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专题(3)——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古诗词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唐诗人之一,他的诗在当时就广为流传,上自宫廷,下至民间,让人意外的是,其声名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白居易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他的诗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化圈子里,同时也风靡街头巷尾。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名篇不仅在长安城里众人皆知,就连小孩子以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当时白居易的“粉丝”遍布长安城,有人甚至将他的诗句文在身上,以此作为时尚标志。甚至据说当时的青楼女子,也以会吟诵白居易的诗而身价倍增。后来,当元稹为白居易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言,其中提到白居易的诗非常受欢迎,曾有鸡林国的商人来到长安买白居易的诗,只为献给宰相,因为宰相最爱白居易的诗。
有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搜集整理的唐晚期奇闻逸事集《幽闲鼓吹》和宋人尤袤所著的《全唐诗话》等书中均曾提到过。文中说白居易应举,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当时很著名的大诗人顾况。顾况一听说来人名叫“白居易”,便大笑起来,他说:“米价方贵,居大弗易。”意思就是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翻看白居易的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连声叫好,并说:“好诗!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由衷地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
这个顾况开白居易名字玩笑故事是真是假,后人无从考证。不过要说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应是一首应考习作,大部分说法是白居易16岁应试时所作。按当时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之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必须承认,这首诗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后来也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严谨,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每一句都很好,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尤其好,更不易的是,这两句后来纳入了成语的范畴,沿用千年。
■身世门第未可免俗
白居易这样一个生前身后都诗名远扬的大诗人,竟然绞尽脑汁为家世编织了一个弥天大谎。这瑕疵引来后人的无数诟病。这是为什么呢?
白居易曾经为祖父、父亲写过两篇家状。所谓家状,就是家人的生平介绍。他在家状里说,白家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楚国的太子建有一个儿子,名叫胜。胜自称为“白公胜”,于是后来就有了白姓。白公胜最后在楚国被杀掉了,他的儿子就逃亡到秦国了。此后,白氏家族在秦国生活下去,并且世世代代都做将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起。然而,白居易的籍贯是山西太原,白起是秦国人,在现今的陕西地区,二者之间又怎么联结起来呢?白居易说,白起因被追杀,走投无路自杀,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再次想起功勋卓著的白起,可是此时白起自杀了,只好封赏他的儿子白仲,将他封到了太原。从此,白氏家族就在山西太原繁衍生息了。
从表面上看,白居易将家族的情况一代一代描述得很清晰。然而,人们经过考证发现,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纯属个人杜撰而已。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史学家研究发现,白居易的祖先既不是楚国太子,也不是秦朝大将,而很有可能是来自西域龟兹国的胡人。汉朝时期,有个小国叫龟兹,位置大概是在现在新疆的库车。那时龟兹归顺于汉朝,而当地有个白山,于是朝廷就赐给当地人一个汉人的姓氏,就是白姓。
之所以白居易要杜撰一个家族历史,是因为自魏晋南北朝时就很讲究出身门第是不是高贵,官职上也会体现出门第高低。到了唐朝,特别是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再沿用这样的官职制度,可人们也会在意这些。因此很多诗人都喜欢说自己出生在一个怎样高贵、有渊源的家族。白居易只是未能免俗。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白居易自37岁左右调入长安为官,就一直处于意气风发的状态中。他主职左拾遗,帮助进行拾遗补缺,因此他认为自己必须勇于献言献策。同时,他又是翰林学士,要参与起草国家最重要的文件,所以他内心又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肯定了他勇敢谏言,并说他有时不惜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唐宪宗还因此和别人抱怨,明明是自己亲自提拔的白居易,他居然还敢当面批评自己,让自己下不了台。
正在白居易踌躇满志之时,白居易的母亲白陈氏不慎坠井而亡。直到元和九年的冬天,他守丧结束,重新回到长安就职。回到长安后他被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具体就是劝导太子要守礼有德。不过这个官职实际就是个闲差。不久,一场震惊朝野的大事从此改变了白居易的人生。
元和九年六月初三,天还没亮,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分别准备去上朝。走到半路,埋伏在路边的刺客突然冲出来行刺,当场将武元衡杀死,且将他的头砍下来带走。不远处的裴度也遇刺了,但只是受了重伤。天子脚下,竟然肆无忌惮地发生了这样一起恶性案件,而歹徒还能扬长而去。一时间,整个长安城弥漫着浓浓的恐惧氛围。白居易对此非常愤怒,据说当天中午他就上书朝廷直陈己见,要求尽快捉拿凶手,查清幕后主使。
白居易身为左赞善大夫,理论上不应涉及朝政,可他不知是忽略了自己的身份、职位,还是太气愤以至于顾不得这些条条框框,总之他奏疏朝廷,而这份奏疏两天之内就传遍长安城了。掌权的权贵们对此很不高兴,他们说白居易的母亲坠井而亡,他却写了咏井的诗,这是不孝,没有资格再做左赞善大夫,将其贬为江州司马,也就是去现在的江西九江地区做个闲官。实际上,白居易并未写过这样的诗。不过,被贬到江州的白居易并没有一蹶不振,著名的《琵琶行》就是在那段时间面世的。
■人间相见是何年
白居易得罪朋党,在官场上一再受罚被贬。但值得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
公元801年,白居易在长安首次跟元稹相遇,二人同时通过了吏部的考试,同时被朝廷授予同一个官职——校书郎。校书郎的工作比较清闲,两个人于是有比较多的时间交往。他们一有闲暇就在一起诗酒征逐,互相唱和或者写给对方很多诗歌。有一阵子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元稹在越州(今绍兴附近)做刺史,他们常写诗唱和,把写好的诗放在一个竹筒里面寄给对方,由此产生了一个名词叫“诗筒”,就是放诗歌的竹筒。
两个人竟还在同一天作诗思念对方。公元809年3月,元稹被朝廷派到四川去出差。大约半个月后,白居易和他弟弟白行简及友人到城南曲江去游玩。晚上众人喝酒吟诗,白居易突然放下酒杯叹了一口气,说今天元稹大概已走到梁州了吧,随后提笔写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在他写完这首诗的十几天后,白居易收到一封元稹请人捎来的信,信中说那日住在梁州的驿站里,晚上做了个梦,梦到白居易、白行简这些朋友一起在长安城南游曲江,梦中正玩得高兴就突然梦醒了。元稹在信里赋诗一首《梁州梦》。一算日期,元稹做梦的日子正好就是白居易他们在城南游玩的那一天。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所以白行简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三梦记》,三个梦,其中一个就是记载这一段事情。
公元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消息传到洛阳,白居易伤心地写了一首《哭微之》,并作《祭微之文》,又为元稹写了墓志铭。在此后的岁月中,白居易多次写诗追忆元稹。 (本文部分素材参考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唐诗鉴赏辞典》、《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和李国文《说唐》等,中国电视报记者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