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博物馆、36位画家:到北京画院看明清艺术家笔下的人物风神
7家博物馆、36位画家:到北京画院看明清艺术家笔下的人物风神
吴伟 《太极图》 138.6 cm×81 cm 绢本墨笔 轴 明 故宫博物院藏
七家文博机构的精品典藏,三十六位画家的笔情墨趣,为您呈现明清人物画的写意风神。你心心念念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登场!
2019年10月25日,继“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后,北京画院携手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七家文博机构,合力打造“吮毫描来影欲飞:明清写意人物画的象与神”。这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的第六场专题展。展览从写意角度入手,旨在寻找中国绘画绵延千载的内在精神,并以此为当前的人物画创作提供借鉴与思考。
“吮毫描来影欲飞”,源自本次展览中罗聘所绘《丁敬像》的一首题诗。“古极龙泓像,描来影欲飞”将写意人物的气质与神姿描述地入木三分。此次展览为了向观众清晰、全面地展示明清写意人物画的面貌,特别向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商借到诸多名家精品:徐渭的墨趣横生、文徵明的浅淡用笔、戴进的顿挫有力、陈洪绶的高古奇骇……将在这里一一呈现。
寻找中国绘画内在的写意精神
中国绘画贵在“尚意”。北宋韩拙在其著作《山水纯全集》中曾言:“夫画者,笔也,而所运在心。”可见,写意不仅仅是以书入画的潇洒,是墨色淋漓的浩荡,也是绘者主观精神的写照,是胸中逸气的抒发。为此,展览没有局限于技法层面的“写”,同时着眼于画者内在精神的“意”,力求找寻现今那似乎遗失的写意精神,找寻中国人自有的审美体系。
中国人物画创作,几经变革与省思,引发了画家从“以形写神,意存笔先”到“意笔草草,神完气足”的转变。写意人物画,萌芽于魏晋,发展于唐宋,高峰在蒙元,延续至明清。或以书风入画,或以变形入画;或以禅味入画;或以世俗入画……名家纷呈、意态万千。
此次展览以风格流派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通过“笔端万象自传真——意态纷呈”、“画里形骸呈奇态——院体浙派”、“貌体古怪迥常类——扬州画派”、“点睛取神宜高远——海上画派”四个板块,勾勒出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在似与不似之间生满纸气韵。
驴背吟诗图 徐渭 112.2cm×30cm 明 故宫博物院藏
长于“泼墨大写意花鸟”的徐渭,其人物画作品实属罕见。这幅是难得的人物画佳作,描绘了诗翁在驴背上吟诗的场景。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曾记载,唐时有人问诗人郑棨近来是否写了新诗?郑棨回答:“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诗人骑驴寻诗觅句,亦是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的画虽妙在“墨”,却意在“戏”。其笔下亦真亦幻、酣畅淋漓的“墨戏”乃是其自身戏剧化人生的心灵哀歌。徐渭幼年境遇颠沛坎坷,聪颖敏捷,才名早扬,却在科举道路上屡屡不就。嘉靖三十七年,浙闽总督胡宗宪钦慕他的才识,将其招为幕僚。不久,胡宗宪被构陷而入狱。徐渭因恐惧自杀多次未遂,继而发疯。在一次狂病发作中,失手杀妻而入狱。后经友人援助,得以获释。然而,他的人生状况发生了改变,内心绝望充满了幻灭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徐渭寄情于书画,借绘画叹“失路”之身世,抒胸中之“忧生”。
呈现写意人物绘画的多元图景
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繁荣与文人画观念复兴。画家之众多,画派之丛起,画法之革新,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文徵明,以浅浅之笔,将平淡的美学趣味与活泼的生命精神发挥到极致。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在物与我、古与今之间,感悟人生。陈洪绶,追求高古奇骇。看似夸张变形,实则在怪诞与迂拙中,注入生命的力量。改琦、费丹旭,以仕女画见长,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将古代深闺女子的秀润素淡、柔弱婀娜展现地活脱自然,对现代人物画与民间年画影响深远。浙派画家,远承南宋院体马远、夏圭的劲健画风,同时汲取元代文人画率性的写意技法,画面潇洒而富有逸趣。扬州画派,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含蓄蕴藉和孤芳自赏,变得清新活泼而贴近生活。既能贴近市民文化而不失高雅,又可自抒胸意而雅俗共赏,大大拓展了写意人物的绘画题材与表现语言。海上画派,继承了扬州画派抒发个性,取材生活的绘画传统,更上溯至石涛、徐渭、八大直至两宋的写意精神,同时融合了民间趣味、金石气息与西画语言。在传统与现代、雅与俗、中与西的多元维度交织中,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型。
