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节奏,驾驭节奏 ——节选自《感悟乒乓》
打球几十年,对节奏的琢磨一直让我很费心思。这是个说不清、理还乱的东西。说它是个东西,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不是打球的技巧、方法或技战术,也不是乒乓球的几大要素,教科书里没人讲它,球友交流切磋很少议论它,实在边缘化得很。随着球龄渐长,对球的理解加深,才越来越领教到它的厉害。在有了一些心得参悟之后,把对节奏的认识和理解运用于实战中,又使我获益多多。
什么是节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辞海》的解释也大体相近。也就是说,用在体育运动中的“节奏”概念是从音乐术语中引申过来的。在乒乓球方面,好像没有专门的解释,是不是可以参照词典作这样的释义:“球的来回运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快慢现象”。
构成节奏的因素。
我首先想到的是速度和力量。一般我们谈到节奏快、节奏慢,总是和速度联系在一起的。而速度的快慢,又和力量大小有关。但难道速度力量就是节奏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用一个同样的力在来球的上升期或下降期击球,回过去的球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节奏还和时间有关。同样,回球弧线高低,线路长短,也会形成快慢不一的节奏,很明显,这些又和球的运行空间有关。所以我认为,节奏的构成主要是速度力量和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因素。
不同节奏的形成。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击球方式。使用拉冲、突击、挑打和使用搓、推、削、摆以及加力减力等不同的方式,依据力量大小、旋转强弱、线路长短的不同,球的速率、节奏就不同。
二、是击球时机。在来球的上升期回击球,节奏就快,在来球的下降期回击球,节奏就慢。一个人习惯性的击球时机,可以形成他打球的节奏风格,加以有意控制,又可以人为地制造节奏的变化。
三、是球的运行轨迹。在使用同等力量、到达同样距离的前提下,球的弧线越高,相对于两点成直线的球的运行时间就越长,节奏就显得越慢。
此外,不同性能胶皮也能使球的节奏产生变化。比如长胶,球在长胶颗粒上有一个吸附再弹出的过程,球速变慢,节奏也慢了下来。
节奏厉害在哪里?
实战中,不同的击球方式、不同的击球时机、不同的运行轨迹混杂揉合在一起,会使节奏呈现很复杂的表象,让人难以捉摸。比如单就搓球而言,在球的上升、高点、下降期,分别平力搓或加、减力搓,节奏变化就非常繁杂。再加上落点、旋转的变化,一个人要眼到、心到、手到,立马作出正确回应,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常看到有些球友在对拉固定速率的球时,动作规范漂亮,连续性也好,但打起实战就失误连连,被人称之为“会操兵不会打仗”,部分原因就是不能适应实战对抗中复杂的节奏变化。
又比如,在双方快速相持的情况下,一方突然拉一板高吊弧圈,往往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高吊弧圈强烈旋转的功劳,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球的弧线变高节奏变慢、对方一下子反应不及对不上点的因素。
再比如,适时使用减力、加力技术常常能出奇制胜,其致命之处主要不在于力量的改变,而在于力量改变而导致节奏的改变。假设对方事先告诉你,他下一个球将要使用减力挡或加力推,你还会防不住吗?恐怕就不会有什么难度了。
还有发球。大家通常比较注意发球的旋转和落点,其实节奏也很重要。要发出不同节奏的球,除了力度的变化外,还可以在用力方向上做文章。持拍手向前用力,发出的球速度比较快,对付反应慢的对手很有效,但容易被借力;向下用力,发出的球比较软,还会发飘,节奏比较慢,不容易被借力,对方一般不容易接发球抢攻。这也是高手们发球很少发急长球的原因。
如果说,以上几种节奏变化还比较容易识别的话,那么,下面这种情况有些人可能就注意不够了。
在实战比赛过程中,很多时候节奏的变化是不经意形成的,毫无规律可言,因而隐蔽性很强,不太容易为人所察觉。比如在相持过程中,由于反应、扑救不及,或动作、步伐不到位,或临时起意,己方习惯的高(低)点击球被迫或无意识地改为下降(上升)期击球,回球节奏就变慢(快)了,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察觉,还是按原来的节奏回击球,那么他的出手就会偏早(晚)一点点,这就容易导致失误。这种节奏改变完全是无意识或不得已的,并不是主观人为的控制,因而显得很自然连贯,不太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手丢了分往往会感到很奇怪,很平常的球,怎么就打丢了呢?的确,如果节奏对准的话,这个球完全没有难度。失误就失误在自己的惯性思维,失误在极短的时间差。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节奏的改变是始作俑者,而会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手感不好啦、动作变形啦、头脑短路啦,把自己臭骂一通。这种情况,在身边的球友中是不是经常出现?我曾多次在厦门福隆国乒基地近距离观看过国家队的比赛,只要留心观察,顶尖高手们的失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由此造成的。客观地说,这种失误谁也无法避免——不管你的水平高或低。
这就是节奏变化的厉害之处——杀人于无形。实际上,单一的、固定的节奏并没有太大意义,不管是体育、音乐还是其他的什么都一样,只有当它表现出强弱、快慢、高低、长短的变化时,它才是丰富的、有意义的,具体到乒乓球,这种节奏的变化就表现为让人不容易识别和把握。
所以,节奏本身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在发生作用时,一定是和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力量、速度、线路、弧线等要素变化的总和,也就是说,是多种要素叠加交错的反映,因而显得格外的错综复杂。
比如,对方连续拉了几个弧圈球,触球时机、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弧线高低、线路长短都各有不同(不管是不是有意识的),那么来球的节奏一定会有不同变化,它们之间会有个不同的时间差,有的还极其细微,己方稍不留神就可能失误或导致回球质量不高。实战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会有一些无谓低级的失误球,比如很好的机会球却一板拉空,没什么难度的球却莫名其妙推出界,我注意观察过,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节奏因素引起的。它总是悄然依附在其他要素后面,不显山不露水,朦朦胧胧,云里雾里,让观察不仔细、反应慢的人吃了哑巴亏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节奏变化导致失误的原因及应对。
