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湖四面寺走出来的唐宣宗
四面寺又名大中寺,唐宣宗李忱微时,遁迹为僧,游于此,隐居于此。
我曾到家乡太湖县城北边四面尖山腰的四面寺去过两次,寺庙已毁,但留废墟,尚存石桥、石塔、石柱、石砌地道、石雕佛像,还有一些石构件,好友余世磊说,唐宋时期,高僧大德诸如禅师法智、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相继在此住持,开坛说法,名闻遐迩,有则禅宗公案“四面无门山岳秀”就是源于四面寺。可惜啊,先后毁于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之役、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和十年浩劫!如今蔓草荒烟,徒自寻幽访古而已。
四面寺又名大中寺,据《庚溪诗话》、《舆地纪胜》及《太湖县志》记载,唐宣宗李忱微时,遁迹为僧,游于此,隐居于此。李忱是唐宪宗的十三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始封光王。传说李忱题诗《咏四面寺瀑布》:“穿山度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五灯会元》有此记载,只不过说是李忱避地其封地江西时与黄檗禅师“瀑布联句”,头两句文字上稍有出入,乃是“穿云度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唐宣宗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四面寺怎能、怎敢留住他呢?
唐宣宗是个传奇人物,小时候寡言少语,宫中戏谑称其“傻子”,十岁身患重病,病愈后,为避宫廷轧乱,趁此装疯卖傻,逃出皇宫出家,三十六岁时,其侄唐武宗崩殂,宦官们觉得李忱容易控制,于是乎迎接李忱回朝登基为帝,是为唐宣宗,年号大中。唐宣宗登基第一天就雷霆般解决了祸乱朝纲近三十年的“牛李党争”,把权贵奸佞全镇住了,并废除旧政“会昌法难”,重兴佛教,敕改四面寺为大中寺,特地从朝廷运来十二根汉白玉石柱,扩建寺庙,以报当年佛祐之恩和对佛教的尊重。
唐宣宗即位五个月后,决定宰相人选,首先想到的是擅写讽喻作品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他悲痛中写下《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勤政严法,整肃吏治,重视人才,从谏如流,大臣们惊叹其隐德。他酷爱学习,喜读唐太宗《贞观政要》,在位十四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人称“小太宗”。
据古书记载,有很多故事耐人寻味。
《唐语林》记载,唐宣宗强记默识,宫中厕役之贱及备洒扫者数十百辈,一见辄记其姓字,或将有所指念,必曰:“召某人令措某事。”无一差误者,宦官宫婢以为神。簿书刑狱卒吏姓名,纷杂交至,经览多所记忆。
《东观奏记》记载,从晦和尚住安国寺,道行高洁,兼工诗,以文章应制。唐宣宗每择剧韵令赋,从晦亦多称旨。累年供奉,望紫方袍之赐,以耀法门。上两召至殿上,谓之曰:“朕不惜一副紫袈裟,但师头耳稍薄,恐不胜耳!”竟不赐,悒悒而卒。
《旧唐书》记载,帝(注:唐宣宗)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宝历(注:唐敬宗年号)已来,中人擅权,事多假借,京师豪右,大扰穷民。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旧时人主所行,黄门先以龙脑、郁金藉地,上悉命去之。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兴替有数,其若是乎!(晏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