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简述(二)

(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成帝时期,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现实与历史的变化,堪称史诗。《离骚》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成现代语就是:“道路十分漫长十分遥远,我将上上下下去求索探寻。”是尽人皆知的名句。
继屈原之后是宋玉,主要作品有《招魂》、《九歌》、《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宋玉是屈原思想的优秀继承者,在文学史上有一定位置。
(四)汉代承接《诗经》的传统创乐府民歌。乐府诗的原意是指由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制作并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在汉魏、两晋和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叫乐府诗。后来乐府机关名称一变而为一种诗体的名字。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代则撇开音乐,而注重其内容。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当然,乐府是一种新诗体。
北宋郭茂倩将历代乐府诗编为《乐府诗集》,共分12大类,这就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这12类歌辞中最有价值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两类,它包含了许多优秀民歌和文人受民歌影响的大量好的作品。如《相和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民歌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波涟漪,一群少女泛动渔舟,游弋在荷叶丛中采莲。欢声笑语,清新活泼,情趣盎然。又如 《相和歌辞·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篇杰作,虽为说理,纯用比兴。以自然现象来启发人们悟出人生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堪称千古警句。
(五)东汉末年出现了《古诗十九首》。它载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里。因为作者姓名失传,写作时间不能确定,给故编者题为“古诗”。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很复杂。大体说来,其中写热衷做官的;写游子思妇的;写朋友交往的;还有主题不明的。总之,它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离乱。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等,艺术成就很高,可谓一字千金。
(六)“建安风骨”和正始的独特风格。“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正始”是三国时期魏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一批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所谓“三曹”和以孔融等七人的所谓“七子”以及蔡琰等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乐府歌辞,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反映动乱现实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表达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的《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他的《步出夏门行》组诗里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胸怀。“烈士”指有抱负的刚烈的汉子,与现代“烈士”含义不同。组诗里的另一首《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辽阔雄壮的大海景色表现了他的开阔的胸怀。
曹丕的优秀作品有《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的诗慷慨激昂,笔力雄健。他的文章《洛神赋》最为出名。“七子”也各有所长。总之,“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继“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其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的诗作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给后世诗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言志的方式。
                                    来自: 百了无恨 >《读书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