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亮剑”精神的 ,战国玉龙 !
玉龙
贯穿整个中华古玉史
但是论艺术价值
唯有战国的玉龙
最英勇无畏
似勇士随时亮剑
以昂扬的姿态
准备接受任何挑衅
红山文化翁牛特黄谷屯出土
红山文化朝阳牛河梁出土
凌家滩文化含山凌家滩出土
崧泽文化桐乡普安桥出土
良渚文化余杭后头山出土
石家河文化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商代 殷墟小屯出土
西周 长安张家坡出土
西周 曲沃羊舌出土
春秋 芝加哥美术馆藏
战国 随州擂鼓墩出土
战国 龙形佩 湖北博物馆
战国 龙形佩 湖北博物馆
战国 十六节龙形玉佩(局部)湖北博物馆
战国 龙形玉璜 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 玉镂雕螭龙合璧 故宫博物院
战国 玉镂雕双龙首佩 故宫博物院
战国 蟠龙纹玉佩 湖北博物馆
战国 青玉龙 故宫博物院
战国 青玉龙形佩 河南博物馆
战国 双龙管形玉佩 鸿山遗址博物馆
西汉 S形龙玉佩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白玉双龙首珩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纹玉饰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青白玉龙形佩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双龙纹玉佩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透雕龙凤纹玉环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龙 徐州博物馆
西汉 玉龙 徐州博物馆
西汉 龙形玉佩 徐州博物馆
西汉 天长三角圩出土
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
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其他民族原来信奉的图腾的形象逐渐被吸收、被充实到龙的形象中去,因此龙的特征愈来愈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龙成为了皇帝的代表。
战国时期的玉龙极为发达,不仅雕琢精细繁密的纹饰,而且形制多样,现将其样式特征总结如下:
战国玉龙从造型上大致可分为独体玉龙和双首玉龙两种。其形状有璜形、玦形、螺旋形、S形、W形及有翼形几种。
出土的楚国盘折状玉龙,其身、首、尾、足常相连成一器,并多呈扁平狭长状,不如其他地区玉龙伸展,这也是分辨楚国玉龙的原则之一。
战国玉龙也常与其它主题纹饰合雕,大约可分为龙螭合雕、龙凤(鸟)合雕、龙凤蛇合雕、龙凤饕餮合雕、环璧合雕等。
在装饰方式上,除最常见的谷纹外,其装饰纹饰还包括云纹、鳞纹、丝束纹、羽毛纹、回卷纹、菱形圆形等纹饰。
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玉龙,无论是形制或纹饰上,较商周时期的更加短小严谨,有明显的突破与超越。
一、龙首
大多为椭圆形或尖圆形,又有方形锐角。龙首方向可分为:
1.顺势前倾
2.回首上扬
3.回首下垂
4.回首平正
二、龙角
战国早期玉龙角多不明显,至战国晚期则出现尖翘卷角,形制极为夸张华丽,并具有飞扬的姿态,对后代龙角造型影响很大。大致可分为:
1.长翘平截
2.尖翘卷角分叉
3.尖翘卷角不分叉
三、龙唇
战国玉龙的上下唇的变化很多,并且上长下短。大致可分为:
1.闭口
2.开口上方圆下平截
3.开口上方圆下卷翘
4.开口上卷翘下卷翘,楚墓出土的玉龙大多是上唇颇长,下唇如钩。
四、龙舌
玉龙有舌,在战国时期极为少见,曾侯乙墓的双龙佩,所透雕对称的两条卷龙,则作张口吐舌状,且长舌阴刻成蛇形。
五、龙牙
玉龙有牙,战国时期较少见,而《古玉图录初集》中三龙形璧上则有锐牙,是战国晚期的风格。
六、龙须
战国时期不多见,出土的有战国晚期楚国长丰贵族墓的玉璜。
七、龙耳
战国时期龙耳的变化也很分明,大致有:
1.方翘形(云头形)
2.尖翘形
3.尖形(叶形耳)
八、龙目
战国玉龙可分为有目和无目两种,其形状有:
1.椭圆形(橄榄形),又有双钩橄榄形眼。
2.圆形
3.无眼
九、龙足
战国玉龙的脚多作拳足状,尖爪,可分为:
1.一足尖爪拳曲
2.一足二尖曲爪
3.二足尖爪曲足
4.三足走兽形,属于战国晚期风格的代表。
十、龙尾
战国玉龙的尾部也极有变化,且姿态生动。可分为:
1.平尾不分叉
2.平尾分叉卷曲
3.尖尾不分叉
4.尖尾分叉卷曲
永不退缩
迎难而上
才是中华龙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