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师教读写(牟海珍)| 教师随笔

黛玉为师教读写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牟海珍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黛玉为师。

黛玉为师,大观园内唯专香菱一人,这便是缘。黛玉,香菱,乃大观园中最具诗人气质的女子,担得起“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中的一个“痴”字。不痴之人,焉可曰诗!

黛玉为师,教人学习写作之精要,每每读之,令今日为师者感喟不已。

1

读 写 过 程

黛玉教香菱学诗,盖四步为之。

一曰讲。黛玉之讲,讲得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点出不过是“起承转合,两幅对子,虚实平仄。”绝不是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三言两语概括点拨之后,她便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提出了要求。其实,一位看似很会省力气的老师,应该也是谙熟了自主学习要义的老师。

二曰读。先要求学生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人的作品;再读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因为王、杜二人,长于律诗,不仅中规中矩,且文质兼得,所以以此二人习诗,方可立出规矩。看来,这样的老师断不会让学生写出的诗失了诗品诗味。她要求学生先阅读推荐的一二百首,并对圈红圈的进行记诵。这个教学环节看似放手,其实要求极高,不但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要大,阅读质量还要高。不得不说,这种阅读要求,可谓是大阅读的引领与典范。只要学生肯下得一番此功夫,估计王、杜、李等诗人应该可以活在读者的心里了。那声气情感、血肉精神,便能与学习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

三曰悟。悟相对于读,就更进了一步,需要学生把人生阅历与生活感知结合起来。如香菱所说:“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因如此,便有了学生自己的生发。而因为有所生发,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奥义和况味。正如香菱所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学诗至此,便如宝玉所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四曰写。较之于读,写就更难了,因为这需要立意、辞藻、平仄、虚实、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黛玉的主张,最要紧的是写什么,然后才是怎样写。这便是黛玉所说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还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正是“不以辞害意”的诗歌主张,黛玉给香菱的第一个作文题是“月”。她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来自身边的生活,既可见、可观,又可临、可亲。不仅如此,还不限韵脚用字,以降低初习的难度。正因为写作体现的是综合能力,故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便有了接下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反复推敲与修改。先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等到措词修正过了,又“过于穿凿了”。待到鼓励学生放开了写,学生却又写跑了题,如宝钗评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教学到这一步,学生的全部兴趣与热情都被激发起来了,于是学生精血诚聚,于梦中得佳句。

正是老师的千教万教,学生香菱千琢万磨,终于写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真的成了“诗翁”了。由此看出,读与写相比较,读易,写难。先读后写,实在是切合读写的规律。

2

写 作 方 法

仅凭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一句,便可断定老师的写作工夫了得。而我,却是在做了近三十年教师之后,才看清楚了这一点。

对于文章的起承转合,今之为师者,或惑,或不屑为之。大约一个“八股”重扣之下,便遭到了数年来的否定,很少有人再提及。试想,历代举子才俊总结出来的规律,难道会没有道理?岂可因为一个“八股”之名而全部废之?

不仅律诗,散文、议论文,其结构皆不过一个“起承转合”。试举三例。

律诗: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为例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起题。扣“积雨”和“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颔联:承题。写雨后田野美景。)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颈联:转题。由写景转为写人。)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尾联:合题。抒山乡野老情怀。)

散文:以鲁迅的《故乡》为例

第一段:起。扣题写回故乡。

第二段起:承。写故乡所见之种种。

回忆少年的闰土:转。由眼前现实转入回忆。

结尾:合。写离开故乡及其心情。

其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结构与《故乡》丝毫不差。

议论文:以苏洵《六国论》为例

第一段:起题。扣题目直接阐明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三段:承题。承论题写六国灭亡之具体情状。又分为赂者和不赂者,各写一段。

第四段:转题。是反转。其逻辑是:假如不这样呢?(我觉得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下部分都归入第四段,会更符合逻辑。)

第五段:合题。从六国灭亡中总结教训,以资今人借鉴。

所以说,仅一个“起承转合”,便概括了写作精要。

3

拜 师 仪 式

黛玉为师,是自己主动提出的。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足见黛玉的飒爽之气。这颇有韩愈敢为人师,勇为人师的气度。不禁又让人联想起大师章太炎,上课开口第一句就是:“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傲!

孔门也是最讲究拜师之礼的。拜师,要有仪式感,要名正言顺,要师生皆心有敬重。而今之为人师者,大都不敢为此,或者说不屑为之。大约是底气不足,或者不愿担责任,或者觉得没有必要,细想去,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我以为,大凡好为人师者,当是胸中有丘壑、热心热肠、不为不快之人,比如孔子、韩愈、王阳明等等。他们总有一种巴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倾囊相授的热切;总有一种倾心倾力、全力为之的执着。这便是圣人所说的“诲人不倦”。

黛玉若生于今世,又肯为人师,当是何种丰神气韵呢?会教,精通(当然是知行合一的精通),有信仰,这是不是今人为人师的精要呢?若有此类痴为人师者,我们相信定会有无数的香菱,追随先生,痴心向学吧!

作者简介

牟海珍

语文教师

高级讲师

山东省教学能手

山东省特级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