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城易守难攻,工兵连上阵,“土炮土飞机”显神威炸开入城通道

编辑搜图

▲向临汾发动冲锋

1948年3月7日,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在徐向前指挥下,开始对晋南重镇临汾城发动围攻。这座临汾城,内高外低,形如卧牛,俗称卧牛城。它东连上党,西濒黄河,南通汴、洛,北阻太原,有巍巍太岳、滔滔汾水为其屏障,自古就是军事要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当年闯王李自成率重兵围攻,却始终攻不下临汾,一气之下,不得不卸下盔甲挂在城外的一棵树上,挥鞭上马而去。至今,还在城东留下一个叫“挂甲庄”的小村。

号称“山西王”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之初就在此长期苦心经营,不仅派出重兵把守,还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大量防御工事,城墙外除了护城河,还设置多层壕沟、铁丝网、鹿砦等设施,使临汾城成为一座更加易守难攻的险要城市。这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而言,更是增添了攻打的难度。

编辑搜图

▲向临汾守敌射击

出师不利,连续爆破不成功

为了攻破临汾城坚固的城墙,解放军工兵部队在此战中开始大显神威。但开战之初,由于部队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而成,缺乏正规训练,因此工兵的表现曾让配合的作战部队颇为恼火。在攻打城东北角100米处的5号碉时,太岳二分区工兵连1排曾配属47团作战,其趁黑夜摸到外壕开挖爆破坑道。坑道装填后,步兵随即准备发起攻击。

谁知在关键时刻,点火装置竟未能起爆,47团团长陈捷弟大发雷霆,使得工兵连连长脸上实在挂不住,亲自深入坑道检查故障原因;后来,干脆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拿着钳子和手摇发电机等爬进坑道底部,但始终未能引爆成功。最后,47团只能停止攻击,让工兵把回填的土层掏开,才在装填的炸药室里发现了问题。但第二天虽然爆破成功了,距离和方向却出现偏差,最终也没把敌人的碉堡掀掉。

编辑搜图

▲临汾战役形势图

抛射炸药包建功,占领东关

虽然经历了少许挫折,但工兵连随后的表现却越来越亮眼。在攻打东关的战斗中,精选出的40名工兵战士在总攻的前一天晚上,隐蔽到东关城墙北面100米左右的地方,间距3至5米,开挖了10多个抛射炸药包的抛射坑,每个抛射坑装药10公斤,连接好导电线、导火素两套点火装置。4月10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抛射的炸药包像一条条火龙飞起,有的在东关上空爆炸,有的在地面爆炸,将敌方阵地炸成一片火海,担任突击的第23旅44团趁机冲锋,攻占东关。

至此,我攻城部队离临汾城墙只有110米了,为工兵部队开挖攻城坑道创造了有利条件。次日,工兵部队在第23旅的配合下开始在地底下紧张地开挖坑道,城头上的阎部守军也不甘心坐以待毙,有的乱扔手榴弹,有的向坑道口反扑,还有的利用事先测定的方位距离使用曲射炮轰击,专门杀伤我军往外运土的战士,战斗十分激烈频繁。

编辑搜图

▲开挖攻城坑道

开挖坑道炸开临汾城墙

由于敌人在阵地上增设了探听缸,即把缸倒插地下,派人用耳朵贴在缸底测听动静,一旦听到响动,就组织对挖、对炸,使得我军开挖的十余条坑道先后遭到破坏。为了反击敌人,工兵连和23旅官兵们在攻城坑道周围同时开挖40余条掩护坑道,既可以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还可以随时转化为主坑道,就这样连续奋战了二十余个昼夜,终于挖到了距敌人仅十余米的地方。

5月17日,由于距离敌人太近,不能再用镐头掘进了,只能使用铁锹、钩镰等一点一点挖,完成了最后一段的掘进任务。最终,3000公斤TNT和日本胶质炸药被安装在临汾城墙下,地动山摇的爆破声响后,浓烟冲天,砖石齐飞,城墙上的敌人纷纷被气浪抛向空中,坐上了“土飞机”。突击队员们趁机潮水般冲入城内,并沿着豁口向两翼发展。

编辑搜图

▲临汾战役祝捷大会

一番激战后,坚守72天的临汾城终于被攻克,守敌25000余人被全歼,最高指挥官、国民党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梁培璜也被俘虏。

编辑搜图

▲缴获的阎军装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