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疯狂购物的人,都需要被理解被关心
每年的双十一,销售额都大的惊人,人们不惜熬夜,去计算比超级女生决赛还复杂的算法,购买多的惊人的东西。
我所在的学校,双十一之后,宿舍楼附近的广场上,各快递公司索性搭起了帐篷,学生们拥挤其中取快递的情形,堪比二十年前,县镇一年一度的庙会。
同时繁忙的,还有学校里快递中心的退货处。
就算是退货,还是有数不清的快递排山倒海的过来。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买的东西都不是必需的。
口红屯的是第20支;手机打折干脆换一个吧,虽然现在的还能用;
衣服,化妆品,这么便宜,买回来用不上放起来;
家居用品,买多少也不嫌多,总有替换的一天。
于是有人呼吁,这是消费主义的陷阱。是那些广告商在给你洗脑。
对,是的。但问题不仅仅在这里。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买多少东西都不可厚非,只要自己开心。
真正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购物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自己开心?
自己的心情怎么了?需要用购物来调节?
精神上的需求,能够用物质填满吗?
是的,每一个买买买的人,都有不可言说的寂寞。
我刚参加工作时,终于有了自己挣的钱,一直在不断地买衣服。
家里的衣柜很快就堆满了,很多衣服因为廉价,穿一两次就送人或者扔掉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直到有一天,我去一个小姐妹家里做客,她和我的年龄相当,在本地一家龙头家装公司做设计,收入不菲。
我惊讶的发现,她新婚的房子里,两个卧室的衣柜全部挂满了,书房里还放着两个简易衣柜,也满了。
问题是,有三分之一的衣服标签都没剪,她说,顾不上穿,还没轮到穿它们。
这不是浪费吗?震惊之余,我反思很久。
回家后,看着自己的衣柜,虽然没有达到她的程度,但性质是一样的。
我缺衣服吗?不缺。款式,功能重复的衣服也有不少,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用心理学内观一下。
毫无疑问,我是要满足内心集聚已久的空洞,是内心的匮乏感。
家里穷,从小到大,没穿过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衣服。
青春期之前一直穿着哥哥替换下的衣服,青春期之后一直穿姐妹们穿腻了的衣服。
上大学生活费三到五百,刚够吃饭。
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从来不敢乱花。
但是作为一个女生,心里从小到大憋着一股劲,想拥有只属于自己的衣服!
如今终于自己挣钱了,甩开膀子买买买。
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暴饮暴食,现实早就满足了,无非就是填充心理的匮乏。
想到这里,我突然对买衣服不再有兴趣了,也对满衣柜的衣服不感兴趣。
从28岁那一年开始,直到现在,对任何非必要的,有形的实体都失去了兴趣。
不再买包,衣服,首饰,化妆品等任何多余的东西。
因为我懂了,物质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匮乏。
心灵的空洞,需要找到合理的方式填补。
有个五十多岁的姐姐,每次朋友聚会,总是从拿出各式小商品送给我们。
有眉笔,眼线笔,粉底液,唇膜,面膜等等。
她说,她每天都在等着薇娅直播,这样让她感觉,身边有个人在陪伴着自己。
每次听到薇娅说,倒数开始!十,九,八,七……
她就控制不住激动地心情下单了。
每天都下单,买到的东西自己用不完,只好到处送人。
她也想控制自己,但是后来放弃了,觉得开心就好。
我相信很多人只喜欢购买的那一瞬间,收到东西的那一刻,后来很快就不喜欢了,把东西放在角落积灰。
日常生活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我们只是为了心理满足。
所以总是会有人呼吁:小心被消费主义绑架!被商家割了韭菜!被广告故意洗脑!
但是,人们听了也不当回事。
被商家蛊惑又如何?我就是图个心理高兴!
是的,消费主义的理论分析的很对,剁手党也说得没错!
每一个买奢侈品的人,都有着对被认可,被看见的内心需求;
每一个爱买家居用品的人,都渴望家人之间的陪伴和温暖;
每一个热衷包包的女孩子,心底都有不安全感;
每一个囤积化妆品的人,都有对自己生命中不满意的地方。
是的,每一次冲动消费,背后都是生命中的缺失。我们其实事后都有内疚感,但是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才想把自己的手剁了。
只可惜,渴望购物的手,是从心里伸出来的。
所以,每一个喜欢买买买的人,都需要被体贴,被关爱,被理解,被抚慰。
如果女朋友总是想买东西,请多关心她是不是有只能独自消化的心事;
如果家里的老人爱买东西,请问问他是不是有未了结的遗憾,或难解的孤独;
如果丈夫爱买东西,请思考他是不是有未完成的心愿?
如果自己特别爱买东西,是不是生活中有想做又没有去做的事?
心灵世界的渴望,靠物质是填不满的。
感情世界的冰雪,只有用感情去融化;精神家园的渴望,也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浇灌。
只有找到人心深处,隐匿起来的黑暗,照亮它,去爱,去理解,去看见。
心安定了,温暖了,充实了,光明了。
购物的手才能停下,钱才能不浪费,心里才能真正的幸福。
我们才能不再需要靠物质麻醉的幻觉,最终迎来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