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中国第一性学家李银河,捧着丈夫王小波的丑脸说道:你那么聪明,干脆辞职吧!赚钱的事交给我
1997年4月10日凌晨,45岁的“天才”作家王小波,半夜发出几声惨叫,独自死在了家里,他的好友胡贝,让印刷厂连夜加班赶印“黄金时代”,这背后有什么隐情呢?
尽管王小波去世已经快20年了,青年评论家李静仍然眼圈泛红,哽咽地说道:“当时一位同事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的脑袋感觉就像轰的一声要炸了,然后在办公室里失声痛哭,那是我第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嚎啕大哭。”
那时她才26岁,情绪稳定后她找到领导,希望他们杂志社能做一个王小波的纪念专版,领导却顾虑重重,因为当时的王小波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个不入流的“黄 书”作家而已,他的文学份量领导还得掂量一下。
李静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王小波的这个专版效果一定会非常好,将来文学史上一定会有王小波的一席之地。
后来果然如李静所料,王小波死后一个月,他的小说引起了“轰动”被抢购一空,印刷厂连夜加班也赶不完那些订单。
1992年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捧着他的脸说道:你既然那么喜欢写小说,干脆就辞职吧,赚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得到妻子的支持后,王小波毫不犹豫辞去了体面的工作,从此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几年时间过去,他却一直没有得到同行们的认可,王小波甚至自嘲道: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是他写的小说太烂了吗? 恰恰相反,喜欢他的读者称,他的文字就像是原子弹,能够直击人的灵魂,既让人笑又让人哭,看似很俗气却又透着一股欲望的优雅。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花了20年时间,前后修改了好几次的一部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叫“王二”的知青,和一个女医生之间的情感纠葛。
因书中呈现出很多“赤裸祼” 男欢女爱的描写,而被人误以为是一本黄 书,但事实上王小波表达的却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他用反讽的写法写,读得懂的人说他写尽人性,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有内涵,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高晓松就曾说过: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是我读过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高晓松虽然现在人设崩了,但是这句话说得对。
1992年《黄金时代》在香港顺利出版,不过却被迫改成了《王二风流史》,这本书在国内的出版之路,却是一波三折。
《黄金时代》不被当时主流文化认可,被抨击成下流, 低俗,最后即便是编辑赵洁平冒着被开除的风险 ,私自出版了6000本,结果还是却被雪藏了。
王小波并没有因此气馁,写杂文也是他的强项,《沉默的大多数》收录了王小波所有的杂文。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像这样能够一针见血的句子,他是信手拈来的。
他的许多至理名言被人当成了精神食粮,有人说他能和鲁迅相提并论。
从1995年1期起,《黄金时代》开始在《人之初》杂志连载,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了,遗憾的是王小波却突然不告而别了。
1997年4月10日,半夜11点左右,邻居突然听见王小波发出了几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当时他们没有下楼去求证,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才发现王小波死了。
王小波的额头上有一块淤青,牙印上还有血印,墙上到处都是抓痕,死的姿势让人看了也格外难受, 他面顶南墙,身体弓着,被人发现时已死去多时了。
他走得太突然,后来经公安法医鉴定:心脏病发猝死。
那时他的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妻子李银河还在国外学习。几个哥哥也都在国外,王小波生前好友胡贝等人主动帮着王小波的母亲,料理他的后事。
胡贝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深知王小波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黄金时代》没有被认可,于是他打电话给出版社,希望他们能帮个忙,连夜加印《黄金时代》 的封面,到时他想盖在王小波的遗体上,让王小波走得安心一些。
追悼会结束后,胡贝等人将王小波的遗体送到了火化炉,连同着《黄金时代》和他一起烧成了灰烬,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王小波去世一个月后,他终于心愿以偿了。
中国文化馆出面替王小波澄清:《黄金时代》并非色 情,而是艺术。
一时间洛阳纸贵,“时代三部曲”登上各地排行榜。一位资深记者说:多年来,没有哪一部严肃小说受到这样广泛的关注,它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然而,逝者已矣,王小波永远无法聆听这山呼海啸般的反应了。
2010年,北大图书馆排行榜,榜首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排名第二就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可见王小波的受欢迎程度。
王小波离开我们快20年了,时至今日《黄金时代三部曲》已经销售了近千万册,为什么“王小波的热度”依然不减呢?
李静给出了答案: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