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不浮须达意——《论语》悟读【409】
言辞不浮须达意,处世不虚总诚心。
《论语》第十五篇第四十章: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 “修辞,只求达意便可。”
【悟读】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
天下之至言也。
语自苏轼《策略第一》。大意是:有需要表达的意思则说,意思表达完毕则止,如此之言是天下最充实的话。
儒学极其重视言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
言辞须达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夸夸而谈,空话连篇,言不及义”,言语之大病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夫子一向主张文质并重,但夫子更反对浮华之辞藻。他认为,达意是言语的主要目的,语言先要把意思表达清楚,才能进一步修饰,如果只注重辞藻的华丽,就是本末倒置了。
“辞”,始见甲骨文,会意字,由表示整理的“乱”和表示刑罚的“辛”组成,本义是诉讼,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后来解释为一般的言辞或文辞,也引申为一种文学体裁;“达”,表达达到,也有“尽”的意思。
对于本章“辞达”的解读,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是外交辞令,奉使传命,力求正确传达,不得使人曲解;一种观点认为是言辞表达即语言的口头形式,不以富丽为工,朱注采此说;一种观点认为是夫子“尚质”的文学思想,是语言的书面形式。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言说,“辞”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使用者的内心想法。从认识论角度看,“辞”须“达”到的不外两个世界,其一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其二主观存在,即意识世界;从认识到表达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从物到意,从意到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东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得意忘形”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