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开国皇帝,却有三种不同的庙号,这里面的学问很大
一般开国皇帝去世后都会被继任皇帝确立庙号为祖,但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庙号并不同,比如我们熟知的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上太祖,这里面要说一下,由于历史上的误传,把刘邦的庙号说成高祖,实际上他的太祖,谥号是“高”,他就是汉朝的太祖高皇帝,就被误传为高祖。而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是高祖,我们不熟悉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晋武帝司马炎的庙号是世祖,开创帝业的皇帝虽然庙号是祖,但却各不相同,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和家族出身有关
典型的庙号为高祖的开国皇帝是杨坚、李渊,两个人还有亲属,杨坚是李渊的亲姨夫,而两个人先辈位列在西魏八柱国十二将军之列,杨坚的岳父、李渊的外祖父是八柱国中的独孤信。这两位的祖上都是将军层次的人物,是很有名望和身份的。也就是杨坚、李渊他们并不是白手起家。那么在取得天下后,他们选择追尊自己的长辈为太祖,杨坚追尊父亲杨忠为太祖,李渊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那么在他们死后,继任皇帝能在确立他们庙号的时候一般只能选择高祖。
一个问题摆在这,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能不能追尊自己的父亲或许祖父为太祖,自己死后的庙号是高祖呢?刘邦和朱元璋完全不能,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真的没有汉朝天下做出什么贡献,也不是什么奠基人,他的身份完全和太祖搭边。朱元璋的父母都是灾荒出现的时候饿死的,朱元璋接近白手起家,他的父亲也没有给的帝业带来什么,也不具备太祖这样的庙号。
二、庙号太祖和高祖的本质区别
看似就是简单的庙号,但两者区别很大,《文子·道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夫无形者,物之太祖。”这可能是中国历史关于太祖最早的记述,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事物的原始就是太祖。一个王朝的太祖就是这个王朝的绝对开拓者,并不一定是开国君主,而是帝业的奠基者。比如晋朝,司马炎完全是吃现成的,他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才才是整个王朝的奠基者,到司马炎的时候篡位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个时候,他就不能只能把太祖留出来,给自己的父祖。司马炎没有选择追尊自己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而是追尊为高祖,追尊父亲司马昭为太祖。看似异常的举动,其实确有特别大的权力哲学。假设追尊司马懿为太祖,那么晋朝帝业源自司马懿,形成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分支,并且司马师属于司马懿长子,地位要高于弟弟司马昭,因司马师无子,司马昭把次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按照嫡长继承制,司马攸继位的说服力要高于司马炎。因此,司马炎打破常规,选择追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这样,作为司马昭的长子,继位的正统性不会得到质疑。
三、政治的需要
赵匡胤虽然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父亲赵弘殷也是后汉和后周的名将,和杨坚之父杨忠、李渊之祖父李虎可以算是一个层次,按理说,追尊赵弘殷为太祖也是正常的,但赵匡胤追尊的是宣祖。隋唐两朝都有追尊先辈为太祖的先例,后唐也追尊李克用为太祖。似乎追尊赵弘殷更合理,但有一个问题隋朝的杨坚、唐朝的李渊取得天下都算不义,赵匡胤夺得天下的方式也不是很光明。再学隋唐开国皇帝追尊先辈似乎不妥,也可以表明自身开启帝业不是其父开创的,而是陈桥兵变这次偶然的事件是不得也而为之。而杨坚、李渊如果不“让出”太祖,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先辈虽然开创帝业,但没有像曹操、司马懿这样成为当时的权臣,成为实际权力,只是朝廷的一员武将,离皇帝还有很大一截差距。追尊更多的时候是彰显祖先的功绩,团结皇族的需要。在帝王面前,这些礼仪化的东西,完全就是一种政治形式。
太祖和高祖都可以作为开国皇帝去世后的庙号,一般情况下,太祖庙号没有被追尊就会优先给开国皇帝上太祖庙号,一旦太祖属于先辈,就是高祖,高祖再属于先辈就是世祖。在父子相继的封建王朝,太祖意味着源流,是正式皇帝中最高的庙号,给先辈意味着不忘自己来自于哪里,也说明自己血统高贵,可以自创天下。自己把“太祖”留下,说明自己是顺应天命称帝。开国皇帝的庙号,仅仅是死后入宗庙称号,太祖、高祖、世祖区别不大,都是万世不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