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准备开始好好想想二级市场的机会,选个自己有底气的股票池,坐等调整,渐渐入手。那么回想,2C产品中我定期会复购,并且觉得至少3-5年的周期内产品越做越好,很有粘性的,产业链不长,行业不复杂的消费品,我觉得就是化妆品和书。所以,准备从出版中挑一个看看。首先,出版行业大学的时候在社团做活动的时候简单的看过,上市的出版集团,最大的收入或者说绝大多数收入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所以几乎常年不温不火,直到中信出版从新三板转投A股市场才开始了大众出版的资本市场发展。所以,如果我看的是大众出版市场,几乎能选择的对口标的只有中信出版。其次,中信出版为国资背景,普华审计,且业务类型简单,会计政策及估计适用复杂性较低,历年变化未出现明显异常,甚至上市调表事项也在合理范围内,所以不太担心财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真假”初筛通过,而且不谨慎纠结各种细节了,持续关注存货科目,重视销售可能掉头下滑的信号。第三,行业虽然属于文化传媒大类,但是绝对和电影、院线、游戏甚至是教育有着天壤之别,属于个位数增长的“传统文化行业”。2018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较2017年增长3.1%;资产总额增长5.6%;所有者权益增长4.4%。其中,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增长6.6%,营收增速在8个产业类别中名列第一,利润总额增长2.76%。这个增长率基本和L型的不追求增速的GDP有一拼的。哪怕是无数噱头的“互联网+”如数字出版、数字阅读也是所有数字产业中基本最没有概念和噱头的,基本也就在15%的年增长率(基数不大)。所以行业看,这不是一个能有大富大贵的行业。第四,回到文章开头,我之所以想要好好看一下中信出版的原因,就是持续五年看到了它的产品的优化,不只是出版物的优化也是营销的优化。无论是以机场、高端写字楼为载体的中信书店(虽然我不在实体店买,但是不影响我逛。对集团而言,大概也是,虽然开的很漂亮,但是不影响我不赚钱),还有从作者收拢,选题IP,作品质量(翻译、排版、印刷、物流)上都是有提高的,对比机械工业曾经的“华章经管”系列,就感觉到市场化的力量。以经管社科为主,近一两年还有少儿类的图书,非常具有竞争力,我们近几年耳熟能详的作品和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中信出版旗下。所以,即使在一个不太漂亮但是至少不在下滑趋势的行业下,我也愿意看一下产品在变好的公司,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常绿常青,总而言之,不买的太贵,给闺女攒嫁妆的压力不大。那么来汇总一下,看完了中信出版在三板的公开转让说明书、首发的招股书、之后的定期报告,我认可中信出版确实可以做为股票池待选标的的理由:1.行业虽然不算美丽,但是竞争格局还OK,龙头地位+提升空间大。经管类一直是老大,并且市占率还在提升;社科类和生活休闲类最近刚成为老大,市占率也在提升,其他类别排名也在进步,尤其是少儿类最近两年发力,目前是市场第六。而且出版行业是一个较为分散的市场,也就为公司未来继续提高市占率和排名留出了空间。如经管类市占率17.31%(No.1),社科和生活休闲基本在7-9%左右(No.1),少儿类2.56%,站整体图书码洋才2.94%。长期看好经管、社科、少儿子品牌(基本占大众传媒半壁江山),尤其看好经管的持续提升和少儿的发力。公司凭借出色的选题策划能力(尤其是国际市场)和运营能力,争取到了国内外知名作家作者,发行了“畅销/爆款”书籍,成就了中信出版品牌,品牌力又使公司更容易聚集人才,提升策划运营能力,开拓头部版权,吸引作者和合作伙伴,已经形成了正循环。而一般情况下头部作者一旦选择了一个出版社(尤其是外国作者),基本不会更换后续合作的出版社。对于读者而言,初期购买看作者,后期信任看出版社,两者均可被锁定,品牌护城河比较稳定。公司的品牌力是公司的护城河,是软实力不是硬技术,其产生和持续依赖的更多是优秀的人才和合适的机制。公司招股书中详述公司员工薪酬远高于同行和北京市标准,且已发展处适合自己的独特经营管理模式。
(1)垂直化管理,成立少儿事业、文学事业、艺术事业等事业部,实现从内容策划、产品创新到产业延展的垂直整合;
(2)扁平化管理,划小业务单元,充分授权,阿米巴管理,建立数据运营平台,降低内部流程和沟通耗损。
2014年开始优秀的出版人可以独立成立工作室和子品牌,按照绩效进行考核。工作室承担版权筛选、图书策划、单品营销等工作;服务中台承担咨询研究、质量管控、印刷等服务;销售平台进行数据建模、市场分析、读者研究、整体营销、渠道推广等。
(3)坚持多品牌出版策略,对内开放资源,快速拓展新出版领域;
公司有相关出版物出版发行、批发零售的全牌照。具有所有销售渠道的全渠道,尤其是自营销售网络,包括了各大电商平台和垂直互联网渠道的自营店铺、自建社群、视频号等,已经成为公司销售的主要力量。较早就开始试水线上,虽然中间有创新成本,但是也在疫情期间给了公司机会,公司销售全面向线上迁移,线上自营销售上半年同比增长达到40%,有效填补了疫情对线下销售的影响。(1)数字产品:公司利用已有IP发行电子书、有声书、音视频栏目、课程等数字阅读产品,并通过与主要电子阅读平台、音视频平台和三大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实现高品质数字内容的聚合、运营和分发。(2)数字销售:通过运营直播、视频号等新方式,促进数字化内容与数字化传播的有效融合,并通过社群运营积淀私域流量、维护用户活跃度,大幅提高了数字内容曝光度和讨论度,同时带动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