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第六子弘曕,过继给果郡王允礼,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看过《甄嬛传》的各位都知道,甄嬛和允礼孕育一儿一女。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于是已经是太皇太后了的甄嬛便奏请皇帝将幼子过继给果郡王。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为保全儿子安全不至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另一个也是让他认祖归宗。
可是,这终归是艺术改编,真是的历史往往与影视作品有很大出入。在清朝历史中,确实有一位阿哥过继给了王爷,他便是爱新觉罗弘曕,雍正的第六个儿子,乾隆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和年龄都可以对得上,只是弘曕并非熹贵妃所生,生母乃是谦妃刘氏,所以也更不要提野史中有关他是果郡王允礼的私生子一事了。弘曕四岁时,乾隆便登基了,五岁时,根据大臣的建议过继给了康熙的第十七位阿哥,时任果郡王的允礼。可能是年龄差距很大,再加上没有直接层面政治冲突的可能,皇帝对自己的幼弟在血缘维持的亲情上又给予他了极大的慷慨和扶持。这首先体现在在学习上,弘曕的老师便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沈德潜,有了一个好老师,这对他日后的文化造诣创造无限的可能。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弘曕还未成年便小有成就,诗文书画样样精通,除此之外,懂得收藏,被老师称赞“不同凡响”。虽然这样的赞誉在清朝的阿哥之中很常见,但是也足以体现弘曕是一个聪明有雅趣的人。
除了文学上面的灵光,政治上的稳重有条理也使弘曕得到更多次重用的机会。伴随着成年,乾隆慢慢让他管理御书处,武英殿,药事房和圆明园八旗营,也正是因为久居圆明园,他还被称为“圆明园阿哥”。乾隆在位初期,果郡王还没有去世,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任,不仅仅让他总理事务,而且赐亲王双俸禄。弘曕作为继承果郡王的第一人,可想而知未来是很富裕的。也就是因为衣食无忧,可以有伸手就能得到的荣华富贵,再加上不用参与进热烈的政治斗争而日日步步为营,弘曕于生活作风上,逐渐显得闲散放肆。首先,通过多方当地官员的反映,弘曕很喜欢敛财。一有赚钱的机会便横征暴敛,而且多次用非法的形式,比如曾经占用平民的土地开设煤窑。其次,对时任皇帝的乾隆显得不那么尊重,有一次乾隆命他前往盛京,可是弘曕坚持先干完自己的事情再完成任务,这一下子就触怒了皇帝。我们知道,皇上们可以在兄弟死后沉痛哀悼甚至追加封赏,可是也同样善于在处理他们的事情时大义灭亲决不手软,更何况这次弘曕被抓住了“腐败”的尾巴。弘曕三十岁时,乾隆对其展开了彻底的追查,这一查下来,多少陈年旧事,加上严重的买卖人参,差价进购商品以谋取暴力等行为都被挖了出来,由此乾隆去了他所有官职,还降级为贝勒。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说两句清朝的官制了:亲王,郡王等位高权重的荣誉,不是得到了就永远不会被剥夺,而是根据个人的表现,赐予或者降级,比如康熙的大阿哥,就曾经因为谋害太子而被剥夺了郡王幽禁直至死亡。当然也有例外,大清就曾有九位王爷,他们的王位永远不会被除去,而且可以由子孙继承,这被称为“铁帽子王”,这些人都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或者是于朝纲不稳时出力不亚于皇上的人,比如多尔衮,康熙十四子胤祥,奕等。当然这是无尚的殊荣,可以算是例外了。这时候,就可想而知,弘曕的王位被降级了,再升回来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一气之下,竟然病倒。也是因为身体原因,弘曕一病不起,竟然渐渐地显出病危的迹象。乾隆一听弟弟可能病死了,于情于理都要去探望一下,这一去,勾起了年轻时的种种回忆,想起了五六岁的弘曕是如何得到自己的喜爱。于病榻前,兄弟二人双双忏悔,弘曕向哥哥说,自己年轻气盛,实在不该做那么多错事。而乾隆也表达,这次的事情只是想给一个教训,想让年纪还小的弟弟迷途知返。回宫不久,乾隆就拟诏,重新恢复了弘曕的王位,只可惜病已入骨,三十三岁时,爱新觉罗弘曕就去世了。皇帝为此相当伤心,给他追封“恭”,是为多罗果恭郡王。
以上内容中有关主观感受的描写,都是笔者自己理解的。比如,皇帝的喜爱,弟弟的忏悔等等。这些一来是清史书上确切的记载,二来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得出。但是,世事无绝对,尤其是历史,每个朝代的历史大概也是需要皇家亲自审核通过的,虽不见得有多少扭曲事实之情况,但太黑暗的揭露还是少有的。所以,观者大可不必用阴谋论去理解弘曕的死,也大可用帝王术去体会乾隆的所作所为。无论如何,读故事正视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