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白石画牛不见牛(图)
□ 李喜庆
牛,纯良温驯,任劳任怨,历来受到人们尊崇。国画大师齐白石生在湖南湘潭农村,从小就和牛打交道,曾在《忆少年》中写道:“百梅祠外塘头眺,十字坡前牛背眠。往事重寻难再梦,心随鸿雁渡烟湘。”诗中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老牛也成了他童年的生活烙印。因此在他的笔下,老牛成了思乡的一种寄托,偶有表达,总有深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清代诗人袁枚一首反映儿童生活诗中的句子,通过乡村最常见的牛和树木,写出了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而齐白石画牛也大多有树木点缀,特别是柳树。如《牧牛图》(图),画面很简单,一棵柳树,垂下了长长的丝绦,树下正走着一大一小两头水牛,牧童骑在母牛的背上,手拿鞭子,身挂斗笠,生动可爱。画作钤印“白石”“吾年八十八”“人长寿”“牵牛不饮洗耳水”。此画整个牛身除尾巴用重墨外,余皆用淡墨。细柔的柳条从画幅顶端直拖到地上,暗示着春的消息。画面天趣自然,又抒发胸臆,自为画家佳作。此画从题识看是齐白石88岁时客京华时所作,是对小时候生活的描绘。
1929年,是齐白石定居北京的第十个年头,他在画坛上已声名渐起。当时他与国画大家胡佩衡因丹青笔墨结缘,互相引为知己。1928年,胡佩衡为齐白石编辑了其第一本画集《齐白石画册初集》。齐白石便在来年为胡佩衡作了一幅《柳牛图》来报答知遇之恩。这幅《柳牛图》(图)画得很有味道,柳树占据了整个画面近四分之三的位置,而老牛,却用了极简的手法,草草勾勒出一个牛屁股,这正好印证了有人所说齐白石画牛“不要脸”。而这牛屁股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齐白石匠心独运。他用黯淡的色调,将牛的立体构造描绘出来,虽只有寥寥数笔,却描绘得栩栩如生。牛尾呈摇动之势,配合牛角的微微“回眸”,更加妙趣横生。那万条垂下的柳丝,看似随意,实则笔笔讲究,与老牛相得益彰,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了田园风光。
而创作于1937年的《放牛》(图)更有意思,画面中不见牛的踪影,反而是画幅上方开满桃花的桃枝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的比重。读者观后忍俊不禁,无不赞叹其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佩服其精妙的构思。这幅画上方绘桃枝穿插于画面之中,桃花已盛开,画家以满构图的形式描绘桃花,下方放一板凳,上面放着系牛的绳索,含蓄表达“放牛”这一主题。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此画款识为“放牛。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四百五十甲子时制”,下钤“白石”印一方。画中色彩处理也让人称道。齐白石的绘画设色,不是填色、描色,而是用色。他用色下笔,时而大刀阔斧、大笔挥扫,时而小心翼翼,格外精细。他画的花卉,通过中侧锋笔触大小不一的变化,将花瓣的组织结构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落款书法与画面也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