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进藏老兵的回忆】
往期链接:
一位古蔺籍进藏老兵的回忆 (一) 苦涩的童年
一位古蔺籍进藏老兵的回忆 (二) 光荣参军
一位古蔺籍进藏老兵的回忆 (三) 回家坎坷
一位古蔺籍进藏老兵的回忆 (四)家庭建设
1958年退伍时,因为家里穷,所以部队里问我是否评伤残等级,我只顾眼前利益,收到上级按规定没有评伤残等级的240元钱。这笔钱对我回家后的家庭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我的苦干实干,勤俭节约,家庭经济还算过得去。在1985年国家落实政策时,一是由于我家偏远,信息闭塞,不了解国家政策。二是党组织派人来我家调查时,我没在家,有人说我家吃得起饭,这事就不了了之。直到1988年,我才了解到跟我同样经历的不仅解决了子女的工作,还领到了国家的抚恤金,而我,一个为国家贡献了8年青春,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军人,在地方上服务了25年,我的晚年应该享受国家的优抚政策。于是,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于1992年才领到了民政给我的困难补助每月70.00元,这点钱虽然对我来说真是杯水车薪,但我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我就心满意足了。直到2005年,我享受了国家复员军人优抚金每月领取90.00元。现在党的政策真好,2009年,我的抚恤金涨到310.00元。在农村我又参加了“新农合” 医疗保险,看病报销,自付部分很低。我的晚年生活也比较充实悠闲。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虽然年岁已大,但我能战胜困难、战胜病魔,奇迹般地与病魔搏斗了一生,最大的秘诀是我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有时有个头痛脑胀的,及时到村医生那里看看也就好了。参加了“新农合”后,我才到医院住过两次院。我还力所能及地参加生产劳动,减轻子女的负担。1990年,我买了很多梨树、橘子树幼苗,栽种在房前屋后,现在已经结果了,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享福”,给后代留下永恒的纪念。我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以前向往的“吃不完,穿不尽”现在已经实现,以前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已经实现。我自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又享受了国家对老复员军人的优抚,加上子女也经常给我小用钱,我手头从未有过的宽裕,原来常说“家有口粮,心中不慌”,现在是“手里有钱,生活悠闲”。从七十岁起,我就没有干农活,早上也不需要天没亮就起床,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儿媳给我煮好早餐。我吃完了就在山上走走看看,还可以走路赶场,享受聊天、购物、交友的过程,还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特别是老年人养身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有用。子女常对我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好,多活几年,就是富气,不要亏待自己,要过好每一天。我觉得子女们说得对。我虽然和小儿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但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每年杀两头猪,腊肉一年四季都有吃。还常常上街买一些新鲜菜如鱼、牛肉、狗肉等改善伙食。穿的就更不要说了,几个子女常给我买衣服,真是“吃不完、穿不尽”。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过得还不错,我的心里没有了牵挂。大女虽然刚结婚就得了风湿心脏病,生了三个孩子,35岁时不幸逝世,但她短暂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二女不枉苦读多年当了教师,现在生活也还可以。大子当兵退伍后在长春买了房子安了家,小儿子现在农村生活一般,几个孩子都很团结,子女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这是当父母最大的心愿呀。我感到很欣慰,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的幸福。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在我八十寿辰之际,几个子女为我筹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庆寿活动,这在平丰村还是第一次。大儿子在长春也特意回来,带来了特别的礼物: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硬币,把“寿比南山”四个大字粘贴在一块大大的红匾上,悬挂在堂屋正中,金光闪闪,熠熠生辉。二女儿请来了乐队,家里张灯结彩,歌声、笑声,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寿宴。小儿子杀了自家喂的猪、鸡,又买了鱼、羊肉,团邻提前两天就来帮忙,还特意定制了寿碗,来客每人一个作纪念。冬月初四晚,我家里喜气洋洋,唱歌的、跳舞的、乐队的吹拉弹唱,一直到晚上十二点过,我也非常高兴,唱了《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子女们把庆生的节目单准备好,还特意请来主持人和摄影师,每一个程序都精心准备。初五的早上,我还特意准备了香和纸钱,到我的父母坟前烧,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初五的中午十一点半,在鸣炮、奏乐声中,我和我爱人都穿上大红寿服,端坐在会场正前方,两旁还坐着李氏家族的长辈和我的内兄刘代成。其他几方坐满了亲朋好友。在欢快热闹的“祝你生日快乐”声中,我许了愿,吹了蜡烛,大家都分享了吃蛋糕的快乐,我还发表了讲话。当时,平丰村支部书记也参加了寿宴,作了讲话,我们队队长李声友也对我一生作好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最后,我的三个子女都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和对大家的谢意。在每一次席口时,子女们都分别用歌声表达了自己的孝心,特别是一首《父亲》,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了忆苦思甜,常怀感恩之心,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激励后辈发奋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子女们处心积虑编写了一本书《幸福一家》,他们提前筹备,每个人写自己的经历,装订成册,内部发行。我妻子的回忆由她二哥代写,子女们、孙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本书分别由父亲回忆录,母亲回忆录,子女的生活,回家的欣喜和感言五部分组成,只印刷了十本发给最亲的人保存。摄影师对寿庆活动全程摄影,子女们想得很周到,制作了光盘,本队的每家发一个,留作纪念。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晚年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福利,我的一生虽然力尽艰辛,但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人们常说: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我一辈子用一颗红心,收获了党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伴的关心、家庭的暖心、亲朋好友的诚心,让我的晚年天天开心。
附:李家䘵个人简历
1930.11——1949.9在家务农
1949.10——1957.7在部队当军
1958.8——1963.7在石亮河、岔角滩任支书
1963.8——1974任平丰村主任、支书
1974.8——1981.7任渔洞沟水库管水所所长
1981.7——至今回家务农
文字整理 |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