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从“马车铁道”说起
马车铁道
马车铁道,是用双马拉着有铁轮的车厢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这种车辆早在十八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纽约,1896年传入日本,1907年传入沈阳。
据《沈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0月,沈阳商务总会与日商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9万元(奉票),股票四、六分成(中六日四),当年就动工铺设铁轨,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从小西门铺到奉天旧站(今老道口),第二期延至奉天站(今沈阳站)。翌年1月4日通车营业,全线起自小西门,经小西边门、十间房(今遂川街)、老道口到达沈阳站,长约6公里。在这条线路上,有200匹马、29台铁轮车辆运行,每天往复160次,平均客运量约7000人次;乘车旅客分段付款,票价(小洋)3钱至6钱不等;宣统元年(1909年)12月,当时的省会警务局向公司每月征收123两白银作维修马路的经费,票价上涨20%。这就是沈阳最早出现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沈阳最早与外商合办的一家企业。
沈阳的马车铁道,晚于西方百余年,是日商大仓祖将其国内淘汰的车辆倒买到中国来的,从中捞了大量油水。不久,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中日合资商办的签约到期,便逐步停止营业;所铺设的铁道也陆续挖拆,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31日才全部拆除,马车铁道的历史宣告结束。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次年着手修筑有轨电车,先修好从大西城门经由太清宫到小西门的路段,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通车;又赶修从小西边门到西塔的路段,于同年11月5日通车。这时,原经营马车铁道的日商大仓祖,曾多次要求与中国合办,一度为奉天当局拒绝,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大仓祖再次要求投资,日本驻奉天领事馆又出面干予,奉天省政府才被迫同意成立“中日奉天电车联络运输事务所”,将小西边门至西塔和西塔至奉天站的线路改为联运线路,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1日正式办理联运业务。
民国十九年(1930年),奉天市政公所又开辟了由太清宫至大北门的有轨电车线路。这就是沈阳兴办有轨电车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接受奉天市电车厂,于1937年将大北门直到奉天站的线路改称一线;将大西门到太清官的内线改称二线;又从大北门起把线路延长到大东门、从奉天站起把线路延长到南五马路;还开辟了从大西城门经南市场到奉天站、从民族电影院到新华广场、从大东门到黎明厂及从南五马路分别到崇德街、兴顺街等线路。从此,有轨电车成了奉天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有轨电车在沈阳交通发展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解放初仍大力发展过,但它受线路严格局限、噪音太大、施工繁杂,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1951年9月30日,无轨电车开始在沈阳市内运行;同时,着手拆除有轨电车铁道支援鞍山大连。1974年8月,沈阳的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被拆掉了。
今天,拖着两条“长辫子”的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在沈阳市内四通八达,联接着全市数十条主要街道,而且日臻发达,为振兴沈阳服务。
作者:牧笛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