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带你游外滩(8)

今天我们介绍三幢大楼。

第一幢大楼是中山东一路24号的原日本正金银行大楼。

上海开埠前这里属于石成山等住民。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1844年11月),英商和记洋行(罗孙、璞兰金)初租本地块,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47年12月31日)正式签发道契。共17.948亩。

图为上海道契

图为1855年上海洋泾浜北首外国租界土地策划地图(局部),蓝框处大致为原正金银行大楼位置

展开剩余96%

咸丰十年三月初二(1860年3月23日),威林·璞兰金将他的地产中划出13.2亩转于沙逊洋行。

图为上海道契

图为1860年代的外滩风景画(局部),红箭下为沙逊洋行

图为1860年代的外滩(局部),红箭下为沙逊洋行

.图为1866年上海英租界平面图,红框处大致为原正金银行大楼位置

图为老沙逊洋行(1860年代)

1860年代后期,沙逊洋行在靠外滩的地皮上建造了两幢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务楼。其中靠南的一幢(有23和24号两个门牌号)24号租给了大英火轮船公司。

图为1870年代的外滩风景画(局部),红箭下为外滩24号老沙逊商务楼

图为图为1882年的外滩(局部),红箭下为外滩24号老沙逊商务楼

图为外滩24号老沙逊商务楼(左)

图为外滩24号老沙逊商务楼(左),二楼平台上还有一间小房屋

图为1882年的外滩24号老沙逊商务楼(红箭下)

1911年9月,老沙逊洋行将本处房产出售给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1893年5月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11号A开设支行。

选自1893年5月14 日《申报》

1897年,横滨正金银行搬迁至黄浦滩路21号的沙逊商务楼。

图中红色建筑为黄浦滩路21号横滨正金银行

1900年,横滨正金银行因业务拓展,买下了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31号原鲁麟洋行大楼,并加高一层。

图为老鲁麟洋行大楼(1860年)

图为加层后的外滩31号横滨正金银行

图为底层扩建后的外滩31号横滨正金银行

1922年,横滨正金银行拆除老沙逊洋行,建造新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图为正在建造中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图为正在建造中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建成。同年7月19日,大楼正式启用。

图为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新建的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六层高,标高32.4米,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采用日本的武士(爱奥尼克柱柱头)及菩萨雕像(底层锁石)作为装饰。外墙面以花岗石粗砌,线条清晰,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底层前立爱奥尼克柱廊,二至五层的正中,以高大的爱奥尼克柱贯通,二层左右间挑出铁花栏杆的阳台。五层上面挑出檐口六层以上为女儿墙,希腊式装饰,中间顶部为椭圆形玻璃天棚。底层高敞。

图为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图为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图为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左二)

图为横滨金正银行大楼

图为横滨金正银行大楼

图为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左二)

抗战胜利后,正金银行被中央银行接管。

图为中央银行接管后的外滩24号

图为中央银行接管后的外滩24号

图为1947年行号图

1958年,上海市纺织局入驻,大楼更名为纺织局大楼。

红箭下为1967年的纺织局大楼

图为1973年的纺织局大楼(左三)

图为1988年中山东一路24号地图,蓝框内为该大楼重要单位。

图为1988年的纺织局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纺织局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纺织局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纺织局大楼

新世纪初,随着纺织控股搬离中山东一路24号,这里成为了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的营业所。

图为中山东一路24号内景

图为中山东一路24号内景

图为2010年代初的中山东一路24号,工行logo已经贴在大楼的墙面上。

今天要介绍的第二幢建筑是位于中山东一路26号的原扬子大楼。

上海开埠前,这里和中山东一路24号同属石成山的土地,后又成为老沙逊两幢商务楼中靠北的一幢。当时拥有25和26号二个门牌。

扬子水火险公司一直使用26号门牌。

扬子保险公司是上海最早成立的保险公司之一,1862年由美商旗昌洋行大班爱德华·金能亨创办。一开始主要为旗昌洋行和下属的上海轮船公司提供服务。旗昌洋行倒闭后,扬子保险又开办了人寿业务。

图为扬子保险租用的外滩24号的老沙逊商务楼

图为扬子保险租用的外滩24号的老沙逊商务楼

图为扬子保险租用的外滩24号的老沙逊商务楼(右)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1905年12月11日),老沙逊将黄浦滩路24号地(9分2厘3毫)转让给扬子保险公司。

图为上海道契

1916年,扬子保险将老楼拆除建造新楼。

1918年4月29日,扬子保险搬进黄浦滩路念六(沪语二十六的读音)号新楼。

选自1918年4月30日 《申报》

图为新建的扬子大楼(中间最高建筑)

新建的扬子保险大楼七层高,标高32.5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分段比例同两侧建筑相协调。底层为平梁式入口;2层为半圆形券窗;3--5层饰通贯壁柱;6层中部为爱奥尼式双柱柱廊。顶部为孟莎式屋顶。

图中右侧最高建筑为扬子大楼

图为1938年行号图,红框内为外滩26号内的主要公司

图为1947年行号图,红框内为外滩26号内的主要公司

1967年7月,扬子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后有上海市粮油进出口公司入驻。

图为1973年的扬子大楼(红箭下)

