宗祠大门)
建筑特色
龙山祠堂规模宏伟,宫殿式样、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各种雕件精巧之极,石柱林立之浙江之罕见。它五开三进两天井,南北配有厢房,大门立有抱鼓石一对,门前建有照壁,并有旗杆石两尊,南北均建有砖石牌坊与照壁连成整体(牌坊已无存,南厢房均后改建)。布局合理,雕刻造型无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集石雕、木雕为一体,把建筑艺术和雕刻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具一格,非常壮观。
龙山祠堂的独特之处,就是整座建筑全部都是石柱竖立,整座祠堂84根石柱上雕刻有20多副楹联书法风格取其多样。其中有大篆、小篆、金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型体,更奇的是其中有两副是用满州文书写的,这是在其他姓氏的宗祠中无法比拟的,凡参观过龙山祠堂的人都对她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二十多副楹联全部雕刻在石柱上,且至今为止尚无人能全部解读,有好奇心之人通过网上査询,也只能解读大部分,尚有部分未能解读,这就是龙山祠堂独有的宗祠文化,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一个待解之谜。
张氏宗祠中进
(张氏宗祠寝堂)
(龙山祠堂)
楹联
名教自有乐地 诗书是我良田
文章思妙当世 孝悌力追古人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在读书
毋作心上过不去事 莫萌事上行不得心
贫不卖书留教子 饥宁食粥省求人
家族历史
始祖讳宣,潘村莲池张氏第七代后人,是位孝子。父亲去世后,选坟址在现在后坟头,结庐守墓,他细看地形,觉得此地理有一突出之处,就是由东向西近1000米长的山脉,现名长山,全是黄土山岗,而且更奇特之处,整条山脉少有草木,而是遍布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形似龙鳞之状,西头有一眼从岩石中流出的泉水。于是就在东面龙头形前建房定居,名龙山堂,后改叫龙山,山脉叫黄龙背。
代表人物
张作楠(1772—1850),字让之,号丹村,金华潘村乡(今曹宅镇)龙山村人。家贫,由嫂变卖首饰细软助其赴考,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由处州教授历任桃源、阳湖等县知县,太仓州知州,徐州知府,淮徐海通兵备道。任太仓知州时,有盗乘火灾行劫,侦知首恶,连夜逮捕,清早带回城里。百姓惊服破案神速。娄河淤塞,经疏浚排水,增加农田70余万亩。离任后,人汇集其事迹,刻成《娄东荒政》。后厌倦官场,辞职回乡,潜心研究天文。曾自行设计制作“浑天仪”。著有《新测恒星图表》、《新测中星图表》、《新测更漏中星表》、《金华晷影表》等。1912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字典》中载:“星名但载二十八宿,其所列中星,皆依张作楠之中星表推算递加,其与民国纪元之中星不差分秒。”酷爱算术,与婺源齐彦槐、全椒江临泰为友,同研读西方数学。为官时,常须丈量土地,测算粮仓,因结合实用,著《量仓通法》5卷、《方田通法补例》7卷、《续编》3卷。其他尚有《八线类论》3卷、《八线对数类论》2卷、《弧三角举隅》3卷、《高弧细草》1卷。凡履任,必随带一批铜、木、石工人及雕版、制仪器、刻算书。居乡时,与曹开泰等组织北麓诗社。其他著作有《四书同异》、《乡党述注》、《翠微山房遗诗》、《梅簃随笔》、《书事存稿》等。有三子,皆令务农、工,说:“世俗读书为科名,及入仕,则心术坏。吾不欲其堕落也。”
家规家训
耕读传家、宽待为人、诚实做事、忠孝礼仪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贫不卖书留教子,
饥宁食粥省求人。
圣贤不世逢,有为丈夫若是。
将相本无种,要在男儿自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忠孝持身承祖训,行庄履正有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