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物物各得所 兰芬菊亦芳 2020年第6期(总489期)
物物各得所 兰芬菊亦芳
袁本良
黄齐生(1879-1946),又名禄祥,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贵州安顺人。是坚持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教育家。参与过贵州起义、护国运动、抗日救国会等革命活动;曾率领贵州学生赴日本和欧洲勤工俭学,担任过贵阳达德学校校长,并与陶行知同办晓庄师范学校。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黄齐生先生像 图片来源网络
“菊花朵朵满庭芳,塞北何尝异我乡。长笑此身腰脚健,十年十处过重阳。”这首写于归绥的《塞北重阳》,意象鲜明,格调明快,体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的情怀。
黄齐生先生与外甥王若飞 王翀 作
“子妇孙男先后归,阿婆拍手笑千回。过去辛酸说不尽,从无一念使心灰。”(《固真姊寿晋七旬得四绝》其二)此诗是作者为其胞姊贺寿而作。诗中“子妇孙男”即王若飞夫妇并儿子毛毛。儿子长期在外奔走,今得回来一见,老母自然大喜过望。“拍手笑千回”,语简意丰,形象生动。
“秀才人情纸半张,况我吟诗百九章。达到庄孙音乐愿,定教你老笑郎当。” (《寿守瑜百零九绝》)这是作者写给老妻的诗。“笑郎当”,言笑得身软乏力,形容极度开心。(“郎当”为疲软无力之貌。安顺方言有“□(pa阴平)稀郎当(“当”或变为“带”之音)”之语,亦见于前人作品,如明人冯梦龙《挂枝儿·裹脚》:“为你身子儿消瘦了,为你行步好郎当。”)诗中语俗白而风趣,颇有感染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施肥得肥,施瘦得瘦。不种不施,何薄何厚?花之千瓣者无实,根之深藏者叶茂。嗟大难之当前,思承先而启后。”(《种瓜词》)此诗乃1931年所写,时作者在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诗吟栽种瓜豆之事,实则寓乡村建设、平民教育之理于其中,作者意在借此以诫华而不实之为,倡求真务实之风。言浅意深,启人心智。
黄齐生先生与外甥王若飞 王翀 作
“听窗外,鸟雀喧;今朝起,六十三。入严冬,声何劲;似祝我,全其遁。慢搜寻,细检点;亡羊牢,补未晚。戒多言,休强步;节念虑,慎喜怒。风云紧,世变急;不偷懒,不着急。瞬有存,息有养;大自然,足欣赏。学面思,思而学;味中味,含至乐。穷愈坚,老愈壮;繄何人,太公望。”(《生日书勉》)这是作者1942年所作的自寿诗,其中自述一生上进修为的体悟,表达穷而弥坚,老而愈壮的情怀。诗用三言体,节律紧凑而明快。谢孝思先生言:“黄先生诗明白痛快,有血有肉,此三字体尤新颖可爱。”
黄齐生先生生长在安顺西郊幺铺一个卖盐小贩之家,他只读过几年私塾,从未进过任何学堂。他的文化知识,全凭在商店学徒帮工以及后来在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勤苦自学得来。不过,黄先生此类诗作的浅近 平易(不少是“老妪都解”)却并非缘于学识之限。事实上,黄齐生先生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另一些诗作完全可以看出。比如论析学理的《格物吟》,评价理学诸家成说,辨析格物致知原理,识见超卓,用意深至;而与梁(漱溟)、徐(特立)、林(伯渠)、续(范亭)、钱(来苏)、张(曙时)诸友的赠答诗,则往往雅俗共融,使典浑成,举重若轻。其中《特老七十寿辰成五律十二首道贺》,格律精严,而设辞用意俨然古格。以故钱来苏曾言:“此作非唐非汉,颇似建安黄初遗响。唐刘禹锡当时有五言长城之号,公其续矣。而连作十二首,尤非大力不能举也,敬服无已!”
