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善与美,这两个概念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追寻。

人们标榜、敬仰、崇拜善与美,进而以“惩恶扬善”、“弃恶从善”、“采善贬恶”、“掩恶溢美”等方式构建起一种信仰性的社会秩序。

对于人们的这种行为,老子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与善这两个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人们所谓的美与善不过是人们自己在意识中构建起来的一个主观观念。

而一旦这个观念产生,那么“不善”与“不美”必定伴随而生。

例如求佛求道,有的人总是在脑海中先构思出一个佛的样子,然后拼命去成为这个样子,或是预先构思出无法成佛的样子,然后拼命逃离这个样子。

有此一念,便早已偏离佛道。

做人也是如此,我们中国人最讲孝道,孝的本质是子女对于父母真诚情感的展现,这种情感不用特意强调我们每个人内心也都会有所体会。

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得一样:“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

但若非要把“孝”这个字单独拿出来强调一下,让“天下皆知孝为善”,那么这种“孝”则必定伴生出很多“不孝”。

比如明朝有个叫傅凤的人,这个人一心就想成为一个孝子。

他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还有一个傻弟弟需要他养活。

他为了能让父母和弟弟过上好日子没日没夜地读书希望考取功名,结果反而把自己累得病倒了。

后来王阳明批评他说:你把自己累得病怏怏的,还需要父母照顾你,这样能考上功名吗?这是孝吗?真正的孝要让父母安心。

这个道理其实直到当代很多人依然不明白,盲目去效法“孝道”,结果反而搞得父母整日为自己担心,这才是最大的不孝。

保护好对父母的情感,用孟子的话讲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管自己多大年纪,处于什么社会地位,都不让私欲、杂念蒙蔽了这种情感。

再以这种情感为核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促生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孝,这也就是“良知”的发用。

而结合老子的观点来讲,人们之所以普遍在盲目追寻“孝道”以致“不孝”,恰恰是因为“孝”字被拿出来刻意强调导致的。

而同样,很多我们提倡的美德,也都被人拿来当挡箭牌成为了“没德”。

比如人们提倡公交车给老人让座,结果很多老人拿这个“美德”说事,强迫别人让座;人们倡导助人为乐,结果马路上扶老人被讹钱等等。

对于美也是如此,一旦美被设定了标准,那么便不难再现东施效颦的闹剧。

其实就相貌来讲,真的没有绝对美丑的标准。

美是一个绝对主观的观念,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美独一无二的感受。

就比如脸上的雀斑,有些人觉得很难看,但很多人就觉得雀斑很性感;

有的人喜欢干瘦的身材,有的人就喜欢丰满身材;

有的女人喜欢男人八块腹肌,有的女人就偏爱圆圆的肚子。

可当某种样子被定义为“标准美”,于是无数的人们便在追逐这种“标准美”的路上丧失了自己,甚至毁掉了自己。

而从更高角度来看,定义出来的“美”和“善”很多时候也附带着很不好的代价。

回首历史,商代有酒池肉林与鹿台,秦代有阿房宫,隋代有迷楼,清代有圆明园,这些都是极“美”的代表,但这些“美”无不沾满了百姓们的汗水与鲜血。

当代社会,摆脱了哲学目的只为了服务于人类欲望的应用科学迅猛发展,高度的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了当代主流的“善”与“美”,这些“善”与“美”的繁华景象背后是否存在着影响人类生存的隐患,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之后老子总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老子给我们揭示出的立身处世的最高智慧。

所谓“处无为之事”,就是圣人处事是顺势而为,乘的是天地万物间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的因果。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落主观意识的痕迹,不执著于所谓善恶美丑,两极相忘,独处中间,自然就能够感受到大道的妙处了。

而“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言传不如身教,比如教育孩子的问题。

家长训诫孩子一百遍不允许说脏话,扭头就当着孩子的面用脏话骂了一个人,那么有这一下之前那一百遍基本就等于白说了。

所以,聪明的家长很少说教,而是偷偷做给孩子看,潜移默化中很多道理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这就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高妙之处。

最后老子又提醒我们: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都在不辞劳苦地忙碌着,但我们应该保持一个自然而然、毫不在意的状态。

草木生长就是生长,凋谢就凋谢,从来没有把长出来的叶子、果实据为己有。

人也应当效法这种精神,做事情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将自己做过的事据为己有。

比如孔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就是生气,为什么寻常人见别人不了解自己会生气,因为没有做到“为而不恃”,做事总是要做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夸赞,或是做事总想着邀功。

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心理。

所以,平日里帮助了别人,心里不能总想着别人欠自己人情。

做出了一些成绩,赶紧忘掉,不要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做任何事情,动静也要纯净,不能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

事情过去了,雁过不留痕,否则不仅内心恐要被日后的失落搅乱,原本的功绩也难免因此荡然无存。

就比如当初范蠡与文种帮助勾践复国后,范蠡留书告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结果文种自恃功高,不愿离开,最终落了个自杀的悲惨结局。

综上,这是老子在自然中悟到的至高真理,能够给我们安身立命以很深刻的启发,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0)

相关推荐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的释义是什么?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的释义是"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 ...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夕霞夜话——说说《道德经》第二章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学苑出版社作者系列文章,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夕霞夜话--说说<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 ...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圣人说,我无意于改变谁,影响谁,教育谁, 我只做我自己,我也只能做我自己, 就如不管你头脑怎么想,你也只能做你自己一样. 如果你说,因我你受到某种影响,或有某种 ...

  • 夜读道德经(连载17):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内心清明的人,不会在言语上显山露水,只会用行动表明坚守. 因为,世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停地给别人讲道理,而自己却做不到--所以,只要管好自己,周围就会变好:只要做好自己,众人自会相随. 历史上有个故 ...

  •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之事",处,处置.处理.判断的意思:"无为之事"就是有目的而为之的事情,"有的人为名,有的人为利",为了获得名和利许多人不择手段, ...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曾仕强先生解读 圣人.圣人在老子跟孔子的心目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 ...

  • 字在人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输入标题输入标题输入标题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输入标题输入标题输入标题 BOOK 大 自 在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老子·十七章>如是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王弼本)第二章「原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所以为美,是有恶而已:皆知善所以为善,是有不善而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

  • 名家名篇——陈道明《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说实话,陈道明虽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家",所书所写也只是平凡的人生,之所以把他及他的文字放在名家名篇中,只是感动于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