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文字角度理解《大学》第一句内容

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最崇敬的人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虽然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但是24岁被聘为北大教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知行合一,绝不虚伪。年轻的时候学习佛法,一心出家。成为儒家后,娶妻生子,倡导乡村建设运动。他一辈子都在关心和关注农村问题。他就是梁漱溟。做学问的、关注乡村教育的、研究哲学的大都知道的一个人。而他最崇敬的一个人是伍庸伯(本名伍观淇)先生。

伍庸伯先生

那么这个伍先生是谁呢?

1 中国最早一个空军军官。也是主动提出辞去公职的军官。

2 孙中山亲自出面邀请参政,于是在总统府任职。

3 在广东番禺兴办教育,创立慎修小学。后又创办庸伯中学。

4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直接任命为中央文史馆文史专员。

可以说伍先生在军界、政界、教育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在当时和现在都算是少有的了。而他在做学问方面,为人方面受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儒家了。而儒家方面,他修学最深的当算是《大学》了。从他女儿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经常给家人讲大学中的内容。晚年在广州,据梁漱溟先生说,伍先生就在家给朋友们讲解大学的内容,这些讲记后由梁先生整理,并出版,书名为《伍庸伯先生礼记大学篇解说》

梁漱溟著:伍严两家解说礼记大学篇

今天,我们就从文字角度来试图理解一下大学的立意

对“大学之道”的理解。

我们来先看看这几个字的古文字写法(前三个字都是甲骨文,道字只找到了金文写法)。

:本意就是大人,即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趋于成熟的人。从古文字角度观察,大的反义词是子,子就是小孩子,还在发育过程中,还在学习中,还不具备劳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当经历了身体的发育,年龄的增长,经验也随之增长,学识也逐渐提高,于是就成了大人了。在《易经》中,大人专门指那些有一定成就的人,身居高位,进德修业的人。或者再简单理解就是具备了劳动能力的人,可以面对复杂情况,可以成家立业的人。当大人顶天立地的时候,从古文字讲,就是立字。见下图。

立,就是能够顶天立地,成家立业,立德立功立言的人。

另外,从做学问角度观察,大的反义词是小。经典中记述古人在7-8岁入小学,学六书,六艺,六经。这些都学了,至少7-8年又过去了,这时候,小孩子也成了大人了,学过了这么多学问的人,既然成了大人,就该学习大人的学问了,即大学,在礼记中解释说:束发入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即修大德。

从身体上,学识上都有了提高,就可以面向社会服务了,就可以立了。

:从甲骨文写法看。就是用手来摆弄算筹,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个字本身就反映了我国先人对数学的认知兴趣和水平。其实,可以挖掘更深来理解。甲骨文的六同宀,叉子就是五,所以,学又表示双手摆弄五和六。可别小看这两个数,从深层看,这两个数一个是阳数,一个是阴数,也分别对应八卦中的爻和卦。简单看是学习数学相关知识,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含义。到今天,人们也发现学的越多,未知的越多,越有学识,表现出来越谦虚,那些不学无术的反而牛气冲天,唯我独尊,说话满嘴跑火车,我想这就是做学问和不做学问的差别吧。而当大和学放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大学,这个含义当然就更深了,甚至是比学习周易相关知识还要深。

大学:这个词不仅仅指的是学习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躬身力行的含义。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就有六艺的学习内容,六艺当中几个都是关于动手体能方面的,比如骑马,射箭,驾车等,到了大学,这六艺都已经精通了,然后就要学习大艺,我想大艺更要求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了。所以,有能力学习大学的人,第一肯定是学问高,头脑发达,第二四肢也不简单。

:从甲骨文字形看,之由两部分组成,脚趾和地面。脚可以发出两个动作,而这两个动作又是相反的,即一动一静,一个表示行动,一个表示停止。与行动相关的动作,比如去,武,走,各,出等都跟脚相关。那么这个表示从这里开始行动,即运动的起点,出发后,肯定要去往一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就是道。是什么起点呢?就是做学问的起点,做人的起点。

