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罗小扇扑流萤--大暑节气到了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七月将满,八月未至,我们迎来了大暑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此时,天气的炎热更甚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湿热交蒸”是此时气候的最佳诠释

东汉刘熙的《释名》中也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所以,大暑节气养生要点,首先就是“祛湿热”,那么,如何去湿热呢?好用的方法很多:

你可以通过一些祛湿热的饮食来调理,比如经常煲一些土茯苓排骨汤、排骨冬瓜汤、鸡骨草老鸭汤等等

可以经常饮用绿豆汤、蔗竹茅根茶、牛蒡茶等

也可以配一些清热祛湿的中药材来泡澡、泡脚

还可以通过艾灸来引火下行、清除湿热等等

除了祛湿热之外,借天时、养阳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暑节气,天地间的阳气值达到巅峰,所以,这个时候身有寒疾,尤其是陈年痼疾的,要抓紧时间好好温阳祛寒

中医认为,太阳为天之阳,艾草为地之阳

所以,你可以趁早晚太阳不辣的时候晒晒背

也可以坚持做三伏灸

坚持一年三伏灸,可以让你手足变得温暖

坚持两年三伏灸,可以排出经络腠理的寒湿

坚持三年三伏灸,可以除尽脏腑陈年旧寒

大暑前后,除了祛湿热、温阳排寒之外呢,还必须注意起居有常、养心安神

这个阶段天气炎热,大多数人都容易心烦气躁,所以一定要主动调整身体的节奏,与自然同步

比如早上一定要早起,和太阳一起醒来,和天地间的阳气一起生发,这样才能精神满满

中午11-13点之间最好睡个午觉,此时心经当令,若能小憩一刻,于心脏功能大有助益

晚饭后,暑热渐退,可以出门散步,舒缓心气

仍旧是晚上11点钟要进入睡眠状态了,“夜卧则血归于肝”,高质量的充足睡眠可以让我们肝脏充分清洁血液,身体焕发新的生机

这样的起居方式,身体随着大自然的节律,人才能心神具足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暑时节10-16点,尤其12-14点,是太阳最酷烈的时间,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门,务必做好防署措施,记得防晒、及时补充水液,防止脱水......

如果发现有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大概是中暑了,要马上转移到清凉痛风处休息或者及时就医。

最后,分享我国各地过大暑的不同习俗:

1、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多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朴实厚道的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供给来往路人歇脚时候饮用

2、晒伏姜

晒伏姜源于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陈年积寒、老寒胃、风寒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中保健的功效。

3、烧仙草

这种美味源于广东,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除了广东,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比较喜欢的消暑美味。

4、吃伏羊

在北方,入伏之时,麦收刚结束,会迎来短暂的农闲

经过高强度的夏收,人身体疲惫,精血耗损也比较厉害,所以有条件的人家会在这个阶段好好补养一下身体,疼孩子的人家也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来,就着新麦馍馍,喝着羊肉汤,以此来休养生息

也有营养学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吸收的最好

中医则认为,三伏天,阳气浮越体表,脏腑易生内寒,此时吃些温补的羊肉和羊汤,可以温中祛寒,补益五脏

作者简介:我是雪子,多年的临床使我对中医的疗效笃信不疑。中医的理论和疗法都是古圣先贤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我始终倡导,中医应该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