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熟悉又陌生的墀头
山墙超出檐柱向外伸出的部分叫做“墀头”。如上图所示,红色柱框代表檐柱,竖直黄线以左的山墙部分即是“墀头”。墀头从下往上又分为三部分:下碱、上身、盘头。
从里侧看得更明白,红色檐柱以外的部分是墀头,以里的部分则是对着廊子的廊心墙。
从山墙最下方“透风”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檐柱的位置,用红色框线表示檐柱,檐柱外侧的山墙部分即是墀头。墀头下部称作下碱,此处在转角处安有角柱石。角柱石上面的石头叫做压面石,里侧与之相连的是腰线石,既做为分界线,又是上身的基础。墀头的上部叫盘头,盘头的关键是出挑部分——挑檐的做法。此处出挑使用的是挑檐石,长度远远大于墀头的宽度,后端深入檐柱里侧山墙,成为上面砖层牢固的基础。挑檐石前端挑檐部分上敛下舒,做成冰盘檐的样式。挑檐石下面还有一层出檐的砖,叫做荷叶墩,是盘头部分的基础层,形状和作用都类似须弥座的圭角。挑檐石前端上面的两层砖叫做头层盘头和二层盘头。再上面就是抵住连檐的戗檐砖。
红色檐柱外侧是墀头,蓝线下部是墀头的上身,蓝线上是盘头。盘头的第一层是类似圭角的荷叶墩,接着是上敛下舒的冰盘檐式挑檐,再上是头层、二层盘头,最上的方砖是戗檐,与屋檐的连檐木相接。
盘头的挑檐部分有用整块挑檐石的,也有用砖砌的,比如上图,用砖砌出整块挑檐石的长度,匠人管它叫“砖梢子带后续尾”,梢子是盘头的另一个名称,墀头的另一个名称叫腿子。砖梢子带后续尾是对挑檐石的模仿,重在装饰功能。也有不带后续尾的,即不砌出长条石的轮廓,只在盘头出挑部位用特殊形状的砖磊砌。
砖挑檐的前端,即盘头的出挑部位,本应是三层不同形状的砖,半混砖、炉口砖和枭砖,层层出挑,砌筑而成。这里,这三块砖做为整体一体连烧,上面通过划线的方式隐刻出了三块砖的层次关系。下面是荷叶墩,上面是头层盘头、二层盘头和戗檐。
这座硬山建筑,前檐接抱厦这一侧,盘头出挑部分用的是整块挑檐石,后檐盘头纯用砖砌,没有做出仿挑檐石的后续尾。
这两座建筑的盘头等级是最高的,都是琉璃砖砌筑,并且带仿挑檐石的后续尾,一样是琉璃砖砌成。
盘头内侧全用的琉璃砖。仔细看,做法比较特殊,最下一层不是通常的荷叶墩,而是半混砖,上面出一点直檐边。上面只有一层半混砖和一层枭砖,少了中间的炉口砖。戗檐下面的二层盘头用的是半混砖,通常是直檐砖。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雕花戗檐支顶着屋檐的连檐木,所以盘头对屋檐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整个墀头又对内侧的木构具有一定的封护作用。
琉璃戗檐上高浮雕牡丹山石,这是盘头上最有看头的地方,如果戗檐上有雕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