:从金文字形中可以看出,分别由行,首,止组成。这三个构建分别有自己的意思。行,就是十字路口,表示可以辨别方向;首,就是脑袋,代表思考;止,就是脚趾,表示行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人面对十字路口的时候,可以通过思考观察确定前进的方向,并且大踏步前进。这里隐含了几个意思。第一,在行路中,如果在十字路口走错了,那么就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越走越远。那么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很多的类似十字路口的选择,在做抉择的时候,如果能够不迷失方向,定会走向成功,否则,薄冰深渊,遗恨千古。第二,就是一定要知道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理解为使命,也可以理解为奋斗目标,人总要有理想,理想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第三,就是一定要迈开腿,不能只有理想,而不去行动,这就是白日梦。所以,做人,一定要有一个人生目标,其次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不能迷失方向,最后,就是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做到这些,你就上道了。上了道,就可以理解和体悟大道了。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甲骨文写法:在明明德。

前面指出了大学之道,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这里就给我们说出了要实现的方法,如果要达到大学之道的目标,第一个就是要明明德。什么是明德呢?肯定要从经典中去寻找答案。

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粮食更重要,更馨香。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经闻名遐迩。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之被称之为“德圣”。所以,这里曾子说的要实现大学之道的第一个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虞舜的为人,这是第一个我们学习的榜样。

甲骨文:在新民。

实现大学之道的第二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在新民。这里的新民指的又是什么呢?大家一起看看新的甲骨文,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头,右边是斧头。就是斧头砍木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砍树的经验,一定要冲一个固定点使劲坎,但又需要砍出新的痕迹,这样一斧头一斧头就能砍断了。如果没有坎在同一个地方,事倍功半,费时费力,终无所获。第二个新的解释,就是商王成汤,他为了勉励自己,给自己洗脸的盆上刻了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时不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学习,仔细做事,努力提高,蒸蒸日上。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有一定的进步。在孔夫子眼里,成汤可是他的偶像呢。在我们现在人眼里,孔夫子是我们的圣人,在孔子眼里,成汤就是他的圣人。所以,实现大学之道的第二个楷模就是商王成汤。

甲骨文:在止于至善。

止,前面说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行动,一个是停止,这里就是停止的意思。一个人要适当的休息,修整,为的是更好地进行工作。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知道停止,机器就会超负荷运行,人就会疲倦,所以要适当休息。要学会停止。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大学之道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停止在最佳时机。这个最佳时机就是至善。至,从甲骨文写法中可知,这是一支触击目标的箭,当箭射出去后,会冲着目标一直飞行移动,一直到触击目标为止(或者落到地上),这就是箭的使命。善,根据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善,善良,至善,显然,至善是最高等级。学会停止非常关键,这是实现大学之道的第三个方法。

综上所述:对《大学》第一句的理解可以概括为:

1 这是一部关于做学问、学做人内外兼修的论著。

2 这是一部适合大人学习,学习大学问的论著。

3 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大学之道。

4 提出了学习的楷模和方法:虞舜和成汤。

5 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延伸阅读:

附件1 舜帝的明德内涵极为博大精深(选自网络)

主要体现在:

1、孝感天地。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如《尚书》所说:“德自舜明”。

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说:“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

5、开创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所说:“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6、惩治奸佞。流共工,放讙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言:“……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7、重教化,少诛杀。一是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二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8、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沙,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明三苗,使南疆直到交 ———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9、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

10、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基本理论。如《尚书》所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11、禅让帝位,唯才是举。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传子传孙。 综上所述,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附件2 天下明德自虞舜始(选自桑敬民著作:《我们从远古走来》)