老子像 文徵明 57cm×28cm 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
《老子像》为“吴门”画家文徵明的经典之作。该像以浅淡的墨线勾描,人物呈侧面站立,身着道服,衣带飘举,双手掬于胸前,神情温润恬静,俨然是一幅超然的智者面容。令我们仿佛看到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老子形象,“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此图作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文徵明时已届杖朝之年,他在以精细之笔写人物细微神情的同时,兼以蝇头小楷抄录《老子列传》于画面上端,笔致细劲干练。可见其年事虽高,而书、画更臻练达之境。
文徵明生平曾多次画老子像,这应与苏州玄妙观存有一定的关联。玄妙观是苏州古城区一座道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三清殿的老子像碑是一块复刻名画碑,画像由“画圣”吴道子所作。相关文献记载,文徵明不止一次游玄妙观、赏灯会、作诗,他对三清殿内老子像应当非常熟悉。因此,老子成为文徵明时常表现的绘画题材也就不足为奇。
打造北京画院人物画专题年
北京画院自2017年开始,结合“齐白石艺术系列”与“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两大品牌展览,合力打造学术专题年。从2017年齐白石与何绍基的湖湘书脉传承,到2018年齐白石与明清绘画的山水情缘,再到如今齐白石与古代人物的写意精神,追溯齐白石艺术的营养来源,思考古代绘画向近现代的发展演变。力图通过一个个专题,向观众呈现更深刻的艺术演进脉络。
为了使观众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成因与面貌特征。展览特别以多媒体的形式,从纵横两个方面,将其置入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的图史中。梳理了历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并对比了同一历史维度下西方人物画的风格面貌。
仕女图 费丹旭 111cm×34cm 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费丹旭笔下的仕女在清代享誉画坛,与改琦并称“改费”。这件作品以细笔勾勒人物形貌,着墨柔淡清雅。画中女子手执纨扇,背影婀娜,令人浮想联翩。
齐白石早年笔下的仕女深受改琦、费丹旭的影响,其典型特征为:鹅蛋脸、细长眼、樱桃小口、削肩细腰,反映了当时注重女性凄婉柔媚的审美旨趣。有趣的是,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的《执扇仕女图》与费丹旭的《仕女图》极为相仿。且在图中题跋处,讲述了自己与王梦白的一场艺术较量。上个世纪30年代,北京画坛人才济济。齐白石与王梦白同在北平国立艺专授课,画名不分伯仲。王梦白自恃画技高超,瞧不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次关蔚山拿来王梦白所绘的《执扇仕女图》请齐白石临摹,齐白石依图而作,并题“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何等自信,溢于言表。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2月15日。(文/王亚楠、吴佼姣)
陈洪绶 《右军笼鹅图》 109.5cm×50.5cm 绢本设色 轴 明 广东省博物馆藏
高其佩 《洛神图》 134.5cm×62.5cm 纸本设色 轴 清崇德三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黄慎《风尘三侠图》 105cm×50.5cm 纸本设色 轴 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金农《醉钟馗图》 125.1cm×50cm 纸本墨笔 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浙江博物馆藏
罗聘 《达摩图》 51cm×24.5cm 纸本墨笔 轴 清 天津博物馆藏
罗聘 《丁敬像》 108.1 cm×60.7 cm 纸本设色 轴 清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任颐 《何以诚肖像》 102cm×45cm 纸本设色 轴 清光绪三年(187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颐《横云山民行乞图》 147cm×42cm 纸本设色 轴 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