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02)
弗兰西丝卡
弗兰西丝卡(1416~1492),全名是皮耶罗·德拉·弗兰西丝卡,因此有时又被称为皮耶罗或皮埃罗。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博戈圣塞波克罗,父亲从事皮革业,家庭生活富裕。在世时以稳重的色调,毫无破绽的构图,清澈而静谧的画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还是个数学家,写出了众多关于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他的代表作有:《圣母像》、《鞭打耶稣》、《复活》、《基督受洗》等。
入选画作:
《基督受洗》
尺寸:167 × 116cm
类别:木板蛋彩
收藏:英国,伦敦,国立画廊
《基督受洗》是发生在施洗者约翰生命中一件极重要的事,乃是借由耶稣超自然形貌的显现来印证其中的神性。弗兰西丝卡把耶稣放置于画面的正中央,一条从拱形上端的顶点所拉出的视线,穿过代表圣灵的白鸽,再穿过由施洗者约翰手里所拿的碗中滴下的水珠,直下到耶稣脸庞的正中部位,然后再穿过他恭敬合掌的双手,最后到达支撑他全身重量的右脚跟上。
《基督受洗》是画家为家乡一座礼拜堂画的祭坛画。由于祭坛画的特殊要求,画面有上部的半圆和下面的长方形两部分组成。这幅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神秘的气氛,甚至有突兀的想法。它的画面是这样的:画面中央的耶稣,赤露上身,披散着金黄色的头发,双掌合十放在前胸,像一个佛教徒一样。他的肤色像石膏一样白,让人眩目。他的头顶,有一只碗在缓缓向下倒水,这是圣约翰正在为他施洗。他头顶的上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有一只伸展着双翅,正面直飞的白色鸽子。这和《圣经·马太福音》上叙述的是一样的:'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突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位于耶稣右侧的圣约翰,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披着一头褐色长发,正专注地为耶稣施洗。而在他们的身后,突兀地出现了一个和耶稣肤色一样白如石膏的人,正弯曲身子脱去上衣,好像要跳到前面的水池里洗澡的样子,这与耶稣庄严的受洗气氛极不和谐。耶稣的左侧有一颗高大的树,枝叶繁茂,和不远处的一颗树枝叶相连。树的旁边站立着三个衣色各不相同的女天使。中间的一个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在耶稣后方的小路上,有几个人在走动。更远处,是起伏的山岭,上面有蜿蜒的小路以及树木花草等。这幅画的布局十分严谨、精确。弗兰西丝卡把完美的图形,按照一定的尺寸、比例糅合在他的图画中。比如,耶稣头顶的白色鸽子,圆圆的头部正巧是半圆的圆心,它伸展的翅膀正好和长方形的上边线水平。而天空中云朵的形状也颇为奇特,像一个个圆盘子一样,很像近代人传说中的飞碟的样子。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这幅画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如果解释为耶稣受洗时,有神迹显现,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如此庄严的场面,却被脱衣洗澡的人,以及后面走动的行人和女天使惊异的表情衬托得不伦不类。并且在色彩和光线的处理上,有一种冷艳和触目惊心的感觉。耶稣、脱衣洗澡者和中间的女天使都是眩目的白色,与周围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感到有一种刺眼的不和谐。整个画面又有一种被落日或者某种神秘色彩笼罩的感觉。据说,现代人从中找到了印象派的感觉,可能就是缘于这种色彩和光线处理所达到的效果吧。画中的透视手法也运用得很高妙,近、中、远景层层叠加,近水远山、树木花草、蜿蜒盘旋的山间小径,都描绘得逼真、形象,和真的一样。弗兰西丝卡,是到20 世纪才被绘画界重视,并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大师之一的。他超前的绘画理念,不同寻常的用笔手法以及对色彩的独到理解,是同时代人不太理解的。不过,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好的艺术作品总有被人们理解和认识的那一天。
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1445~1510),15 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由于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艺而受到了当时佛罗伦萨实际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赏识,从而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代表作有《三王来拜》、《圣塞巴斯蒂安》等。后期的绘画中又增加了许多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作品,风格典雅、秀美。特别是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入选画作:
《维纳斯的诞生》
尺寸:172.5 ×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和谐统一。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世界观的反映。
希腊神话中,克罗努斯阉割了乌拉诺斯,重伤的生殖器坠入大海,孕育出美女维纳斯。《维纳斯的诞生》正是描绘维纳斯从金色贝壳里涌现。风将她吹至岸边,用玫瑰为她沐浴,仙子正把装饰着春天花朵的斗篷围在身上。此画是古典时代以来,最重要的描绘躶体之作。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翱翔于天上的风神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的时辰女神正张开红色绣花斗篷,准备为维纳斯换上新装。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画面中,在波光粼粼的爱琴海上,花瓣从天空坠落。裸体的维纳斯略显娇弱无力地站在一个大贝壳上,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把维纳斯徐徐吹向岸边,那里,来迎接她的春之女神身着华丽服装,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另外,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画家既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对当时新贵族们在权力和金钱的侵蚀下道德沦丧的现实世界感到忧虑,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画中有着成人身躯而又略带忧郁和困惑眼神的维纳斯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既反映了作者对中世纪艺术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正是这种迷茫和矛盾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感官本身的审美享受,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实际上,这正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完美统一,也是对当时'美不能从非美中诞生,也不能逐步完成,美只能自我完成'的柏拉图哲学的诗意阐释。