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论语漫言‖012. 司马牛的兄弟

司马牛问仁,显然内有隐情,《论语·颜渊》接下来还是司马牛的故事。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仍然像“问仁”那样有点不信,他说:“不忧不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但是,司马牛还是有他自己的忧虑,他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就劝他:“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自己的言行没有过失,对国君、对别人恭敬而合乎于礼制,那么,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电影《孔子》剧照】

在现实中,这两次问答并不一定发生在前后脚,但显然是同一时期,包括上一篇“司马牛问仁”,时间的前后相差也不会远,都发生在他的哥哥桓魋在宋国权势熏天,但还没有到犯上作乱程度的时候。
其实,司马牛之所以叫司马牛,应该还是因为他哥哥桓魋当时做宋国司马,这是一个尊称,但后来有可能成为这一家族的姓氏。
根据《左传》的记载,桓魋兄弟五人:向巢、桓魋、子牛(司马牛)、子颀、子车。子,应该是他们的姓,宋国是殷商遗民,为子姓。其实,孔子也是子姓,孔氏。两周时期,一般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国君以国为氏,但国君三世孙以下都会给自己取氏,冠于名前,以示自己脱离公室,成为普通贵族。
司马兄弟几个是宋桓公的后代,宋桓公有七个儿子:兹甫、目夷、子种、子鱼、子荡、子鳞、子肸,桓魋一家是子肸的后人。子肸(xī),字向父,向父的后人有的称向氏,桓魋的大哥向巢便是其一。
桓魋原称向魋,后来改为桓魋,因为官居司马,又称桓司马、司马魋。之所以叫桓魋,这是以先祖宋桓公的谥号为氏。谥号都是固定的那些字,《谥法》云:“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这是一个很好的谥号,是对其人功业的肯定。
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姓纂》中亦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这是“桓氏”的一支,其他还有黄帝之臣桓常的后人、齐桓公的后人,也称桓氏。
司马牛,也就跟着叫司马子牛、司马黎耕,但实际应该也是向氏。
资料记载,宋景公时期,向氏兄弟五人在宋国声名显赫。老大向巢任宋国“左师”,师为军队,应该是名义上的军队统帅。(公众号:潜真堂)
老二桓魋为司马,主持军事和行政,实际掌握兵权。有一种说法,说桓魋这个人最初之所以得宠,是因为长得好看,以男色见宠。宠到什么程度呢?桓魋知道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有四匹白色的骏马,想据为己有。景公就瞒着公子地把他的马偷来,怕人家知道,就把马尾巴和鬃毛染成红色,掩人耳目,悄悄送给桓魋。公子地知道后,当然大怒,派人将马取回。桓魋这时候还没成势,很害怕,想逃走,景公知道后,闭门而哭,眼睛都哭肿了。感觉不像国君,倒像个受了气的小媳妇。
(《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地怒,使其徒扶魋而夺之。魋惧,将走。公闭门而泣之,目尽肿。)
老三子牛身为贵族,是孔子的学生,有自己的封邑。
老四子颀和老五子车,虽然没有专门介绍,但只要跟着桓魋做事,必然也是宋国炙手可热的人物。
桓魋逐渐得势而且专权、跋扈,引发公子地与桓魋不和。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愤愤不平,却无力改变局面,怕受害于景公和桓魋,便与当时不得势的宋平公和宋元公的后裔们一起离开宋景公,占据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地,当年宋元公“桐门右师”乐大心等人也前往依附。这些人在萧地聚集力量,想讨伐桓魋。
宋国国都为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时,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宋国。

【待续】

部分专辑链接

《拾遗记》《搜神记》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读经》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共修集》

《读史札记》 、 《论语漫言》

《年轻时代》《水云笺》

《雷法修缘》《中医医案》

视频专辑:

打坐与动功太极推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