虞舜的名字叫重华。其实虞舜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母——瞽叟就又娶了一位后妻,并且生了一个儿子。虞舜的后母所生的儿子就是眼前的这位象。自此弟弟降生之后,舜在家中倍受虐待,多次险遭杀害。几乎就没有一天舒心的日子。由于虞舜的父亲瞽叟则是个盲人;其继母则又是一个狠毒暴戾的妇人;而其弟弟——象则是一个傲慢顽劣的坏孩子。由于瞽叟溺爱后妻及其幼子,就常常想害死前妻生的虞舜。虞舜每犯小过,必受重罚毒打。但是,虞舜总是顺事父母及其弟弟,日夜恭谨,不敢懈怠。为了家庭的和睦,他一直勤劳忍耐。早在年幼之时,就多次险遭父母的杀害。可他都能以巧妙的方式躲藏起来,使父母找不到他。一旦父母悔恨思念虞舜之际,他又重新回到家中。为了家庭的和睦,虞舜一直是辛勤劳动,万般忍耐。当虞舜尚未长大之时,他就被父母逐出家门。孤单一人在外飘泊为生。他曾经在在历山开荒耕种;又到雷泽去捕鱼;还在河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做各种陶器。虞舜这个人,聪明大度,善解人意,做事公道,和蔼可亲。对于周围人们的各种作为,凡是不对的,一律予以规劝;凡是老弱病残,一律予以帮助。由于虞舜的为人和开导,使得雷泽的渔民不再械斗,河滨之民制造的陶器质优价廉。虞舜所居之处,村民谦恭礼让,真诚不欺,和睦相处。虞舜所行之处,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成邑。

唐尧晚年的时候,自知儿子丹朱品德不佳,难以继承天子大位。唐尧认为,天下是人民的天下,终不能为了一个人的私利而使天下百姓受到祸患。为此,他决心寻找一位品德高尚,智慧超群,德才兼备的人才继承自己的天子之位。唐尧先是亲自到各地寻幽访贤,其后又让群臣推荐贤良。由于,虞舜的人格,品德和能力广为社会流传,因而,当时的执政大臣四岳就推荐了还是平民的虞舜。就这样唐尧得以知道虞舜之事。为了证实虞舜为人,他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虞舜,以观察他如何治家。还把自己的九个儿子交给虞舜管教,以观察他如何处理人际的关系。果然没过多久,他那两个宝贝女儿竟然不敢以贵娇之躯,傲事虞舜的亲戚;自己那些顽劣的子弟都变得忠厚、淳朴、很有教养。于是唐尧就赐给虞舜很多财富修筑了仓廪,赐予很多牛羊和一把瑶琴。

虞舜的父母和弟弟象一直认为,舜被逐出家门之后,一定是穷困潦倒。没想到舜居然得到天子宠幸,还娶唐尧的二女——娥皇、女英为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舜的父母为了霸占舜的财产,弟弟为了霸占舜的两个妻子,都联合起来设计阴谋要害死他。

於是,他们就请虞舜回家,帮助修缮仓房的屋顶。虞舜为人十分孝顺,心知父母动机险恶,还是无怨无悔地替父母分忧解难。舜的父亲先让他上仓房修缮屋顶,当舜乖乖地上去了。就在虞舜正在干活之际,他的弟弟却把上房的梯子抽去,同时还点燃房屋纵火,想烧死虞舜。由于虞舜提早有备,借助两个大斗笠,从后面悄悄而下,就无声无息地溜走了。回到自己家中,怡然自乐。

