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也练不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功夫:天赋异禀是出功夫的关键

你永远也练不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功夫:天赋异禀是出功夫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对于练功夫,我们一般会关注如何刻苦和坚持,然而,会忽略一个问题,问什么同为师兄弟,一样下功夫练,结果,功夫会有高低不同的很大差别呢?真正登峰造极的,就是少数若干人而已呢?和其他门类的技艺一样,个体差别在这里体现得异常明显,我们常常把这种差异,叫做天赋,是因为悟性高低所致。

确实,在练习和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悟性”的差别,对于肢体运动,有些人天性就有感觉,很快就能领会,而有些人只能低头使劲练,还会找不到感觉。况且,练拳的很多技术术语,有很多只可意会的成分,如八极拳的合劲,没有很清晰的标准术语,有的人任凭你怎么去讲、去摆弄动作,也是一头雾水,有的点拨一下就很快理解。即使劲打合了,多数是基本打合,距离完全打合,还有较大差别,一到应用的时候,效果差别显而易见。

关于悟性,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本人以为,还是与人的认知度有关,从目前对人脑的了解来看,可能每个人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先天调动能力不同,会显示出语言、运动、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先天差别,同时,更与成长的环境、知识结构、求知欲、学习方法等有关系,应该是比较复杂的现象。但从结果进行反推分析,会发现这种悟性,还是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偏好程度不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同,有很多朋友不练武,但分析起传统武术来还是很有见地,说明有灵敏的认知,如果把这种认知能力,应用到练拳上面来,就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异禀。有一句最近的流行语叫:“你永远也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借用到练拳上面来,就是:“你永远也练不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功夫”。因此,在学拳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相信师父教的,如果一上来就怀疑,想试试看,就无法练好拳,用“师徒”而不是“师生”方式去传承,是有其合理性的,你都不信,说明还没有基本认知,我们不是说要搞个人崇拜,要盲目相信,不允许有质疑,而是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如何摆正相信与怀疑的关系,有一个需要把握的度。就像梁漱溟所说:“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见识上过于相信自己”,师者,答疑解惑也,要存疑,更要去问,学问学问,不问就学不到。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个现象,练到一定程度后,再见到师父,可能是碍于面子吧,就很少有去问技术问题的了,功夫到一定程度,每上一步台阶都很难,悟性也需要被点化才能开悟。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只有悟性就行了,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还要去实践,功夫是练到身上来的,反之只知道闷头傻练,精神可嘉,但练不出“艺”来。为何古人会留下那么多“拳谚”,甚至很普通的一句话,也非常有哲理,那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到目前为止,有些事情我们还无法参透和理解。悟性+苦练,会使我们练出真功夫,更会让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达到更高的水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