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造成持续死鱼!如何才能彻底止住死鱼呢?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俗称为淡水鱼暴发病、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和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2008年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是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发病严重的池塘发病率高达100%,重症鱼池塘死亡率95%以上。
一、病原:
淡水鱼败血症,此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等。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该菌在土壤、水体中普遍存在。
一般认为多种致病病原菌是一类条件致病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造成鱼类发病。水温和气候突变、水质恶化、寄生虫感染、鱼体免疫力低下是疾病暴发的重要诱因。
二、症状: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可出现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内有少量食物。
典型病症包括病鱼出现体表严重充血及内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充血(鲢、鳙更明显);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肠壁充血,无食物,有的出现肠腔积水或气泡。部分病鱼还有鳞片竖起、肌肉充血和鳔壁后室充血等症状。
症状可因病程长短、病鱼种类及年龄不同出现多样化,大量急性死亡时,可发现少数鱼甚至在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已死亡,这是由于这些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的数量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感染病例。
三、流行情况:
该病的流行季节一般是4—10月,流行高峰期是6—8月,10月份水温下降后病情有所缓和。
发病最适水温为25~32℃,在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24℃以上流行严重,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及高温季节过后仍保持在25℃以上的水温条件时,最易暴发流行,危害各种规格的鱼类。
四、诊断方法:
1、同一养殖水体除草鱼外的其它养殖鱼类如白鲢、花鲢、鲫鱼、鳊鱼、鲤鱼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养殖鱼类同时发生死亡,在排除了中毒、泛塘等情况之外,基本是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2、养殖水体中野杂鱼(非养殖鱼类)或螺蛳、蚌壳因非药物致死而发生死亡时,就基本上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了。
3、花白鲢无症状的死亡,可初步诊断为败血症。
4、5月份为鲤、鲫大量繁殖季节,这些繁殖季节的鱼体质较弱,容易被感染,如发现鲤、鲫大量死亡,也可确诊为细菌性败血症。
5、发病初期,常出现'暗浮头'现象。鲢鱼常浮于水面下10厘米缓慢游动,对人影反应灵敏,病情严重时则反应迟钝或无反应,表现木纳,昼夜浮头,白天太阳照射也不下沉。
五、病因分析:
1、由水质恶化引起的
由于水质败坏、水体常常处于缺氧、亚硝酸盐偏高状态等原因导致病菌大量感染鱼体,加上温度适宜,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鱼体的肝脏、肾、脾等组织,血液中红细胞被溶解。
2、人为干扰造成的
由于拉网等操作不慎,特别是夏季的热水鱼捕捞,使鱼体表受伤,感染致病。
3、由寄生虫引起的
爆发该病的池塘鱼体往往同时存在寄生虫。特别是有些精养池塘指环虫、车轮虫寄生情况严重。
4、放养密度过高
5、气候突变或频繁变化引起败血症的暴发
气候的突变或频繁变化不仅会导致养殖鱼类的经常性应激,也会使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种群发生变化而引发不良水质,从而使养殖鱼类的败血症发生。
六、预防和治疗:
夏季雨后,花白鲢、鲫鱼、野杂鱼易感染细菌性败血症,经观察,发病顺序为:小野杂鱼→白鲢→花鲢→鲫鱼→武昌鱼→草鱼→鲤鱼。此时就留意观察塘中鱼的情况,定期使用止血肠鳃康拌料喂服做好预防,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