位于安顺幺铺镇的黄齐生故居
黄诗中最能表现这种清雅风格的诗,可举《答任之宗兄咏桐两绝即步原韵》二首为例。任之即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号楚南,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著名教育家。因他是作者的同姓挚友,故以“宗兄”称之。1934年秋,作者受黄炎培之聘,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社漕河泾农学团总干事。农学团开学之日,二人品茗叙话,黄炎培现场书成二绝递赠:“小轩瑟瑟两株桐,无奈秋来落叶风。尽汝孤高成百尺,敢探雨露上天功。”“高山流水梦中寻,相赏牙期何处琴。留为后人作梁栋,园丁自报百年心。” (《漕河泾农学团开学日对两桐树有感》)“诗中含意,盛气凌人。”(此引谢孝思先生语)齐生笑而受之,当夜即步其韵和作,并附小简一页,次晨交张生雪澄,属其面交并立等回信。黄炎培看完答诗后局促不安,三次提笔作复皆撕掉而未成,非复平日一挥而就之常态。“自此之后,两先生互相认识愈深,交情更厚。”(引同上)黄齐生先生的答诗为:“亭亭双玉碧轩桐,惯战繁霜惯战风。为具先天刚直性,平分雨露不矜功。”“工师无复肯相寻,韵事居然爨尾琴。除却钟期谁解赏?高山流水伯牙心。”二诗仍借来诗之物象作喻,而立足更高,用意更深,且属辞比事,分寸恰切;文采情韵,蕴藉隽永。无怪会令齐生自赧自省,刮目仪心。
即使是这一类颇具典雅色彩的诗作,在遣词用句的特点上依然是以平实晓畅为主,尽量不作古奥艰深之语。可以说,以明白简净为风格,以别于传统的文人学者之诗,是黄齐生先生诗作的一个自觉追求。这与先生的学养无关,却与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及自身的生平理想有关。十九世纪以来,近代维新思潮兴起,有识者致力于将能够表现时代风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语汇融入传统旧诗的形式之中,改变往昔以古为尚,陈陈相因的顽旧诗风。比黄齐生先生早生三十年的黄遵宪(1848—1905 )正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他的著名主张“自有我诗在”和“我手写我口”(《与朗山论诗书》:“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 《杂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代表了新旧时代交替中诗界变革的崭新方向。黄齐生先生是近代走出安顺的杰出人士之一(与他同时期的还有杨恩元、任可澄等),同时也是安顺推行知行合一主张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其诗作以通俗化口语化为特色,与他的平民出身和终生服务于平民教育、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念是密切相关的。正是这种对于“我手写我口”的自觉努力和追求, 使他的诗作呈现出语俗意新、别具情韵的鲜明特点。
黄齐生故居所在地安顺幺铺镇青苔堡
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上说,黄齐生诗中最为动人的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社会的景仰。作者1932年写有《八宝颂》。“八宝者何?日光、空气、鸟声、树色、远山、近水、芳草、鲜花是也。”他用八首绝句热情讴歌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谐的鸟鸣、苍润的树色、郁勃的远山、澄澈的近水、芊绵的芳草、明丽的鲜花。如写日光:“给我光明给我身,不分秋夏与冬春。太空神妙知何限,第一关垂总让君。”写空气:“头脑新时景物妍,朝来往趣满人寰。阳鸟如父君如母,怀抱曾无片刻闲。”(下不赘举)他对天地之间的“八宝”深怀感恩之心,认为“盖有得于八宝之恩惠至深且巨也”。在另一首诗中,又自述健全的生命乃缘于“八宝是摄,六龙是御”(《题自照》,先生以学力、识力、才力、爱力、胆力、体力为新时代做人的标准,称为六龙)。由此,他追求人人可以平等享受自然“八宝”、人人可以充分发展自身“六龙”的崭新社会。在一首名为《百灵鸟》的七言古风中,他满怀激情地写道:“不自由兮毋宁死,人与物兮同一理。鱼脱钩兮虎脱柙,世间快事俦能比?”“愿将世界铁笼齐毁尽,乐园处处鸟关关。”
