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加咖啡

别人已私定终身,自己尚不知苟且之事,别人已升迁经商,自己才开始手不释卷。
读书虽迟,延修至今,任督二脉仍未打通,结果必是有学无识。所谓有学,贪多则失,杂而不成体系,虽曰杂家,却非复合型人才;所谓无识,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有识者,半步论语治天下,无识者,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
人不是有了方向而后全力以赴,是全力以赴才会寻得方向,走那么远未必为看风景,只是去风景的尽头会见自己,久而久之,自己与方向混为一谈,自己成为自己的处境。人生意义寄托于此,才觉有意义,或许这正是读书的无为之益。
这是一个出版太多、读者太少的时代,有人读书时要以咖啡伴饮,否则无法卒读,窃以为还是内容不够吸引人。《知堂书话》说“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读骚痛饮,读庄佐茶,读那些仿佛生活在别处的小资时尚书,大概得配以咖啡。咖啡与书的结合,本该惬意十足,但惬意的未必是书,或是读书的环境与咖啡的幽香。
小众之好,未必人人喜欢,鲁迅便在咖啡馆里喝茶,为此还写过一篇《革命咖啡店》的文章,从咖啡馆里向外看,世界总脱不了上层知识分子“文化先驱”的权威心态。喝咖啡喝茶似乎是两种生活取向,出席筹备“左联”的聚会时,依旧喝茶,据苏灵扬回忆:咖啡馆中的鲁迅坐在最普通的车厢式四座位子上,边抽烟边喝茶,“穿着长袍,嘴上含着烟斗,烟雾袅绕”。
指间沙流,茫然一年,一年读不上几册,感兴趣者越来越少。即便如此,又添书架,凡事成为一种习惯后,自会生出麻木来。文章忌随人后,读书也是,跟风畅销书,附和读书会,增加谈资的同时,似被无故监控。同行不同利,同书不同读,所缺养分不一,所获自异。章太炎《留学的目的和方法》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有道是本钱已还债主,赢利不知所踪。
大时代出大作品,社会转型期,没有与之贴合的作品,没有引人思考、让人鼓起道德勇气的作品,一堆没有内核的词藻堆砌,即便咖啡,提不起神来。或许无趣的不是内核,而是尚未找到有趣的内核切入口,故无趣的反义词不是有趣,而是遗忘。
读有趣之书,每日能多出一分愉悦。没必要不停地向人说明自己其实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也无效,人们只愿意看到希望看到的,读书的改变默不作声,识泰山者自能奇峰赏月,而不被理解或是一种自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