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14世纪的东西方交往史上,泉州无疑是一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历史坐标,且为中国首次出现的非行政中心的大城市,亦是欧亚商业移民最稠密的国际社区和世界主要宗教共存一城的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这是欧亚大陆从未有过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其时世人知 Zayton(刺桐)如今人知纽约。
一线城市的概念
“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城市。“一线城市”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主要体现在商业活动中具有重要市场的地位。现代社会评判“一线城市”的常见标准包括:人口、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文化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地位不可撼动。2020年5月29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榜单中,进入“新一线”的15个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泉州与福州、厦门等30个城市进入“二线城市”。如果将此榜单往前追溯千年,只有泉州才是当时中国的“一线城市”!当然,古代并无“一线城市”之说,而是谓之“大城市”。北宋·宣和二年(1120),泉州知州陆藻复葺罗城旧址,增筑外砖内石,并作《修城记》,记云:“泉距京师五十有四驿,连海外之国三十有六岛,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① 所谓“画坊”,乃唐宋划分市街坊里的行政单位,如今日所称“社区”。不少史学家认为,泉州城这80个画坊和50万人口是虚数。其实不然。据杨清江先生数年来从明清文献中已考证出,宋代泉州城五大城厢75个画坊的名号(尚有5个坊的名号查无)。故杨先生认为陆藻《修城记》所云“城内画坊八十”是可信的。换言之,北宋宣和年间,泉州城内至少就拥有75个以上个的社区。人口考量方面,自北宋起泉州就是一个人口大州。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泉州户数96581户,人口约50多万,位居福建首位。元丰间(1078—1085年)泉州已上升为全国人口超20万户的八大州郡之一。《舆地纪胜》卷130《风俗形胜》则称:泉州城人口80万。元丰八年(1085年),泉州主客户20余万户,人口超过100万,被称为富州。又经150余年的发展,至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增至25.57万余户,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南宋淳祐间(1241—1252年),泉州府总计户口255758户,人口约1329940人,其中主、客丁348874人。据《泉州府志》载:“主户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客户五万八千四百七十九,主丁二十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七,客丁一十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丁为成年人)。可见外来人口已占本土人口一半多,其中很大部分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外国蕃商。
宋代律法规定,外国人“法不当城居”。由于外国商人大量涌入泉州,故泉州官府辟罗城南城墙护城河以南(今后城壕沟以南)为特区,以居外国侨民,故称番坊。
宋罗城南护城河以南为南厢,
辟为蕃坊。图为八卦沟之涂门段
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诸番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番人巷。”据杨清江先生已考证75坊之“蕃坊”位于南厢,其范围为城南古街巷如半蒲街(今涂门街)、胭脂巷、大郎巷、奏魁巷(今羊公巷)、讲武坊巷、后荷巷(今为民权路)、东鲁巷、灵慈宫沟巷、灶仔巷、排铺街、寮仔街、聚宝街、青龙巷等,疑即当年的“番人巷”。”所谓泉州番坊,大概就是由诸多番人巷组成的大番坊。”②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居住泉州的波斯人在罗城南面护城河外建起第一座清真寺,说明当时定居蕃坊的阿拉伯商人数量很多。
蒲寿庚这位宋元鼎革之际泉州举足轻重的蕃商首领“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憧数千”③,其府邸便是位于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周围约三百亩。时至今日的一些城南地名便是当年蒲氏府邸的遗址:大隘门,蒲氏府邸的大门;待礼巷,蒲氏接待贵宾之处;讲武巷,蒲氏讲武堂所在;东鲁巷,蒲氏子弟读书之处,因朱熹誉泉州为“海滨邹鲁”故名;灶仔巷,蒲氏兵营厨房。棋盘园:蒲寿庚为娱宾客,在花园北面辟一棋盘园,以三十二名美女为棋子,听候弈棋者号令进退,其遗址今即称棋盘园;三十二间巷位于涂门街西段南面,为三十二名充当棋子的女子夜宿之处,阁楼,一人一房;花园头、溪亭、池仔墘:花园头位于棋盘园以南,与溪亭、池仔墘连成一片,传为蒲寿庚花园。另外,丰泽区东海一带亦留下蒲氏遗迹:“天风海云楼……宋季蒲寿庚建,以望海舶。”④棋盘园遗址。三十二间巷的古厝, 其门窄小,以供棋女出入。
当然,除城南蕃坊之外,北宋罗城内也有“夷夏杂居”现象。元祐间遭贬起用任泉州府教授的郑侠谓之“市廛杂四方之俗”⑤。南宋·刘克庄后来也称,“民夷杂居”是泉州郡城的“四难”之一。⑥到了南宋,城南蕃坊随着蕃商“住唐”人数的递增,溢出镇南门,向东迤逦于近郊的法石港,沿江上下,十里繁华。宋罗城通淮门护城河外至津头埔一带又形成另一处蕃坊。1998年津头埔旧城改造时一次性抢救性发掘60多具宋元伊斯兰教墓盖石,这轰动一时的新发现说明宋罗城东南亦有阿拉伯商人的聚居区。
其实,居住泉州蕃坊的外国蕃商不仅有波斯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还有印度人、意大利人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商人。“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⑦“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生于泉者,其人以十数。”⑧……泉州申遗项目补报文本(2020年版)所提出的“世界性多元社群”、“多元社会结构”等新概念,很大部分就是来自这些文献记载和蕃坊遗址考证。
【编后语】乡音君尤为欣赏上期北京泉州学者引用泉州俗语“头过身就过”来形容比喻泉州申遗顺利闯过第一道难关的重要意义。但愿本月下旬,泉州申遗项目福州上会评审能够顺顺利利“头过身也过”!本文是乡音君邀请作者阐述为什么说泉州是宋元中国“一线城市”的首篇。下期则是从文化包容和制度先进等角度分析。欢迎诸位看官继续关注。别忘了顺手点击右下方的在看和点赞,以示鼓励。乡音君这厢有礼了!
①宋·王象之〈福建路泉州〉《舆地纪胜》卷134。
②杨清江:《宋泉州“城内画坊八十”考》。
③明·嘉靖版《藁城县志》卷9。
④黄仲昭:〈宫室·泉州府·晋江县〉《八闽通志》卷73。
⑤宋·郑侠:〈代太守谢泉州到任〉《西塘集》卷7,四库全书本。
⑥宋·刘克庄:〈吴洁知泉州〉《后村先生大全集》·卷62,四部丛刊本。
⑦宋·祝穆:〈泉州事要〉《方舆胜览》卷12。
⑧宋·林之奇:《拙斋文集》卷15。
连续五天 五重特惠(期限:7月1~5日)
《天下之货仓》 北京·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