需要指出的是,节奏变化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失误,它只是个诱因。直接导致失误的原因是对节奏的改变没有觉察,致使触球时机出现偏差,应对不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不上点。乒乓球球体轻速度快,精准的触球时机是保证回球质量的关键环节。来球节奏快,你出手就要快;来球节奏慢,你出手也要相应慢,瞬间判断不准,触球时间哪怕快慢千分之几秒,也会失误丢球,或者造成回球质量不高。
正确应对乒乓球的节奏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球的运行速度、长短距离、所需时间的判断,其次是对回球时机的把握。判断准,是前提;正确把握触球时机,是关键。如果你对某人的球经常感到对不上点,很可能就是在节奏环节上出了问题,就要很注意对方来球的节奏特点。业余选手常有“遇强不弱,遇弱不强”的表现,我就遇到过好多次,明明实力差很多,就是很难打,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问题主要就出在节奏不适应上。实力弱的人球速一般比较慢,你按照平时的节奏和他打,点就对不上,调整一下自己触球的时机,打起来就轻松了。
还须说明的是,即便我们对节奏的厉害有所认识,明白了要注意防范节奏变化可能带来的失误,但不客气地说,这种失误完全无法避免,即使我们重视了,防范了,但它每天在每个人的实战中还会不断的发生重演。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者,在冥冥之中蛰伏着,等待着,随时准备给你制造麻烦。人脑毕竟不是机器,它的判断反应总有力不能及的时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业余选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来球节奏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以减少失误的发生。
把握节奏,为我所用。
早些年开始经常打球时,我就知道对有些来球出手要快,而有些则不能快,要对准触球的时间点,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通过长时间的琢磨,终于把它弄懂想通了,在深深感叹节奏变化的厉害同时,我也找到了减少失误的方法。
在被动方面,我高度注意对方触球的时机和力度,留心来球节奏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对方不经意间形成的没有规律的节奏变化,以调整自己回击球的准确时机,减少了许多无谓失误。很多时候情况就是这样:你不能很好适应对方的节奏,你失误;你经过调整适应了,他失误。因为你是有意识的,而他却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我们常会评价哪个球友打球很有节奏感,这个节奏感,我理解就是能比较好的判断来球节奏,并作出恰到好处的回应。这是我近些年收获最大的一方面。
在主动方面,我试着变换不同节奏来控制对方,尽量使他的优势打不出来,也减少自己的失误。我打球节奏比较快,很多人不适应。但也有不怕的,主要两种人:一种是速度更快的——他反应灵敏,手脚麻利,你快球过去,他马上借力过来,你反而陷入被动;另一种是慢节奏的——他总是在球的下降期击球,以搓、削、拉居多,发力也不充分,慢悠悠的,让你对不准触球的时机。以其他球友作为参照系,他们的实力不是太强,但我就是打得很吃力。
对前一种人,既然我快不过你,那就把节奏放慢,不在球的上升或高点期、而是在下降期再触球,有时力度再小一点,减点力,球过去慢了,对方却没有觉察出来,还是按原先的快节奏回球,而且卯足了劲,球刚落台弹起,他的拍子就挥了出去,很容易就失误。有时只是把发球的节奏放慢,把球发得软而飘,对方就很不适应。小小的改变,效果非常明显,以前很难缠的对手,有时就像不会打球一样,唏哩哗啦败下阵来,还不知道是怎么输的。
对后一种人,就得用变换节奏应对。首先要适应、对准他的来球节奏,不要让他的慢节奏搞乱自己。一般来说,先以较慢节奏与其周旋,机会合适时再突然加速,大力扣杀、加力推或吊大角。控制好节奏,忽快忽慢,效果也很不错。
就我而言,看清对方节奏并适应它,会容易一些;主动变换自己节奏干扰对方,尤其是对付慢节奏的,就困难一些。因为要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打球节奏,很不容易,一不留神就会变回原有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说,战胜自己才是最困难的。
业余选手尤须强化节奏意识。
力量、速度、旋转、落点是乒乓球技术的四大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我个人的理解和感觉,节奏的份量其实不亚于四大要素。不同的是,它没有什么名分定位,给人的感觉似乎不那么重要,甚至有些人打球多年还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和作用。这种认识不到位往往潜藏着危机。就像自然界的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着,能载舟,也能覆舟。变化莫测的节奏也一样,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每一局球之中,认识它,驾驭它,能为我所用;漠视它,不了解它,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球场上常有谁跟着谁的节奏走这一说。把对方带入自己的节奏,是一种能力;被对方带入他的节奏,则是一种无奈。节奏控制生死,赛场就是这么奇妙。打球时间越长,就越能强烈感受到节奏变化的奥妙和把控节奏的重要性。
在专业选手中,节奏问题可能解决得比较好。他们长期正规的训练和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可以使这个问题只是个次要矛盾。而业余选手就不同了,由于能力不足,手段有限,则可能成为主要矛盾之一,更要把认识、驾驭节奏变化当作很重要的方面来看待。所以我觉得,至少在业余选手中,要把它作为第五要素来加以重视,认真对待。
厦门乒协
曾汉中
2016年12月
内容来源:乒乓网
原文地址:https://www.pingpangw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295&extra=page%3D1%26filter%3Dsortid%26sortid%3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