图为1983年的扬子大楼(红箭下)

图为1988年地图,蓝框内为中山东一路26号内的主要单位

图为1990年代扬子大楼

图为1990年代扬子大楼

图为2000年代初的杨子大楼。此时大楼的主人更变为中国农业银行

图为2010年代初的杨子大楼

今天要介绍的最后一幢是中山东一路27号原怡和大楼。

上海开埠前这里属于吴建勋等原住民。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1844年11月),英商怡和洋行初租本地块,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47年12月31日)正式签发道契。共18.649亩。

图为上海道契

怡和集团是英商洋行四大集团中最主要的一个。资产占英商在华全部资产的20%以上。在上海共有地产1025亩,占全部英商地产14%;共有职工4 427人,占全部英商职工总数15%。集团职工人数曾达到1.1万余人。是进入中国最早的外资企业集团,也是太平洋战争以前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集团。

1843年恰和洋行设分公司于上海、天津、福州等地。其后又设分支机构于中国若干重要都市和日本等地,形成了一个以香港为中心,机构遍及远东的庞大的企业。据其自报实收资本为1602万港元,其中有1/3划归上海公司。恰和设上海总管理处,总管上海及中国各地的恰和分公司,总经理凯瑟壳,又是怡和4个属下公司之董事长,并任上海英国商会主席、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董事、海和公司董事、宏恩医院理事长、万国体育会(即跑马厅)基金保管会主席。

怡和最初作为一个贩卖鸦片同时经营航运业务的洋行,向中国输入鸦片制成品,又从中国输出丝茶等物。1851年,恰和共有25条船进入上海港,其中运载鸦片的为18条,其余运载棉织品和杂货。出港的船28条,运载丝茶的9条,金银的6条,其余是杂货。怡和经营的业务种类很多,进出口业务的范围也很广,主要有丝茶及农产品的出口、机器五金和日常用品的进口以及轮船代理、码头仓库、航空代理和投资保险、啤酒厂、纱厂、冷藏等企业。当某些业务已初具规模时,即划出独立组织公司,一则便于扩展业务,二则借此出售股票,可以收回一部分资金,用之于旁的业务。恰和在上海主要有7家分公司,全部属下企业有30家。

怡和公司的出口业务占有重要地位。在9个业务部中,有4个是做出口的,茶和丝是专门经营部,冷藏部经营蛋品出口,桐油、猪鬃、大豆等属农产经营出口部。除纱厂及啤酒厂是生产企业外,其余的都从事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业务,从进出口到运输、保险以至储藏,都有自己的保障运作机构。

图为第一代的怡和洋行(还有待考证)

图为1855年上海洋泾浜北首外国租界土地策划地图(局部),红框大致为今怡和大楼的范围,可见此时怡和洋行已经建造了一幢体量较大的建筑。

图为1860年代初的外滩,红箭下是怡和洋行,它是一幢高二层,广达13间的建筑。

图为当时怡和洋行门前的孔子像

1861年,怡和洋行翻造新大楼,并在1864年前完工,新楼高3层,广达15间,是当时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

图为1860年代建造的怡和洋行

图为1866年上海英租界平面图(局部),红框内大致为今怡和大楼范围。

图为1860年代建造的怡和洋行

图为1860年代建造的怡和洋行

图为1860年代建造的怡和洋行

图为1882年的怡和洋行

图为1886年的怡和洋行,左起第3扇窗和第15扇窗和上图有所不同。

图为1900年代初的怡和洋行,

1920年,怡和洋行决定在原址上翻建新楼,并于1922年11月15日举行新屋落成典礼。

图为怡和洋行新大楼落成,巴顿(英国驻沪总领事)主持落成典礼

图为怡和洋行新大楼落成典礼

选自1922年11月16日 《申报》

图为新建的怡和大楼(1920年代)

新建的怡和大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采用下券廊上柱廊的构图:1、2层为粗石砌筑的连续拱券,券高两层,券内为上下连的门窗;3层有贯通的复合式石柱;古典式檐部上30年代加建一层,1983年又加建一层。

图为怡和大楼(1920年代)

图为怡和大楼(1920年代)

图为加层后的怡和大楼

图为怡和大楼(1940年代)

图为1946年的怡和大楼(左)

图为1947年行号图,红框内为在怡和大楼办公的公司

1950年代中期,怡和洋行退出中国内陆,怡和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后外贸局入驻,大楼更名为外贸大楼

图为1950年代的怡和大楼(红箭下),3层中央还悬挂毛主席像

图为1980年代的外贸大楼,此时顶部又加一层。

图为1980年代的外贸大楼,1983年外贸局大楼顶部再加一层。

图为1990年代的外贸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外贸大楼

图为1990年代的外贸大楼

1995年后,中山东一路27号为上海市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联合国贸易网络上海中心等单位使用,后均迁出。

图为2000年代初的怡和大楼

图为2010年代初的怡和大楼

2010年后,美国罗斯福中国投资基金对原怡和大楼进行全面修缮。多家罗斯福旗下的餐厅和会所入驻外滩27号。

2018年,上海久事美术馆(外滩馆)也在外滩27号正式开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