当瞽叟和象都认为虞舜已经烧死之后,象就迫不急待地到哥哥舜的家中去接收嫂嫂。但是,当他来到哥哥的家中之后却发现,兄长正在家中怡然地弹琴,感到十分扫兴,悄悄而归。

虞舜的父亲瞽叟和象又设计了一个谋杀虞舜的圈套。春天来了,庄稼需要用井水浇灌。可是一冬下来,井底已经被淤泥堵塞。於是他们就把虞舜叫来,让他下井进行疏浚。当虞舜乖乖地下到井底之后,舜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就将巨石推落井下,并且把井给填实了。由于虞舜多次经历父亲和弟弟的陷害,很早的时候就在地下挖了一个地道用以躲难和逃生。当他见到井被父亲和弟弟填实之后,就从早已挖好的地道中,经由别的洞口顺利而出。瞽叟和象再次确认,虞舜早已死去。于是,象就再次跑到哥哥的家中准备霸占财产和嫂嫂。当象自己得意洋洋地来到舜的宫室,大摇大摆地弾着舜的瑶琴之时,虞舜却亲自出现在象的面前。当象见到兄长之后,惊愕不乐地说:“我想,舜一定又在郁闷呢?”虞舜说:“是呵,你还有兄弟之情吗?”象没辙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这就是,象的作为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成语:上房抽梯和落井下石。这两个成语现在已经成为军事战术的教材《三十六计》中的两计。

正是舜的聪明睿智使所有的祸患化险为夷。这些事情过后,虞舜侍奉父母依然如故,对弟弟爱护有加。当唐尧闻知这些事情之后,就将虞舜请至京城,委派为司徒,以教育百官。百官在虞舜的教导下,都能够尽职尽责。唐尧又委派虞舜从事外交工作。由于虞舜恭谨有节,真诚待人,故而各路诸侯对朝廷都钦敬不已。这些考查的结果使得唐尧对虞舜的人品和能力非常满意。为了进一步考察虞舜的处事能力,唐尧还派遣虞舜率领朝廷的重臣,在炎炎夏日进入深山森林,施以考查。当虞舜率领数人来到了河北的巨麓,进入了原始的山林之中。他们先是见到一只老虎拦在路上。当时,跟随虞舜的人都吓得够呛。而虞舜则不慌不忙,於是老虎就转身走了。随后又见了一只母狼带着数只小狼拦在路中,众人又都大吃一惊。只见老狼又带着小狼也转身而去。他们就在继续前进的途中,又见到一只蝮蛇。这只蛇甚至还盘住了舜的腿。可是一会儿,蛇就爬下来,溜走了。就这样虞舜在遭遇山林野兽的结局是:虎狼不搏,毒蛇不咬,川泽不迷。众人对虞舜钦服不已,甚至视为神人。唐尧得知这些情况,对虞舜也是钦敬有加,百官也是无不钦服。唐尧据此而做出重大决定,任命虞舜代理摄行天子之政。於是,虞舜就开始了调查研究,巡狩全国,了解民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虞舜摄政巡狩全国之后发现,鲧治理黄河已经失败,广大民众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返回朝廷,立法行威,惩治权贵,起用贤能。虞舜秉公为政,严惩治水失败之鲧,同时又重用其子伯禹,继续治水。古今中外,如此用人,惟独虞舜一人而已。这就是虞舜天下为公,光明坦荡的高尚品格。孔子盛赞道:“舜其大孝也舆?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附件3:善者,果而已(引自桑敬民老师文章)。

老子说:“善者果而已。”(引自《老子·三十章》)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对“善”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准确的剖析。什么是“善”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使用,并自认为理解无误的概念。然而 ,熟知并不等于真知,越是熟悉的东西 ,就越可能是深刻而难以理解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是“善”呢?老子认为是 “善者果而已。”也就是说 ,真正的“善”只能体现在最终的结果之中。为什么“善”的本质内涵就是最终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来理解我们自己。从主观愿望来讲,天下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恶人,即使是被事实证明、被法律判决为罪大恶极的死刑犯,在最终的忏悔中也认为自己最初的愿望不是“恶”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人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而辩解的根据就是自己那并不邪恶的灵魂和动机。根据老子的理论,笔者认为,什么是“善”,其关键并不在于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如何 ,不在于良好的动机 ,而在于其行为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