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 : 呃 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连声呃呃,不能自制,其声短而频的一种症状。偶作多轻,可自愈,如其证持续不断则需治疗,如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则为病势转重之兆。呃逆古称为“哕”。《素问·宣明五气篇》日:“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素问·保命全形论》日:“病深者为哕。”《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分为三类:属于寒者,“干呕,哕,若手足逆者,橘皮汤(橘皮、生姜)主之”;属于虚热者,“哕逆者,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主之”;属于实热者,“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主要由于胃气上逆。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或寒凉,使寒气积郁中焦,阻遏胃阳,或过食辛辣,燥热内生,阳明腑实,胃气不顺,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火热犯胃,胃失和降,或劳累过度,年高久病,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而生呃逆。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1.实证属寒者,症见呃声有力,胃脘不舒,热减寒甚,苔白润,脉迟缓;属于实火者,症见呃声洪亮,口臭烦渴,溺赤便难,苔黄脉数。

2·虚证阳虚者,症见呃声低微,气不接续,面白困倦,纳呆食少,腰膝无力,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属于胃阴虚者,症见呃声急促不续,口于舌燥,烦渴,舌红绛,脉细数。

【辨证用药】本病治则以和胃、降气、止呃为主。本着“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

1.寒实者温中散寒。方用丁香散加减。

处方:丁香、柿蒂、高良姜、吴茱萸、肉桂、厚朴、枳壳、陈皮。

方中以丁香、柿蒂、高良姜、吴茱萸、肉桂温阳散寒,理气降逆;用厚朴、枳壳、陈皮行气化痰消滞。

2·实火者清热降逆。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处方:竹叶、石膏、麦冬、沙参、半夏、柿蒂、竹茹。

方中竹叶、石膏、麦冬、沙参清泻胃火;柿蒂、竹茹、半夏清火降逆,化痰止呃。若有便秘者,加大黄通便泄热。

3.阳虚者  治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干姜、大枣、附子、白术、丁香。

方中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干姜、大枣降逆除噫,下气消痰,和中止呃;人参益气补虚;附子、白术、丁香温阳健脾,平降逆气。全方共收降逆止呃、益气和胃之功。

4·胃阴虚者治以养胃生津。方用一贯煎加减。

处方: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枇杷叶、石斛、柿蒂。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当归、枸杞子、石斛补阴清热;川楝子、枇杷叶、柿蒂降气止呃。

【验案举例】

例一

李某,女,51岁。主诉:胃脘痛打嗝(呃逆)近30年。

由产后受凉而现胃脘痛打嗝(呃逆),此后每于秋冬时犯病,呃逆暖气,胃痛腹胀,每于夜间发作,虽经治疗不效,以致缠绵病延至今。

症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寒气犯胃,胃气上逆。治以温胃健脾,祛寒止痛,降气消食。方用旋覆代赭汤合良附丸加减。

处方:香附15克,高良姜15克,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白芍15克,白术l5克,海螵蛸15克,紫苏梗15克,半夏l5克,旋覆花15克(包煎),代赭石30克,川厚朴15克,枇杷叶15克。5剂。水煎服。

二诊:服l剂后胃痛止,余症亦减。上方续服5剂。

10剂药后病已痊愈。

例二

刘某,男,83岁。主诉:打嗝(呃逆)时轻时重已经持续l0余年。

10年前出现呃逆,呃声沉缓,时轻时重,白天从未间断,虽经药物、针灸、穴位封闭等治疗,均未根除。症状每因紧张、激动、过劳等原因而加重。

症见脘部微有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见沉弦。辨证为肝郁气逆,克伐脾胃,胃气上逆。治以疏肝和胃,健脾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白芍15克,金橘叶10克,牛膝l5克,代赭石30克,旋覆花l0克(包煎),龙骨20克,牡蛎20克,枇杷叶10克,白术l0克,天冬l0克,竹茹5克,半夏l5克,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鸡内金l0克,莱菔子10克。7剂。水煎服。

上药服后痊愈。

【附方】

丁香散(《医统》)  组成:丁香、柿蒂、高良姜、炙甘草。功能:温阳散寒,降逆止呃。主治:寒邪犯胃,呃逆连声,脘痛不舒等。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旋覆代赭汤见“恶心、呕吐”。

一贯煎(《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枸杞子、川楝子。功能: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功能: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良附丸见“胃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