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式养老:正在毁掉大量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有些人会问,意大利的老人的养老生活是消费;土耳其的老人养老生活是回归田园;甚至有些英国老人退休后还能二次创业,为什么我们中国却难以做到呢?因为我国的退休老人正在进行“废物式养老”。而“废物式养老”:正在毁掉大量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何为“废物式养老”?老年人在退休后就会被视为“老弱群体”,被子女“圈养”起来,什么都不需要做,每天晒晒太阳、做做饭、看看孩子、跳跳广场舞,杜绝了老年人所有的私人生活,这样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就会变成“废物式养老”。
“废物式养老”虽然并不好听,但是确确实实体现出中国大部分养老生活的真实面貌。
对老年人来讲,身体尚不如从前是老年人的主要心理障碍,中国老年人是最服老的,首先老年人的观念就已经把退休后的美好养老生活断送了,其次对于老年人来讲心理上的问题要大于身体上的。
有一个词叫“退休综合征”,退休是好事怎么会成“病症”?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人在不工作后生活的节奏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发生变化,这会马上引起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导致焦虑、自卑,时间长了只会认为自己“老了,没什么用了”。
“广场舞”是当今中国老年人养老生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看似热闹的广场舞,实则蕴含着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娱乐匮乏,精神方面得不到满足,再加上日常帮孩子带娃,就如同一套枷锁束缚住了老年人的私人文娱生活。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金钱观,老年人攒了一辈子的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却少之又少。在中国,老人走后给儿女留下一笔遗产似乎成为了传统,养育后代时处处为孩子花钱,子女成人后依旧没能摆脱这个习惯。
在子女看来,能让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最大的孝道,中国大多子女心中的“享受”就是每天什么事都没有,衣食无忧,这就是享福了。正因如此,老年人心中想要的生活正在被一步一步扼杀。
“废物式养老”这个词虽然近年来才出现,但是这个现象早早的就被搬上春晚的舞台。“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再找个老伴,...不对!我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叫精神焕发,老树生新芽,金色的夕阳多么灿烂辉煌!”
赵丽蓉老师在舞台上表演小品《妈妈的今天》让无数人津津乐道,但也反映出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受子女干预部分过多。老年人也是有温度有激情的,如果剥夺老年人仅存的热情,那才是大不孝的处理方式。
当下年轻人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孝敬老人,殊不知让老年人一步一步陷入了“废物式养老”,让老年人脱离这个时代,渐渐的老年人会感觉自己什么都插不上手,做什么都是错的,这会让本来就怀疑自己的他们失去该有的快乐。
据研究报告统计,中国有两亿老年人没有上过网,甚至有的老年人连微信扫码都不会使用。在这网络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老年人还有那么多接触不到网络,这背后恐怕和子女的干预也脱不了干系。
年轻人总是埋怨老年人电视购物中频频上当,却从不向老年人普及网络知识。担心老年人有了微信后会随便给人转账,甚至干脆不让老人使用微信这类聊天软件。这也让老年人颇有压力,加深了老年人与时代脱轨的进程。
在这个时代,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忙到无法和老人进行有效沟通,这就很难知道老年人的想法,就会直接忽略老年人的感受。老年人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式,他们需要的更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没有生活能力的“废物”。
当下很多老年人和年轻人激起矛盾的原因就是老年人找老伴。这个话题曾经一度引起热议,很多老年人找老伴子女都是持反对态度,最担心的就是老年人财产被骗。其实从伦理道德上讲,老年人寻求自己的幸福没有任何错误,老年人也是人,需要得到温暖。
这份温暖在子女那里得不到,老年人才会通过找老伴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子女能通过老年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为老人提供帮助,比如支持老人的爱好、教老人学习新鲜事物、带老人偶尔去旅游,这都能让老人重拾青春,充实生活。
对老年人来说最希望的不过就是“发挥余热”,这能让老年人产生成就感,这种感觉可不是有吃有喝就能得到的。但现状是:老年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超出子女规定好的范围就会被扣上一顶“不省心”的帽子。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作为一个退休老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对他“闹事”的方式时哭笑不得,但是总体看来苏大强在二儿子家的生活是他最不开心的,每天有吃有喝,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到楼下转转。
反观苏大强这个角色在小石餐厅帮忙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每天倒到水、扫扫地帮忙收拾收拾却让苏大强笑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每天有的忙,有事做,这样的感觉才是老年人真正想要的。
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其实也有无限的可能,他们需要一份退休后的“工作”来填充自己退休后失落的情绪,也需要充满激情的生活来掩盖身体的老化。希望中国的老年人都能摆脱“废物式养老”,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余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