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著名儒将,猛如虎狡如狐,诸葛亮司马懿二人合力才杀了他

在中国古代武将中,有一个群体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儒将”。一般人印象中,武将都应该是粗犷豪放的赳赳武夫,只知道舞刀弄枪打打杀杀。但“儒将”则不同,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江山,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雅好文墨,喜欢与文人儒生结交往来。

三国时代也出过几个有名的儒将,比如魏国太尉钟繇以及其子钟会,不仅将略非凡,而且精于词章翰墨,留下的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神品”。吴国大都督陆逊,“学通六艺,才兼文武”,虽然创下夷陵之战、石亭之战等辉煌战绩,却依旧不改儒雅的书生本色。

不过,除了这二人,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儒将:张郃。很多人会惊讶,张郃为什么也成了儒将?《三国演义》中的张郃,分明是一副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的猛将形象,儒将之说从何说起?看看《三国志》相关记载,就知道张郃确乎算一位儒将。他虽然长期担任军职,“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非常喜欢结交儒生文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军旅生涯之余,他经常和一帮风雅儒生谈论诗歌,作投壶之戏,还经常向魏明帝推荐儒生人才,魏明帝曹叡为此还专门下旨褒奖他。

但张郃上了战场,却是一个让任何敌手都不敢忽视的强劲对手。张郃从公元191年从军,以平定黄巾起义起家,一直到公元231年战死沙场,驰骋疆场40年,身经百战,屡立奇功,逐渐养成了“猛如虎狡如狐”的作战风格。公元209年,陈兰梅成等人掀起淮南之乱,兴兵造反,占据地势险要的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张郃奋不顾身猛冲猛打,攻克天柱山,为平定淮南之乱立下大功。

公元214年,西凉军阀马超在陇右据地作乱,连续攻克冀城、天水等重镇。夏侯渊带兵前来征剿马超,张郃带领五千人担任先锋,“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双方在渭水边展开鏖战。马超这样威震三国的虎将,居然不是张郃的对手,被张郃杀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张郃的勇猛如虎,由此可见一斑。张郃不仅骁勇剽悍,更兼智略过人,善用计谋,狡黠如狐。公元228年的一出祁山之战中,张郃带兵攻打马谡据守的街亭。马谡把营寨安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占据地利,张郃却没有机械地正面强攻,却先切断蜀军的水源供应,蜀军断水不战自乱,张郃看准时机给予致命一击,成功夺占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张郃谋勇兼备,成为蜀国劲敌,“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也成为诸葛亮的心腹大患。诸葛亮仇恨张郃可以理解,但倒霉的是,张郃无意中也成了司马懿的眼中钉。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曹操留下的大将所剩无几,张郃硕果仅存。野心勃勃的司马懿由此把张郃视为他夺权之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张郃是魏国的多年宿将,对司马懿也并不太看在眼里,两人协同作战时,张郃常常直言不讳,对司马懿的作战方案提出反对意见或者批评意见,更使得司马懿对他不满。公元231年,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曹魏,曹魏派出张郃与司马懿迎战。双方对峙一段时间,互有胜败。诸葛亮一方军粮耗尽,主动撤军。《魏略》记载,司马懿一看蜀军撤退,立即让张郃追赶。张郃与诸葛亮是老对手,深知诸葛亮的手段厉害,担心蜀军会设下埋伏,建议司马懿不可盲目追赶,以免中计。司马懿却别有用心,一再坚持让张郃出兵。张郃无奈只得带兵追击蜀军,果然在木门道中了埋伏,中箭而死。等于是诸葛亮挖了个坑,司马懿逼着张郃跳了进去,两大谋士合力才杀了张郃。了解更多张郃有关的三国史实,请阅读《三国志》。张郃无意之中成了诸葛亮司马懿的共同目标,在劫难逃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参考资料:《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