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大胆的艺术笔法使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成为了美术史上最迷人的美女和最优雅的裸体,更为后世的绘画者开辟更为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借鉴。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盛期的巨人和多才多艺的天才。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代的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第一流的学者'、'旷世奇才'。他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山区的小镇芬奇,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公证人。他早年曾在佛罗伦萨韦罗基奥的作坊作画,后来,在佛罗伦萨、米兰和罗马等地工作并享有盛名,晚年受法国国王聘用,在法国的安波斯终其余生。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入选画作:
《岩间圣母》
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竟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
《蒙娜丽莎》
尺寸:77 × 53cm
类别:板上油画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蒙娜丽莎》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画作。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对女性刻画到腹部,呈现出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同时运用「渐隐法」,消除了中世纪以来画作呆木僵硬表情,呈现出鲜活的生气。人物轮廓形象模糊,仿佛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眼角和嘴角浸润在柔和的阴影之中,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折射出的女性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杰出、最神秘的肖像作品。蒙娜丽莎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十分含蓄的微笑,嘴角微翘,双眉舒展,仪态安祥。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了达·芬奇最高的艺术成就。该画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富有阶层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明亮的眼睛、纤细的睫毛、垂落在肩上的柔软的而微微卷曲的头发都惟妙惟肖。画家也特别注重精确与含蓄相结合,使人物的内心和美丽的外表完美统一,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神韵,那如诗如梦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交叉的双手描绘得柔嫩、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画中人物温柔的性格,更体现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并且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与交叉的双手构成了完整的组合,造型极为优雅,把主人公的神韵完美地体现了出来。达·芬奇精湛的画技和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想象是多么高超。从绘画技巧上来看,这幅画的构图,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从而使蒙娜丽莎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在对背景山水的处理上,画家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的笔法。这样就把肖像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和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且人物两边的远景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右边视平线显得较高,这样的处理使人物层次感分明,当我们集中看右边时,我们会觉得远景上升,人物下降;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会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随着观察者观察侧重点的不同,人物五官的位置,似乎也在随之移动。画家还精心处理了所有物体的轮廓,以至于观者很难从中找到一条清晰而实在的边线。相反,在每一处形体发生转折的部位,却可以感觉到无数细腻而微妙的层次过渡。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虽然此作品中并没有明快亮丽的色彩,但明暗对比法更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各种关系,使画面显得整齐、凝练,达到了删繁就简的奇特效果。并且,达·芬奇对画中人物微妙至极的表情处理,也拿捏得恰如其分。比如对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的把握就极为准确、传神、栩栩如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而且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触及到了人物更深层的精神世界,为后来的艺术家在表现人物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精神方面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借鉴。而后世人对于画中人物真实身份的猜疑以及对达·芬奇精湛画技的诸多评论和玄想更为这幅画增添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