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静地顿河,说些不关于本书

发誓俄国人的名字绝对是个头疼的问题,长得跟鸡肠子差不多。没事还来个昵称,浆糊啊。读了一大半才明白,呀,这两个人是一个人啊。这两个人以前是朋友,怎么最后这么决裂?

俄国地理上离中国很近,心理上又很远。对俄国人的印象好像就是高高个儿,全身是毛。印度也是,阿三似乎就是全部。我们有种自大的心里,或者是对中国以外的漠视,那种了解中国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就不错了的感觉。说实话也是,我对安徽以外的感觉都是模糊的,走遍安徽都觉得挺巨大的工程。哪天想骑单车个逛下,感觉挺有趣的。俄罗斯是什么呢?很难了解自己的历史,更不用说俄罗斯的了。

不能去哪儿,却可以了解那儿。

《静静地顿河》是抱着无限痛苦读完的,只能说大概名著都要带着无限痛苦的心情去读。但是那些庞大的故事构思是值得钦佩的,由心地说。每个细小的情节都是巧妙的伏笔和设计,看似无意的一句话,等你读到后面才发现它的精妙;这就是成熟的作家吧。无聊的时候也看些流行通俗的东西,关于流行和通俗的界定,我倒不想进行太确切的区分。我的意思是神墓、诛仙、坏蛋、无限恐怖之流,想跟我较真的人,我没兴趣跟他较真。

散文,随笔那些东西,比之小说,很难看出大家的水准。再好的散文,凭的是技巧和天赋,绝大部分作品读完,觉得说了啥,可啥也没说。余秋雨的散文,有些写得的确不错,不过大都浮华缺实,有篇写金陵的印象最深刻,写了城墙写了金陵水,看似很多,看完后我一直在想,他到底想说什么啊?感情也就那么多种,换汤不换药,很容易疲劳的,所以人的审美趋势总要换几个朝代变几次。毕淑敏的文章我也不大讨厌,读她关于她在昆仑上写的散文,也不自觉地发现琐碎,没什么太出色的感觉。意淫之流,金庸开了《韦小宝》的头,像个噱头,火一次就够了。第三个比喻女人是鲜花是可耻的,所以对现在的流行电子书,我不屑于说什么。

其实读什么有感觉就行,想要有什么太深的感悟是可笑的。周星星在《国产零零七》里说古有关公下棋刮骨疗伤,今有我零零七看A片取弹头;跟那差不多吧。有些感觉就够了,别奢望看红楼就能知人间冷暖。

关于葛利高里还是想说些,不完整但完美的人。人只要具有那些不自欺的基本原则或者美德就十分可爱了。他勾搭一个邻居的比他大的女人,先是红军的拥趸者,接着是反革命,最后又投降红军为红军打白军,最后沦落为匪寇,凄惨地死了。看似可笑的经历,其实是痛苦的。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原则,觉得信仰错了,还有勇气面对是困难的。他想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绝大部分时刻是迷茫的,但是他又在看不停地寻找着,不在乎别人说他是个背叛者,即使他痛苦不被两方所相信。悲剧其实是政治的,政治需要愚忠的人。 一个 有自己思想的人,任何时候都活在无形的迫害中。(断网咯,先睡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