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话民俗之福牛送春
福牛送春话民俗
春节是农历年的岁末,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民间俗称为“过年”。它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古老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体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个节日时间从腊月初八的祭祀开始,腊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神,腊二十五“接皇日”,二十七二十八洗浴清污垢,二十九蒸大馍、烀肉食、炸丸子……,为欢度节庆准备食材。年三十贴对联、欢聚、守岁、迎新年,正月十五闹元霄,各种活动陆续展开,其中三十和正月十五是“主弦律、重头戏”。
在欢庆这个节日时,始终充满着千百年传承风俗习惯。祭奠先祖、祭祀神佛苍天、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内容众多丰富多彩,充满着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春节”,作为国家重大节日,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之源历史悠久,在很早的以前,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尖凶恶无比,长期深居海底,只在除夕这一天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逢这一天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灾难。
有一年的除夕,从外村来了一位童颜鹤发手持执杖的老者,沿途乞讨到了村里,人11门都忙着逃难避灾,那有理会这位老者空隙。村东头一位老太太给了些食物,劝他赶快离开逃避“年”兽。这个老头却捋髯笑道:“若容我在你家呆一夜,吾能把“年”兽驱离从不再来。”老太太似信皆疑把其留下。半夜时刻“年”兽闯进村,发现今年气氛非同一般,只见一个老太太的房内烛火通明,大门贴红闪闪发光。“年”兽浑身抖颤,当它走近大门口时,院內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声,这个畜兽浑身刺疼急忙退回。原来它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声,这时大门敞开,只见一位身穿红袍老人朝它哈哈大笑。“年”兽听之大掠失声狼狈逃窜。
正月初一,逃难人们回来见村内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太太细说原由,这事迅速传遍周邻乡村,都知道驱赶“年兽”的方法,从此除夕这一天家家贴红对联,鸣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岁。
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重要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多固定民俗习惯。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据说这天是灶老爷去天庭,向玉帝秉报民间喜怒哀乐。人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设灵位,备善食,供奉灶神。
腊月二十四“是掸尘扫房日。”在舜尧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新春清扫有除尘布新的涵义,视为把穷气、晦气统统扫净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对辞旧迎新的祈求。这一天家家打扫庭院,清洗器具,拆洗衣被窗帘。户户掸拂尘除污垢清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迎新年。
腊月二十五,玉帝亲自下界察看民情,并确立来年降福祸之时。民间称之为“接皇日”。人们早起居、言谨慎、表现好,玉皇欢,降福新年祥。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人们冼澡去污垢,除晦气迎新年。
腊二十九,蒸大馍、炸丸子、做禚点、炒花生、熬麻糖、烀肉食,为欢渡春节准备各种食材。
年三十除夕忙,张贴对联贺新年。贴对联有讲究,当年家里有先人去世,不能贴对联。“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常存一片心。”去世一年贴蓝色的,去世二年贴黄色,三年后才能贴红的。如果家族里有长辈去世,你只能贴黄色对联,否则逝者家庭有意见,家族不和争吵不休。
守岁是除夕夜的一项重要环节。新年到,全家欢。一夜连二岁,五更分二年。一家人欢聚一堂共述亲情。
“老翁点头辞旧岁,童子拍手贺新年。”父母亲温馨的笑脸,儿女们欢乐的高兴劲,听着青年人美好願景。新年的钟声响起,烟花爆竹飞天轰鸣,人们怀着对新的一年美好期待进入了梦乡。
年初一,长辈们起个大早,开了财门,放了招财炮,碎红满地,灿若云绵满堂红。煮了荷包蛋放馓子,添上白糖开水每人一碗,喊孩儿们起来吃饭迎新年。
初一拜年之风早于唐宋,明清盛行,传承至今。人们换上新装请长辈上座,依次跪倒磕头,期盼老人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老喜笑颜开,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礼物分给小字辈,这些小屁孩兴高彩乐欢蹦歌唱。
过了年初六,初七,人们又奔赴各自岗位,拼搏奋斗去实现美好梦想。
赵秀永
安徽宿州,一个追求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梦想的人。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民俗研究员,灵璧县文史研究员,灵璧家园网民俗大家。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微刊发表作品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