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技术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一。酿酒使用的酒曲。
用玉米浆、野菊花、麦麸、老玉米粉、大曲酒和黄酒糟(糯米酒糟)。嫩玉米需要手工弄下来。每年制作酒的时候,都要剥上几百斤,是特别辛苦的。
二。发酵。
传统的制酒工艺需要4个大步骤,如粮食煮熟糊化、糖化培菌、发酵池发酵、蒸酒和十几个小步骤,可以将一个个粮食变成桌上的一杯酒,工艺流程特别的复杂。
三。发酵酒与麸皮混合。
把发酵的酒原料放在地上,搅拌到熟糠壳中。把它搅匀,与熟糠壳完全的混合。
在蒸煮过程中,搅拌熟糠,然后增加酒的透气性,避免太粘出不来酒。
四。蒸馏。
传统的方法,采用木甑蒸酒。首先,把锅底装满水,把水烧开之后,放上木甑,然后把发酵的酒料倒进锅里,然后把天锅盖上,把冷却水倒进天锅里。当里面热的酒碰到锅底的时候,就成为液体,然后流出来。然后在天锅里面加上冷水,天锅里面的冷水要一刻不停的换,保持在35摄氏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