二是诗人作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平民教育家的宽阔胸襟和不懈追求。反映这一方面内容的诗作甚多。如1927年,时任遵义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校长的黄齐生先生遭贵州军阀周西成以“接近共党嫌疑,主张自由恋爱”罪名通缉,偕学生王景任、袁咨桐二人逃往四川,途中写诗四首(《正安道中口占示景任咨桐》),其中二首:“一番世界一番新,幸福都缘奋斗生。纨绔何尝不饿死,杜陵枉自笑儒巾。”“卅年辛苦我何堪,不为积财不为官。为了此心真愿力,责任还从尔辈担。”前一首反用杜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生”之意,谓纨绔子弟也有饿死之时,寒门读书人不可悲观失望,而应努力奋斗。后一首表明自己一生艰难困苦所追求的理想,并寄望于后来者共同奋斗。又黄诗中有多篇题为“示”“勉”的诗,都是为劝勉鼓励学生及后辈而作。如写给学生谢孝思的《勉仲七绝六首》,写给侄孙小庄的《因名示霁》《歇马场示霁》,写给朋友儿子朱尔强的《勉尔强》等。“丈夫悬弧志四方,不因小挫便摧藏。卧龙尽有遗风在,趋步还从歇马乡。”“善须培养,恶当痛戒。诲尔谆谆,余能无惫!”这些谆谆言辞,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殷切之意。
《舅甥情》国画 吴传双 作
三是朴实、淳厚而深挚的亲情。黄齐生先生与夫人王守瑜数十载相濡以沫,感情深厚,老而弥笃。先生有《寿守瑜百零九绝》诗,述夫妻共同生活中的大事细节。以一百余首诗为妻子寿,这在古今诗人之作中颇不多见。略举几首:“饱经世故话酸咸,结发倏惊四四年。真觉光阴弹指似,我年六二你添三。”“家庭重任一身当,要放阿哥得远飏。穷到锅烧无米下,可怜庚子闹饥荒。”“一生不惯说蜜甜,渐老夫妻渐自然。兼又性情不服老,不教相见不开颜。”“一连尔我共八人,孙孙还又外孙孙。卖衣换得长安米,绝处逢生赖有甥。”“去年重返故山来,只道长期老共偕。依旧风波横不减,岂真命定要离开。”这些诗写夫妻生活中的平常日子平常事,却句句饱含数十年如一日的深情挚意。另有《新秋即事》(1942年在四川壁山正则学校)十首,中写:“笔砚收藏任老妻,朝朝埋首笑吾愚。‘十年多活写多少,何苦沉酣学蠹鱼!’”“星期盼到两三朋,几样家常菜味浓。物价涨来千百倍,相欢也得许稍丰。”诗作中庄谐相生,悲欣交集,读来十分动人。1943年元月,作者写有《寿姊诗》,为胞姐(即王若飞之母)祝寿。这首诗123韵,1230字,历诉作者之姊嫁人后遭逢变故,儿女惨遭虐待,作者接外甥若飞回家抚养教育,及至后来若飞上进成材献身革命之事,篇章洋洋,言辞娓娓,情意绵绵。作者与外甥若飞的感情十分深笃。1931年冬,王若飞在包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作者闻讯,从定县(时作者在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赶到归绥狱中探望若飞。其间作诗六首,兹全引于此:“蓦惊一电发归绥,囹圄阿甥盼诀离。三次往探嗟无术,难为视死等如归。”“似此哀鸣我何堪,居庸关外望江南。幸有管营知识趣,十天许我两回探。”“欢情得自酸肠后,垒块销从烈焰中。如此年华如此度,人间何地不春风?”“归化城南一颗坟,伤心人共说昭君。何缘省识春风面,土自昏黄草自青。”“敢道华夷是一家,边墙合种女儿花。君看环冢三千树,直到而今始放芽。”“囊中告罄符无灵,催我南归最怆神。一讯航空突又至,原来甥归有呼声。”诗中赞扬若飞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革命者绝境而怀春风的乐观心态。从中也可窥见舅甥二人的同道之志和骨肉之情。据说若飞观后最喜欢“欢情得自酸肠后”和“敢道华夷是一家”二首。
《黄齐生先生》国画 王翀 作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的诗作对于其时和当今的后学者都具有启发教育作用。这也正是黄诗价值和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生早年在达德学校掌教时,常以汉代大儒崔瑗(字子玉)所撰座右铭教导诸生。他自己也曾步崔韵作座右铭诗一首。结末谓“物物各得所,兰芬菊亦芳。”此语表现了诗人观察物象人情的辩证观念,即常言之“春兰秋菊各有佳色”。齐生先生的这两句诗,或许正可以用来概括他的为人与为诗:既是其人豁达宽厚、乐观包容的写照,也是其诗诸体(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绝句、律诗、古风、词)俱备,各呈佳色的特点。
· 作者简介
袁本良:汉族,籍贯重庆江津,贵州安顺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在安顺地区师范学校、安顺师专、安顺教育学院、贵州大学任教。退休前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古汉语语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
2020年1月
值班编辑:李择红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