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屯堡仪式感带来的心灵抚慰 2018年第52期(总291期)

鸟瞰屯堡 李立洪 摄

屯堡仪式感带来的心灵抚慰 

——任君黎

纵观屯堡人的生活,无不与仪式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屯堡的仪式感无处不在,大的仪式隆重热闹,万人空巷,金锣开路,全屯参与。例如“抬汪公”时回避牌喝道显威,众人簇拥中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四屯八堡的人们蜂拥而至,摩肩接踵,万众祈求年丰人寿,国泰民安。“抬汪公”这种大仪式,出色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给屯堡这一方水土留下了一份活态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场面小一些的,亦有大村中跳神队锣鼓喧天郑重其事的“开箱”“扫场”“玩龙”,满足了人们的怀旧和追忆,让沦陷于日常生活的慵常和空虚中的我们,重新获得一份对生命的激情,对岁月的遥敬,让后生晚辈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份”,重新回溯六百多年前征南的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使屯堡人不至于数典忘恩,无论王朝如何更迭,仍不忘初心记得来路!

大年十七鲍屯抬汪公 李立洪 摄

旧州抬城隍游行过程 李立洪 摄

由妇女儿童参与的“吃土蚕”“抬狗求雨”“炸虼蚤”“偷老瓜”“六月六吃桥饭”等,完全是以田间地头及马路上为舞台,演绎一出出生活的轻松欢乐诙谐剧。在剧中,妇女们的焦灼得到发泄,忧虑得到缓解,孩童们尽情释放天性中的淘气与顽劣,他们可以不受束缚的在田间追逐打斗,在雀跃和惊喜里,收获一个开心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屯堡为亲人而做的“收惊”“倒水饭”“退鬼”“叫魂”“上箭”“筑花根”“添粮”等仪式,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血浓于水的那份亲情。亲人的健康更值得我们多花时间精力和诚意,虔诚的去祈求上苍的助力神灵的关顾,去炙热而坦率地表达对亲人的那一份浓烈的爱、重视与在乎。在种种仪式感的浸润里,我们学会去珍视很多不起眼的小幸福,同时让每个人坚硬的内心都变得柔软。

“躲立夏”“躲端午”“四月八玩蛋”等等,大家在岩边树下嘻闹哄哄乐趣无穷。屯堡的这些仪式感,无时不在秒杀着人们的无聊感和疲乏感。让大家贮备满生活的乐趣,在时空框架的阻隔里,生活的新意多了迂回曲折,也对快乐有了更多斩获。让在世俗中已麻木的人们,能体悟到生活本质应呈现的原汁原味接地气的快乐,把容易被岁月掩盖的乐趣重新挖掘。

四月八玩蛋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拜继“保爷保娘”,同属相的小伙与小伙之间认干兄弟“打伙契”,同年纪的女子与女子之间认干姐妹“打姨孃”,这些仪式感,促成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似亲属的全新关系。这些仪式感让亲情得到延伸和扩展,让我们感动于生命中缘份的神奇,并去珍惜所有的来之不易的生命交集。大家认真对待每一份亲情友情;让我们可以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感动!

三月三,修福妇女们模拟王母娘娘整蟠桃盛宴,分享与天庭神仙一样的喜悦。她们为逝者“磕上路佛”,为家人的幸福“许愿”“还愿”,为建了新房的人家“开财门”,为添了孩子的人家“打儿粑”。她们确信跟大家一起,做着一些正当的、重要的、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情,让日常生活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重要性。透过屯堡的一些仪式感,同时也带给她们对生活的一份掌控感,并在这种掌控感里进一步的确认着自己的价值,且心存善念的去为家庭及族群付出和奉献。这些仪式感,让她们的心相信,一生中有太多日子,重要得值得年复一年去加冕。

屯堡老人过逝,人们为逝者“绕棺”“发船”“解劫”“燃灯”……逢七月半挂祖宗单供饭、烧包,一系列的仪式,是对生命庄严的送别,对逝者传递应有的尊崇和敬意。尽管已阴阳两隔,活着的人也让逝者的生命画上圆满。屯堡人沿袭着几百年来的仪式感,以温情的方式去告慰亡灵,这些仪式带给我们的是对亲情深深的怜悯体恤,同时增添了大家对万物的敬畏!

九溪丧葬 李立洪 摄

近些年,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让人们恍惚,可能瞬间就物是人非的变幻里,人们总有一种“被时间撵着跑”的被动和惶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因为缺失仪式感的维系,不知不觉的疏远。屯堡的仪式感,让重要的人与事更加被珍视,让平淡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也让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被深深的记得,让内心在宽容与富足里,不轻易把每一个日子辜负!

多年来,风雨屯堡里所有的仪式感,都是对明代以来中原和江南文脉的坚守,日积月累中成就了屯堡文化的厚重,并因此吸引了世人的向住与瞩目。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们害怕日子机械麻木的重复,有了仪式感,屯人学会了真正与心灵对话,与神灵敞怀言欢。在许许多多仪式感的背后,屯堡人从不会觉得生活毫无期待乏善可陈。屯堡的仪式感是对抗庸常日子的酷炫法宝,是平凡岁月里的一抹抹绚丽的亮色。

肖家庄蟠桃会 李立洪 摄

· 作者简介

任君黎:女,笔名:紫荆,贵州安顺屯堡人,现居广州。七零后、商人、文艺小资达人。文字散见于各报刊杂志,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会会员。个性耿直麻辣犀利,嬉笑怒骂至性至情。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